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张艺谋
2017-08-17李欣芮
李欣芮
中国是新兴的经济大国,随着民众的需求提升,文化产业板块的迅猛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阶段。以史为鉴,总方向一定是从盲目粗放的井喷式爆发逐渐回归到理性选择和精品化意识建立。影视行业并非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有潜规则和低门槛的粗制滥造,大多数从业者渴望行业素质的整体升级。但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也需要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优胜劣汰。
拒绝投机取巧
相较于发达国家,国内同行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从业态度方面。专业水平主要依靠教育;而从业态度则和“温饱”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影视戏剧工作者,在没有项目可做的时候,温饱都会成为问题的话,他必然会放弃很多个人追求和降低选择标准,只为了“讨口饭吃”。那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令观众满意呢?就像一个果农,种出的水果连自己都不会吃,又凭什么要消费者买单呢?环境和系统完善度问题,强调了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个人角度来讲,也需要多一些对理想的坚持,不能无底线地迎合或投机取巧。
所以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其實有很多维度或标准来衡量。有的票房好,有的口碑好,有的两者兼备,也有的在小众范围内受追捧,还有的拿奖拿到手软但市场效益惨淡。说实话,这些结果都无法被精确计算。我们比较习惯去总结一切所谓成功的规律和法则,然而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影视戏剧作品是一个集智慧和劳动于一体的产物,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也需要宣传推广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加持,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资本青睐。所有因素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意一个都会影响到一部作品的成败。
跟烧钱投烂片说“不”
这个行业的发展与商业息息相关,一部片子可以大致分为商业片和非商业片两大类,商业片除了炒作宣传外,与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分不开。而中国电影虽然投资不输给发达国家,但在制作方面却还在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所以这中间存在着某些环节的缺失也很正常的。比如热钱多了,机会自然也变多。
从投资角度来看,很多热钱投资者都不是本行业原有的玩家,存在着非理性和认知差异,再加上资本的逐利属性和本行业的高风险性本身就存在矛盾,才会出现那么多的表象问题。而从行业本身来说,整个行业还在起步和摸索阶段,从业者的专业度又不够,无法真正从作品质量上对资本负责。且因所谓机会多,很多信息不对称,行业内又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就更容易出现烧钱投烂片的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双方面的提升,一是投资的专业性,二是项目的专业性。
不想做好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制作人
我导演的新电影《美少女壮士》在7月杀青,这是一部小投资制作的青春励志类型片。虽有体量不大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细节难以做到完美,却依然按照商业类型片的方式在做,也力求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传达一些正面价值观。任何一部作品,作为创作者首先要自己喜欢和认可,且要理性分析它的市场可行性,既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喜好,又不能只是功利无条件地迎合。实现这两者平衡,做到个人诉求和市场认可兼备,就是做这件事本身最大的意义。
我前几年做了不少舞台剧项目,这对我在戏剧创作上有很大的帮助。舞台剧呈现的是面对面的实时交流,让我对如今观众的喜好有了更多思考。在回归影视制作时,这些经验使我对内容的把控更加得心应手。电影和舞台剧两种呈现方式的受众其实是高度重合的,只是舞台剧单次的辐射面较电影会更小,但现场性更强,且可以不断重演。电影的市场周期更短,强调的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影响力最大化,对宣传推广的依赖性更大。我认为不想做好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制作人,这三种身份所需的基本素质是共通的,只是在具体分工上有所不同,对我个人而言,似乎是可以做到无缝切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