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条留言请回拨1997
2017-08-17张蔓莉
张蔓莉
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吗?
说起1997年,你可能会也这样一愣: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吗?是的,真的就这么过去了二十年。
几天前,看到一位读者留言说“1997年出生的人都20岁了”时,我就是这个感受。如果不是因为电影《夏洛特烦恼》里又用了一遍群星演唱的《公元1997》这首歌,如果不是因为韩剧《请回答1997》的播放,如果不是因为大家开始集体讨论“香港回归20年”,我们很少会突然想到20年前。如果不是听人们讲当时的故事,我们也很少想起流行小说《花季雨季》、恨不得全中国的女孩子都在学的leftright“兔子舞”、韩潮的第一次流行。《快乐大本营》在那年7月开播,小孩子们那天都守在电视面前;那年满大街放的“你总是心太软”。
毕竟,每一个用“20年前”开始的对话,都是有点残酷的:那年出生的人已经进入花季雨季了,韩流都有点要过时了,《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你,虽然夜深了还不想睡,但早已经心硬如铁了吧。
你的1997年发生过什么事?你的20年前发生过什么事?那时候看的电影听的歌,那时候陪在身边的人,现在你还偶尔会想起来吗?为什么人们会忽然怀念起20年前的1997年?
电影《甲方乙方》是那年岁末的贺岁片。电影末尾,葛优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那时候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只是平平淡淡的。那时候人们整体上充满抱负,充满坚定。
但现在看来,那一年,以香港回归为标志,发生了很多对社会影响深远的事。香港回归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晚会上,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谭咏麟、林子祥、王菲同台献唱,留下了很经典的一幕。他们改编了很多经典歌词,其中有一句是:“面对后世万重浪,定要俗世流芳。”印象里还有这么一句:“从明天起,前途无量。”
街上还有“面的"的北京
1997年小学升初中保送了,我妈一开心奖励我去北京玩了一个多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宽阔的马路和那么多汽车。
那时姐姐不肯回秦皇岛,坚持要当北漂。她当导游,姐夫开旅游车,做涉外旅游,条件已经相对不错了。但她住的那个半地下室还是让我印象深刻,窗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采光不太好。我姐那时怀着孩子,大家都很单纯,笑容很多,都热火朝天地努力挣钱,感觉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那时候北京天好蓝,早上一起出去吃豆腐脑,街上还有面的,就是北京的的士,面包车,最便宜的。离开北京时那个面的司机可热情了,一路上都在说开车的生活,那时候大家都情绪高涨,非常开心。夏天的大太阳晒着也觉得没什么,没有那么多物欲,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谈资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现在却常常离不开钱、车、房。
再回村子里,人们脸上愁苦多一点
1997年我3岁,那时家在河南漯河的小村子里,经常跟着大孩子去田里拾麦子,逮蚂蚱,路上还都是那种带梁的自行车,小孩子要斜着蹬,半圈半圈地骑。
那时爸爸爱穿骚气花衬衫,梳三七分,是村里第一个有BB机的人,还因为养了很多兔子上了报纸。那年妈妈20岁,很漂亮,瘦瘦白白的,很女神,买的羊毛衫现在我穿也还时尚得不得了。转眼20年,这个月的前20天我一直在陪妈妈,她发福有白头发了,带她吃喝玩乐,怕她老。
20世纪90年代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爸爸16岁出门谋生活,回来后死缠烂打追我姆他们是小学同学),那时家里没钱娶媳妇盖房子,我妈就直接跟我爸领证完成家了。然后俩人去平顶山做钢铁生意,攒了钱回村里开家具厂、养殖场。
