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夜酒馆致敬晚睡的灵魂

2017-08-17王爽朱雅洁

商界·时尚 2017年8期
关键词:半山酒馆葡萄酒

王爽+朱雅洁

夜色渐浓,月色当空,点点星光闪烁在夜归人的头顶。繁华都市是轰鸣不息的机器,高速运转着将生活碾碎,有梦想也有疲惫,很热闹也很寂寞。酒是情感的催化剂、情绪的放大器,不肯睡去的人们,在深夜的酒馆里沉默、大笑、倾吐、互述衷肠。当一天的忙碌告一段落,人们摘下白天的面具,卸下所有包袱和设防,把酒杯满上,让情绪似野马奔腾,或如静水深流。灯一盏盏熄灭,一点点亮起的,却是越喝越清醒的灵魂。

糯言酒馆:一所温暖道场

“糯言”这个名字,来自一位禅师。在他闻到这款酒的味道后,用清水顺其自然地在桌上写下了这两个字。糯言,是米粒与时间及空间的对话,也是时间对于一款酒的诺言。在时间与空间的沉淀发酵之下,一粒粒米酿造出了干净、醇甜而又富有丰富层次的味道。

微醺,是灵魂的短暂放纵

相比不少酒馆来说,糯言这间中式酒馆显得含蓄而温和。要来这里的人,总需要先耐心地寻觅一番,才能找到位于胡同深处的它。当推开酒馆的大门,迎面的木牌上刻着一行字: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充满诗意的迎宾词,让人未尝酒香,先已醉了。

来到糯言,喝得最多的自然是糯言自酿的米酒。不同口味、风格的米酒,让不同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份甜蜜而温暖的安慰。在黄禺看来,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喜欢自己在生活中失态,只是期待能有一点助推剂让自己尽兴。“灵魂的短暂放纵”,是糯言酒馆对于“微醺”一词所下的定义,也是酒馆希望客人在这里达到的最好状态。

谈及糯言酒馆建造的原因,创始人黄禺说:“这些经过时间洗礼的酒需要被认同及接受,需要被完整地体验,这就需要一个完全区别于当下餐桌蒸馏白酒的豪饮氛围。”一口抿下这些经时间酿造的神奇液体,美妙在舌尖流动,微醺中全身心也获得了释放。

灵魂随着酒温暖起来

每天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糯言深夜食堂的开放时间。在众多的客人中,一个男孩曾引起黄禺的注意。几乎是每天晚上11点半,他都会衣着精致地出现在糯言,点一杯自己熟悉的酒,慢慢喝下,然后沉默地离开。有一次,黄禺问他为什么总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到酒馆。男孩说,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与不同的客户接触,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疲乏的内心。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到这里喝下一杯味道微甜的米酒,身心都会随着那股甜蜜味道而温暖起来。然后一个人再慢慢地走回家睡觉,疲惫被温暖与甜蜜所代替,感觉很舒服。

糯言像是一所温暖的道场。这里远离喧闹,也几乎不会见到客人于此失态。这里的酒,拥有一种刚刚好的甜度与烈性,让来到这里的客人感受到身体慢慢被温暖的幸福。

Q MEX TaqUeria:用美酒美食化敵为友

提到墨西哥,人们一般首先会想到两个词语一一色彩、热情。在今年5月刚刚开张的Q MEXTaqueria,将这两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间位于写字楼底商的酒馆,在外面看来,与周边的餐厅别无二致,但当你踏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墨西哥元素的装饰,与被一排排摆满代表墨西哥特色的龙舌兰酒的酒架。

从墨西哥到北京

Taqueria实际上是墨西哥特色美食Taco和墨西哥人最爱的Tequila的结合,在北京这是第一家纯正的墨西哥式墨西哥餐馆。这里有上百种纯正的龙舌兰酒,以及墨西哥人家最常见的美食。

Marcus Medina,是Q MEX、QMEX Taqueria合伙人、行政主厨。他回忆起自己和北京的缘分:“1997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活力与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我和哥哥已经在美国拥有属于自己的墨西哥餐馆,但我们还没有要到其他地区发展的打算。直到2008年,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衰落,让我们开始思考另谋他径。于是,我再次来到了中国,以上海为中转站,游历了不同的城市与国家。最终,北京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这位深谙墨西哥餐饮精髓的墨西哥人,对于龙舌兰酒与墨西哥菜肴有着传统而充满开拓精神的理解。他既能奉上充满加州风格的墨西哥菜,又能告诉你传统的墨西哥人是如何吃玉米饼、喝龙舌兰的。师承名家与几十年丰富的经验,让Marcus自信,无论遇到怎样刁钻的客人,他都有办法用美酒美食化敌为友。

