条约之死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式上的中程巡航导弹
2017-08-18陈培琦
陈培琦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与原苏联签订的《中导条约》和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的《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II》也就是“布拉格条约”曾经被公众认为是让世界“从核战阴影中解脫出来的希望……”云云。然而,就在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当选之前,就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要退出“布拉格条约”。俄罗斯方面表示一旦美国退出该条约,俄方自然没有继续遵守之理。而早在2007年,俄罗斯就曾经扬言要退出《中导条约》,而十年之后的2017年5月9日,俄罗斯新型陆基中程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M首次亮相红场,从而使《中导条约》也已然不再有意义……
“口径”上岸——复活的俄罗斯陆基中程巡航导弹
按照《中导条约》,美国和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就应全部销毁并不再部署射程为1000~6000千米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表示冷战胜利者的“高姿态”,退役并销毁了“和平卫士”和“侏儒”两型洲际弹道导弹,这让很多欧亚国家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过另一方面,海基(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和空基(空射)的这类武器并不在条约禁止的范围之内。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虽然还在继续发展“战斧”巡航导弹,但销毁了为“战斧”研制的小型核弹头。俄罗斯则有些“打擦边球”,不仅保留了与Kh-555空射巡航导弹配套的小型核战斗部,还研制了从水面舰艇和潜艇上发射的新型中程巡航导弹“口径”-NK。若说这些都还“不算什么事”,那么将“口径”-NK的外贸型“俱乐部”集成到集装箱式发射单元上,就已经有了重启陆基中程巡航导弹的色彩。
当然,基于《限制弹道导弹扩散条约》补充条款,“俱乐部”外贸型在公开资料中的射程并没有超过《中导条约》限制的1000千米。但是,既然外贸型“俱乐部”的尺寸和俄海军自用的“口径”-NK并无区别,那么人们就很容易想到这类模块也可以用来发射“口径”-NK的俄军自用型号。显然如果俄罗斯这样做,那么就等于是复活了陆基中程巡航导弹。
不过,俄国人从来不认为那是他们“背信弃义,撕毁条约”。因为自从2007年美国正式宣布退出《反导条约》之后不久,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的伊万诺夫就宣称要退出《中导条约》了。只是当时西方国家早已沉浸在“世界格局主导者”的优越感中多年,并没有把俄方的警告当一回事而已。然而,俄罗斯并不是只说不做的国家。俄罗斯军工科研部门不久就提出了在“伊斯坎德尔”-E的车载机动平台上集成由“口径”-NK发展而来的陆基巡航导弹。该型号最初被外界称为“伊斯坎德尔”-K,但此次亮相红场阅兵式上时,俄官方公布了其“正式名称”——“伊斯坎德尔”-M陆基巡航导弹。
前面已经说过,“伊斯坎德尔”-M巡航导弹是在“伊斯坎德尔”-E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射平台上集成“口径”-NK衍生型陆基巡航导弹的产物。在该弹于2014年首次试射时,外界似乎并没有对这种武器加以关注。然而当“口径”巡航导弹的海基型“口径”-NK在俄军对叙利亚极端武装的打击中有出色表现时,北约各国到底还是不大“淡定”了。
“伊斯坎德尔”-M巡航导弹的射程目前还没有定论,毕竟之前外销型的射程连300千米都没有,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俄军自用型射程可达2500千米。不管这个数字是否可靠,但是在打击盘踞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极端武装的行动中,从里海区舰队的11611K型护卫舰和21631型小型导弹舰上发射的“口径”-NK都飞行了1500千米以上的距离。考虑到陆基型的距离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比海基型还要远一些,那么将“伊斯坎德尔”-M的射程判断为2000千米以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早在2017年年初,俄罗斯就宣称如果北约将反导系统部署到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那么俄方就将“伊斯坎德尔”-M部署到西部军区的列宁格勒州和加里宁格勒州以及“脱乌入俄”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从目前的情势看,俄罗斯对此“说到做到”的可能性会相当高,作为一种“核常兼备”的新型陆基中程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M足以对东欧、西欧、南欧和北欧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精度和威力都十分可观的打击。美国已于2014年前后销毁了所谓配套“战斧”巡航导弹的核弹头,目前的战术核武器仅有B61型核航空炸弹,而俄罗斯并未这样做,因此至少现在,俄军的战术核打击能力要比美军更加强一些。除了欧洲部分之外,俄外交部和国防部发言人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如果韩国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俄罗斯也将会在远东地区部署“伊斯坎德尔”-M巡航导弹,与俄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及可发射“口径”-NK的“基洛”级(包括全新建造的636.6型和经过升级的877EKM型)常规潜艇一起,对“萨德”系统的部署阵地构成实质性威慑。虽然“萨德”系统在侦测和拦截弹道导弹方面有性能可观之处,但是对于低空突防的巡航导弹则并没有什么招架之力。在使用核战斗部时,“口径”-NK和“伊斯坎德尔”-M甚至可以对部署在阿拉斯加的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阵地构成不小的威胁……
条约之死——中程导弹的回归和“普力夺”世界
除了这次亮相红场的“伊斯坎德尔”-M陆基巡航导弹之外,被称为“边界”的RS-26小型洲际弹道导弹也已经于2015年首次试射成功。按照俄军方的说法,“边界”弹道导弹亦即将进入战备值班状态。虽然“边界”标榜射程超过6000千米,但实际上这个射程很可能是通过减小弹头载荷获得的。也就是说,实战中完全可以将RS-26“边界”导弹“远弹近打”地作为事实上的中程弹道导弹使用。
然而,并不能说那是俄罗斯带头“违约”。因为就在2011年,美国率先试射了“陆军高级超高音速武器”,从夏威夷发射后准确击中了3900千米以外的目标。美国陆军部将那次试射称为“全程试射”并且宣布其最大射程为4000千米。从少数对外公布的照片上看,所谓的“陆军高级超高音速武器”就是一枚如假包换的中程弹道导弹。所以说,从美俄博弈的角度上说,是美国而不是俄罗斯重新开启了中程导弹的研制和部署。虽然“陆军高级超高音速武器”在2013年和2014年的两次试射均以失败收场,使得该项目的进展近乎停滞,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
随着“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等新型导弹武器的成功研制和进入部署状态,俄罗斯对于欧亚各地的潜在目标的陆基精确打击能力正在快速恢复,逐渐重新接近苏联强盛时的水平。而美国不仅将自己的“盟国”如韩国、以色列等国在研制中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方面的限制尽数“松绑”,还准备在原有的“陆军战术导弹”(TACMS)的基础上研制增程型,将射程提高到300千米以上,未来则计划接近500千米。而对于其他地区性国家而言,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更是其对向大国讨价还价,以及威慑周边国家的“杀手锏”武器……
随着《中导条约》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II》都变得不再有用,限制俄罗斯与美国设计、制造和部署各种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阻碍都已不复存在。而其他国家更是“有样学样”,只要自身尚有研制和装备这类武器的潜力,就很容易会想方设法跟风。若说冷战时超级大国尚且主导着国际环境的走向,那么如今的世界上已然不再有哪个国家可以把控具有一定软硬实力的地区强国或国家联盟的发展方向。在利益的驱使下,走向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有效约束的“普力夺”世界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加大,从而带来诸多不可预测的可能性……
(编辑/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