那个年代给底层的有头脑的人很多机会,赤手空拳也能撑起一个家。他们没有很多焦虑,总是气质昂扬,有情饮水饱。现在再回村子里,人们脸上愁苦多一点。
那时候的洋气更像一种雄心
1997年我只有3岁,那时我爸周末会带着我去跟他的朋友们打台球,旁边有游戏厅,那年应该拳皇制霸了街机厅,里面有小伙子在抽烟打游戏,墙上贴着香港电影的海报。
走在北京的路上没什么绿化,一股尘土味,但路上能听到非常响亮的蝉鸣。那时候家里的磁带有邓丽君也有Beyond。我表哥会弹吉他,而我只会把磁带里的磁条扯出来。
周末的时候,我妈把头发夹卷,带我去团结湖公园玩,不光有白鸭子船,也有大象滑梯。对我来说那是最好的年代,因为1997年我被邻居家姐姐送了一整套机器猫的漫画书。
一切都很洋气的感觉,那时候的洋气更像一种雄心,我們见识了好多好东西,还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去地球村里探险。
那时候还不流行丧文化
1997年我5岁,爸妈上班,奶奶带我。那时家在辽宁某村儿,每天自己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拿着小铁锹去沙堆里盖房子,或者去菜地里挖蚯蚓。初中以前基本没接触过互联网,不过也算很快乐。
爸爸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在初中教语文,小时候还没有小汽车,我爸就骑二八单车去上班。家里好多书,他喜欢看世界名著,最爱莎士比亚的,还买了个复读机自己读莎翁书里的对白,然后录下来。他喜欢穿西服、白衬衫,但总是松松垮垮的,因为瘦。而我妈喜欢读《妇女》,喜欢扎丝巾,几条丝巾就概括了她的穿衣精髓。
感觉20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初一切都很好,那个年代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机会,整个生活氛围都是朝气满满。而现在,丧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我现在在屋里吃着瓜,回忆小时候,觉得生活很神奇,20年,世界千变万化,觉得人好渺小又很具体。
穿松糕鞋的妈妈写来的信
1997年我6岁,妹妹5岁。那年妈妈在广东打工,爸爸是村小学的老师。我们家是村里第一个买彩电和录音机的,爸爸是个文艺青年,妈妈学了裁缝,在服装厂工作,是个时髦的美女,现在流行的松糕凉鞋她那时候就穿了。
过年时妈妈带回家很多磁带,她最喜欢的是齐秦,还有张学友,那一年他们俩都上了金曲奖【跟实际有出入,请编辑斟酌改】。还有任贤齐,家里天天放他的歌,以至于到现在他早期的专辑我都会唱。
香港快回归时每天新闻都在播。记得有天爸爸正在看新闻,我和妹妹站在电视机前问他,香港从哪里回来呀?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会给我带一个大西瓜回来吗?爸爸说,不会的,但妈妈回家的时候可以给你带。
那时家里没电话,妈妈每周会打电话到邻居家,我和妹妹、爸爸就跑过去接。我常常偷看抽屉里爸妈的往来信件,只记得称呼是“辉哥”、“群群”,现在想起来,他们的异地恋隔着千山万水,没手机也不懂上网,那么多年也坚持下来了,如果是在现在,估计很难吧。
下班后去舞厅跳兔子舞
1997年我上初中,香港回归学校组织了活动,大家一起唱“1997年,我哨悄地拥抱你……”那首歌,特别流行。
那一年还没结束,我就跟着同村的亲戚去广州打工了,坐长途汽车,印象中从出家门那一刻开始,我就有种害怕、孤单的感觉。那时我13岁,还是童工,有些工作不能做,就只能被安排在一个工资最低,最辛苦的部门上班。真的很可怜,第一个月工作了十几天,工资160块,后来每个月有四五百。打工的日子想吃一碗5块钱的煲仔饭都是奢侈,平常吃得最多的是河粉。
下班后经常去舞厅跳舞,最流行的是兔子舞、蹦蹦蹦,还有自由舞,有时也去逛街看衣服,舍不得买。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活力,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王力宏和任贤齐正火,我买了很多他们的磁带,还有陈慧娴的《千千阙歌》,我很喜欢唱。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我超级迷刘德华,他拍了诺基亚的广告,我看了又看,喜欢得不得了。有天看他的采访,说他喜欢关之琳,我太难过了,哭了一晚上,饭都没有吃,大家都不知道我怎么了。