从对手到朋友

在Q MEX老店刚开业时,Marcus就曾棋逢对手,遇到了一位墨西哥商人的挑战。傲慢的态度让Marcus最初对这位客人感到有一丝反感。这位客人曾对Marcus说,如果这里的菜肴无法令自己满意,那么他们将换一家餐厅,费用由店铺承担,如果菜肴与酒水都非常纯正,那么他将买下店里两瓶最贵的龙舌兰酒。最终,Marcus用龙舌兰基底的玛格丽特、塔可、牛排、墨西哥卷、鸡肉哈瓦那等一席菜肴赢得了这场挑战。

面对美食,这位墨西哥商人则一改之前的态度,惊讶不已。不仅从此成为Q MEX的常客,并且与Marcus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而最近,这位客人又传来了喜讯,他将和自己的女朋友在Q MEX Taqueria举办他们的婚礼仪式。Marcus已经耳濡目染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讲究“开门红”,Marcus想着或许对于Q MEXTaqueria来说是个好兆头。

喜喜小馆:FUNKY融合

这里充满着老上海的感觉,装饰中又馥郁着法租界的风情。无论是菜品的制定、鸡尾酒的打造,或是小到一块装饰地毯、一个盛菜的瓷盘,都经过精挑细选,有种Funky(时髦的)的感觉。每天都会有很多来自时尚行业、媒体行业或设计行业的人聚集在这里。

喜喜小馆的首席调酒师YIfu说:“当我们这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聚在一起时,觉得在上海这座融汇着不同国家地区来客的城市,或许在菜式上缺少了一种新的融合。于是,两年前,我们开了这间喜喜小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确定是否有人会喜欢意大利菜与中餐的结合,但我们依然坚持这样做了。现在看来,这一次的融合创新,成效还是不错的。

究竟是创新菜品吸引了来者,还是设计捕获了他们的心?谁知道呢,或许都有吧。”LE VERRE a vin:“不太正经”的样子

Jeffrey ELE VERRE a vin的主理人。这已经是他主理的第二家店,第一家也在长乐路上,名字是Le Vin。最早的时候他是一名侍酒師,但他那时想跳出来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碰巧又遇到了现在的投资人william,两人一见如故,因此后来才有了最早的Le Vin。“第一家店时我们就很幸运,有不少客人喜欢我们的店,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朋友。渐渐地,我们觉得原来的店似乎有点小了,不够满足所有客人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这家店。”

这里应该算是一个葡萄酒的Bistro或者Wine居酒屋吧。在这家店里的酒除了一种啤酒之外只有葡萄酒,也不卖除了瓶装的气泡水和矿泉水之外的软饮料。店里有250种以上的葡萄酒,但是唯独没有酒单,因为他们只想把葡萄酒做好。

店里每周都会保证有五到八款酒是与以往不同的,让喜欢葡萄酒的客人每次来都会有惊喜。食物方面,菜单基本上每个月更新一次,会加入应季的新鲜食材。“我们只想做一家让人感觉很放松的餐厅,所以无论是从酒水食材还是到环境设计,我都希望它别太正经。只有我们变得随意有趣,客人们才能感觉更加自在吧。”Jeffrey如是说。

Le Bordelais布迪格乐:百分之百波尔多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想要开一家以烈酒或葡萄酒为主打的酒馆,必要经受住来自不同国家的食客们的挑剔。Le Bordelais布迪格乐显然是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自2012年武定路的第一家店开业以来(该店已关闭),5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在上海的黄金地段开了三家酒馆,并于2017年夏天,将迎来第四、五家。

由酒而生的迷人情愫

法国、上海,这两个充满迷人情愫的名字,在葡萄酒的催化下,总会碰撞出一段有趣又充满暖昧的故事。在Le Bordelais布迪格乐,就曾有一位客人的故事让Franck这位浪漫的法国人都感到有些惊讶。

“记得他第一次来店里时,根据店员的推荐点了一瓶红酒,喝了几口后,便询问店员,表示他并不懂葡萄酒,能否解释一下。那天我正好在店里得闲,便坐下来,从观色、闻香到品味,一一详细解释了一番,又选了两款酒让他对比喝喝看,去解释味道的不同。他的英文很不错,我们聊得也很开心。你知道吗?之后的三天,每天晚上他都会带上不同的女伴来这里,一天一位。而那天晚上我刚刚教给他的知识也被他活学活用。并且看上去,他给他的每一位女伴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似乎当年的场景又展现在了Franck的眼前。

邂逅味蕾上的波尔多

来自法国的Franck狂热地爱着家乡的葡萄酒,始终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波尔多葡萄酒文化。如今,他是一位拥有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CIVB)认证并拥有超过25年专业研究波尔多葡萄酒的葡萄酒专家。无论你是对西餐讲究的美食达人,还是热爱收藏葡萄酒的发烧级酒友,来到这间酒馆,味蕾得到满足的同时,如果恰巧碰到了Franck,与他聊上两句,关于葡萄酒你还会收获更多知识。

开这家Le Bordelais布迪格乐,Franck也是从初心出发:“随着中国人对葡萄酒的越发热爱,我想,这里应该有这样一家酒馆,为喜爱葡萄酒的人提供纯正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毕竟,波尔多是法国最古老的葡萄酒产地之一。而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总能更快地接受外来事物,人们愿意去尝试接受新鲜的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Franck将Le Bordelais布迪格乐定位为中国首家“100%波尔多概念”的葡萄酒餐吧。这里除了可以品尝到来自80多个精选的葡萄酒酒庄的纯正波尔多葡萄酒,还能够与专业的波尔多葡萄酒专家一起了解学习波尔多文化和葡萄酒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享受到地道的法式餐吧美食,冷肉芝士、蜂蜜油封鸭腿还有鸭肝酱,都等你来一一品尝!

半山:江湖深远,偕酒同行

重庆有一个知名的“不夜九街”,一入夜便是令人目眩的灯红酒绿。而隐匿在这条街道尽头的半山酒馆,却是另一种气定神闲、风雅自如的气度。

大隐隐于市

走进半山,心便静了。两层楼的通透空间,素色墙壁和大面积的实木,清爽简约又质感十足;明净的窗户外绿意摇动,午后的阳光漫进来,像诗一样流淌。桌上花瓶里的绿枝嫩朵,是从山上或路边摘捡回来的;一方小桌上,摆着传统拓印的工具,若你喜欢,便可以抚袖埋头,亲手拓上一张;或者信步走到长桌旁,欣赏桌上精美的景德镇瓷器,它们是由店主人的朋友们亲手烧制;还有隽永的小型枯山水、古朴的雕花老家具……

以安石文,治半山味

木木是半山酒馆的创始人之一,齐肩短发,笑起来目光明亮。她告诉我们:“在我们国家,汉代以来就有酒肆文化了,到了宋元时期更甚。文人墨客们或斟或饮,挥毫赋诗,十分快意。”为了让更多有趣的灵魂可以相遇,木木和她的朋友们以王安石的号“半山”为名,愿“以安石文,治半山味”,让进来的人身心能端起酒杯,放下自己。

佳酿美馔,诗意在舌尖流转

半山的酒,不光好喝,连名字都极美。潇湘忆(金桔酿)、贵妃在醉(木瓜酿)、横塘渡(杨梅酿)、风花雪月(玫瑰蜂蜜)等这些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的中式古法酿酒,都是木木和她的朋友们踏遍南北,最终从大理古城寻得,杯杯有诗意。除了喝酒,还可以行酒令签,千百年前的风雅谐趣。

有酒有诗,有情有趣

木木常说,半山的客人就是半山的一部分,他们代表了半山的气质。来到半山的客人们,都成了这里朋友。半山的书架上,摆满了客人们自发送来的书籍;在半山酒馆的公众号“此乃半山”里,有人为半山写诗、作词赋曲;有人因为爱上这里,便自行拍照,悉心做成精美的相册。

月上梢头时,半山里便高朋满座,楼上有人抚古琴,楼下便有人弹吉他;在这里,你甚至可以看到知名演员、艺术家各界名流们端着酒杯畅饮大笑,释放出全然不同的自己。除此之外,在半山里经常会举行“半山雅集”:花艺、茶道、电影、绘画、音乐、手作……每一次活动,都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们在此相遇。