女孩们流行穿时装,常常自己选布料,到裁缝店里定做套装衣裙,也开始学着明星们做波浪头,互相帮忙,用烧红的铁丝给对方烫头发。我年纪小,一直留着妹妹头,像个学生,没有男孩子追我,看我那么小也不敢追。
直到几年后我回到家乡时,我才决定剪成短发,还染黄了,扎著头巾,穿T恤、黑色POLO衫和牛仔喇叭裤,那时候家乡很少有人这么穿,回头率特别高。还带了很多流行的磁带回家给弟弟妹妹,去家乡的迪吧跳舞,大家都觉得我最时髦。
其实啊,在外工作很辛苦,所有的人最后回家时,都努力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让人觉得在外边过得非常好,那只是种假象。但那些假象和它背后的甜苦时光,是我最好的青春记忆。
《请回答1988))里说:“1988年,我们双门洞的故事就此结束。”生活中时间好像并没有因为1997年的过去而停止。在这20年不长不短的岁月里,宽敞的马路代替了曾经的“爬坡上坎”,最高的“解放碑”淹没在了一片高楼大厦里,有轨电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转身间你就陷进人潮汹涌的3号线中。
我们总是喜欢走进一家特别的邮局寄信给未来的自己,但却很少去回望一下过去。大概是回忆都蒙了尘埃,我们也从不自知。想和你做个小游戏,尽管那个时候没有微博,BB机才是最洋气的通讯工具。但请暂且放下你24小时都亮着的手机,只短短几分钟就好,和过去来一次隔着时空的对话。彼时的你和此时的自己,从2017出发,匆匆20年,请@你的1997。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啊!
那年自己还是一个媒体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重庆商业广播(现重庆交通广播的前身)做新闻主持和采编。当时开播刚三年的商业广播很重视新闻业务,为1997年香港回归的采访报道做了很多策划。记得当时我们所有采编、记者和主持人都分派了不同的采访领域和角度,我好像是负责沙坪坝区某高校的采访,带着采访机找老师同学做录音,还做电话连线直播,大家情绪都挺高昂。
然后,那年好像很多事都是围绕香港回归,因为职业特点,我算是亲身参与报道的见证人吧,那年之后总算离开让人神经衰弱的早新闻播报岗位(因为要很早起床),开始做深度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觉得自己业务弱爆了,更加努力和敬业。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啊。
那个时候爱一个人还很纯粹
那年我刚刚踏入社会工作,对于小城市的孩子来说能去解放碑就叫“进城”,所以那个时候拼死拼活也要一个人到解放碑去上班,现在想想就有点现在“北漂”们的心情吧。当时进了解放碑的第一座写字楼上班,一楼带大厅的那种,觉得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了。除了工作,那一年最让我难忘的大概就是爱情了。遇见了就不想让自己留有遗憾,所以当我第一次看那个高高大大、干干净净的男生时,我就鼓起勇气去追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爱情都还很晦涩,男生和女生之间都还保持着微妙距离的时候,女生追男生也是一种大胆的行为。那个时候爱一个人还很纯粹,还能谈理想,感觉每天都是轰轰烈烈。
是这个时代的改变,造就了现在的我
香港回归是国内环境开放和市场拓宽融合的体现,也是从1997年开始,不论是国内的还是重庆的企业,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7年刚直辖时,我还生活在江北白猫日化老厂周围,过着老厂区居民的生活。
20年间,我将建筑情怀与对老厂区的感情,落地到了重庆喵儿石创艺特区,把这个具有城市历史旧伤疤的地方,改造成了重庆最具有温度的互联网+文创+创业创投+体验式美学商业的文创园区,目前已迎接了上千位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圈层知名人士,成为重庆面向世界的CAD(国际艺术中心区)。相信在今后,我们还将见证互联网+文创的转变,在创新路上继续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