江湖深远,远到别离难预测,清欢不易得。愿有一壶好酒、二三好友、四五乐事,伴煦日风雪,度莽莽浮生。刀锋书酒馆:一半书意一半酒

2017年16月16日,中國台湾知名艺人杨祜宁参与节目拍摄来到重庆。当晚他发了条微博:“第二次来重庆,爱上重庆。”配文的照片里,他坐在—冢书店里的剪影令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他和书店老板聊着与书酒有关的“二分之一生活”。这家书店,就是刀锋书酒馆。

6000多册书里,藏着Wi-Fi密码

刀锋书酒馆的老板江凌是一个青年作家,他说店名的灵感来自毛姆的《刀锋》一书。这家书店的诞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段时间我想要换一种生活状态,听听别人的故事,记录更多的生活状态,于是就有了这家店。”

6000多册书,安放在店里的书架上。每一本都是江凌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认真读过的。之前,他把Wi-Fi密码藏在21世纪以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著作里,希望人们可以尽量放下手机,沉浸到书本或者面对面的交流中去。然而能顺利找到的人寥寥无几,于是他只得降低难度:在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中国作家作品,以及曾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里,也可以找到。

复刻深夜食堂有酒有美食

一般的书店卖咖啡,但在刀锋却可以喝酒。除了各种各样的酒,还有深夜食堂。江凌是日剧《深夜食堂》的资深粉,因此在店里复刻剧中的桌椅和厨房,每日菜单也高度还原了剧中美食。

深夜食堂的营业时间是晚上7点到12点,江凌发现,晚上10点过后来的客人,大多是真的想寻找一个可以彻底放松的地方,有人会要上一些酒,独坐或发呆;有人来了之后,点上熟悉的酒菜,就和老板聊了起来……

在这里,有人欢笑有人流泪

在深夜里讲述往事痛哭的姑娘,她说自己一直没能遇到对的人;患有抑郁症的男孩,在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生日的零点时刻;想要成为中国最好男装设计师的女生,决心前往上海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打拼……

“很多客人会愿意倾述平时不太愿意讲的东西,负面的情绪、深埋的秘密……”江凌说。而他也把这些来往的故事记录在自己的公众号上.

当点点星光代替了华灯初上,也许一本书、一杯酒,遇见一个有趣的灵魂,就足以慰藉我们平凡尘世中的每一天。

高宅:“高冷”背后,欲说还休

在人流熙攘的太古里商业步行街穿梭,稍不留心,就容易错过高宅一一这个从开始装修到横空出世,都令人倍感神秘的地方。中式的青砖高墙,门口的小石狮静静注视着行人;这里甚至没有一块招牌,只有墙上干净利落的“高宅”二字,和连续的大开玻璃橱窗,散发出不同凡响的“高冷”气质。这种有格调的高冷,让许多人在门口好奇徘徊,却迟迟没有踏入。殊不知,这背后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

被‘藏起来的酒吧

高宅建于1930年,其主人是康熙帝师高士奇的第四代孙高德麟。一个家族的显赫荣光随着岁月流逝而黯淡,但跨越百年时光后得以重生。宅院的原址就在如今的太古里,由著名设计师王亥操刀设计改造为如今的“高宅”。位置与名字没变,但所蕴含的品味与内涵却有了不一样的表达。

我们先从二楼说起。二楼的酒吧很神秘,它是隐藏式的,如果店员不提及,客人们几乎不知道楼上会有这样一个场所。酒吧里的皮沙发,皆来自一战前将皮具语言永恒化的手工皮制家具品牌Poltrona Frau;璀璨夺目的水晶灯,来自路易十五钦定水晶品牌Baccarat:酒柜的暖黄色灯光将各色酒瓶映出迷离的光晕,威士忌是主打,几乎各个年份的威士忌都有,来自英国的优质单一麦芽威士忌是其中的明星……伴着舒缓的爵士乐,喝着好酒,感受高品质桌椅和灯光带来的身心愉悦,一切都美得欲说还休。

博物馆般的艺术空间

威士忌并不是高宅唯一的惊喜。一楼是餐厅和家具器物艺术展厅。餐厅里可以品尝到被《Shanghaiwow》评选为“2016上海最佳甜点”的Bobo LEE。而展厅则堪称是一个现代设计美学和生活方式的博物馆。无论家具还是器皿,选择的都是史上重量级大师的最重要作品,Christofle的奢华餐具、柯布西耶设计的灯、夏洛特设计的椅子、世界顶级家具品牌Cassina……汇集多位世界顶级大师作品,如此大规模的艺术碰撞,焕发出奇妙的能量和气场。或许,高宅的英文译名“the uppergallery”真正表达了它的属性:一间有关收藏与展示的艺廊。

家具与器物,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故事和力量。世界大师家具作品为这个空间注入灵动而富有创造性的能量,威士忌则将这种气氛渲染得更为浪漫悠长。或许这正是现代人心灵深处渴望的生活美学。

七八公社:喝着喝着,时光倒流

许多人喜欢成都,是因为它的“慢生活”,有种细水长流的从容。这种从容,让人想起旧时光。当你踏入七八公社酒馆,就像走进了泛黄的岁月中,童年、少年、青年时的回忆,在这里一一复活。

很怀旧,也很浪漫

推门走进七八公社,黑底红字的“顾客您好”和“顺发阁”牌匾,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而老老的吉他、手风琴和带着天线的老电视,甚至还可以正常使用的小霸王游戏机……它们都提醒着你,没错,青春回来了。

这几年,“情怀”一词似乎已被说得很滥。人人都想怀旧,但真正怀旧的人,却把情怀藏在了心里和行动里。七八公社的创始人杨超是80后,留平头,戴眼镜,话不多,但聊起天来真实而诚恳,身上有那个年代的气质。他是地道的成都人,以前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晚上的时候喜欢到九眼桥、玉林路这些酒馆密布的地方喝两杯。“时间长了,就觉得人太多太吵,想找个能安静喝酒的地方还不太容易。”杨超说。而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生活太过束手束脚,想了又想,他便决定开个小酒馆。

那个晚上,他们弹着吉他唱起歌

这个酒馆里,飘满老时光的气息。如果没人告诉你,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脚下的木地板,是由以前国营粮仓的老门板改建而成,当年许多人从它面前走过,如今他们的身影与你的脚步重叠。

老式的风扇依然摇头吹着风,伴着黑白电视里传出的声音和画面,将你带回儿时的夏天。

脚踏风琴、乳白色橱柜、唱片留声机、“老干部”沙发,甚至只有大拇指大小的老麻将……这些都是杨超和合伙人从各地旧货市场淘回来的,数量之多,可填满一间仓库。很复古、很浪漫,让人进来之后就忍不住想来点酒,慢慢喝,慢慢回忆。

曾有一个夜晚让杨超印象深刻。那晚的夜空是藏蓝色,店里的灯光很温暖,有人抱起着门边的老吉他,跳上木楼梯,甩着头发唱起歌;另一边,也有人弹起了脚踏风琴,也许是《白桦林》或者《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的什么歌早已记忆模糊,但大家举着酒杯—起哼唱的美好画面,却是一辈子难忘。“很多外地客人或者外国游客在网上看到,也会专程過来喝喝酒。他们告诉我,这里很成都,也很中国。老实说,我挺自豪的。”说到这里,杨超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周密:酒至微醺,花到半开

大多爱酒之人,都爱酒中的那股“魂”,或许是酒文化,或许是酒中真言。去年,周密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水煮重庆”,化身司马青衫,开讲重庆鲜为人知的城市人文故事,妙趣横生,麻辣有味。周密爱传统文化,也爱酒,一度也很喜欢喝酒,但自从身体发出警告后,便忍痛戒了,哪怕看到酒的时候心似百爪挠,也只得摇头。

酒戒了,但对酒文化的喜爱却戒不了,痴迷日甚。他说酒有两大妙处:“一是酒的背后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二是喝酒这事,确实让人舒服。就像大家喜欢在夜里喝酒,喝的其实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

享受喝酒的过程

周密年轻那会在报社当记者的时候,有一次被派到重庆江津一个古老的酒厂采访,那里出产的酒早已被评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慕名前去,被古老的酿造技艺和动人的口感所折服,很受感动和震撼,对酒和酒文化也有了更多认识。

“酒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周密如是说,“中国古人常说,琴棋书画诗酒花,不管文人雅士还是江湖侠客,都爱酒。”

喝酒的妙处,在于酒入喉肠时带来的那种状态。周密说喝酒喝到最安逸的状态,可用“酒至微醺,花到半开”八个字来概括。几杯小酒下肚,头微微晕起来,每一个毛孔都发着汗,胸中烦闷之气溢出,再难的事都飘远了;欣喜之情放大,再小的快乐都近了,令人通体畅快。

“酒实际上也是一种‘毒品。”周密开玩笑说,“放松自己,麻痹自己,让自己兴奋舒适。特别是好酒,一口一口慢慢喝,那个过程最是享受。不管白酒、红酒、啤酒、黄酒,都是同样的道理。”

不喝酒的文化人,做起了酒生意

早已脱离酒海、不再喝酒的周密,现在却做起了自己的白酒品牌。一个不喝酒的文化人跨界做酒生意,是打的什么“主意”?

周密的酒,主要是重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津烧酒。在他看来,重庆其实有很多好酒,只是很少被人知道和了解:“上海有开埠文化,北京有京城文化,我们重庆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重庆文化要落地的话,就需要一个载体,酒就是很好的载体。”

周密在自己品牌酒的外观设计上,也融入了这个想法。他把自己“水煮重庆”系列的文章印在了酒身上,每一瓶酒都有了自己的故事。重庆的很多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如今很少人知道了,周密把这些故事与酒结合在一起,让每一瓶酒活了起来,也让重庆文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做酒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大家知道重庆是有历史文化的,而且还非常有特色。”周密解释道。而对于重庆文化和酒,他想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半杯茶下肚后,他透露,接下来他还计划开一家酒馆,有地道的重庆酒、重庆故事、重庆美食,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体味到酒背后的城市百态、人生况味。

朱坤昌:用酒捅破窗户纸

酒的趣味,只有喝酒的人才了解,是一种身心舒坦的畅快。有人在酒中沉沦,有人在酒中找到自己。有人越喝越糊涂,也有人越喝越清醒。朱坤昌人生中的第一杯酒,是在五岁时喝的。那时他没有想到,长大后的自己会思考那么多与酒有关的事情。

五岁时,喝下人生第一杯酒

那是一个爽朗的北方夜晚,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聚在奶奶家的小院里。朱坤昌是整个大家族里最小的男孩,叔叔伯伯们围坐一桌,把他也抱到了身边。以前,北方人喝酒喜欢用瓷的酒杯,像功夫茶的茶碗一样,喝的时候还有讲究,送到嘴边时得发出吱的一声,才是最心满意足的表达。

他坐在旁边一边啃着烧鸡,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大人们推杯换盏,觉得很有意思,大家笑,他也跟着笑,尽管有时听不太懂,但能感受到他们谈话间的放松和快活。父亲的酒量不如叔伯们,不一会儿就醉了,摆手直呼“不能喝了”。大伙正喝到兴头上,岂肯轻易放过他,于是小朱坤昌自告奋勇要替父亲喝,仰着脖子连灌三杯。三杯下肚后,哐当倒地,直接睡到隔天早上,也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喝酒人生。

朱坤昌的舅舅是传统的文化人,诗词歌赋、四书周易,样样都通。他每次到舅舅家,都会被舅舅拉着喝两杯。读大学时,朱坤昌和室友也经常会买上一瓶白酒、一盘花生米,在宿舍阳台上就着星光月色,小酌谈心。

酒是情感的伴随品

直到工作后,他也是在酒行业中打拼。于他而言,酒是工作,是生活,也是一种无法挥去的情感。“酒是情感的伴随品。”朱坤昌如是说,“其实我每次喝酒最多的场合不是应酬接待,反而是在和朋友小聚的时候。”

他认为酒有物理和情感两种属性。物理属性就是这酒品质高不高、口感好不好,情感属性则是他一直强调的“情感伴随品”,也就是催化剂的作用。谈到这里时,他语气感慨:“真的,很多时候我们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干聊是很难聊出气氛和感情的,在聊高兴的时候喝上一杯,反而会锦上添花。再好比两个有隔膜有误会的人,肚子里藏着话却说不出口,只要几杯酒下肚,尴尬化掉了,话也点明了,窗户纸也就捅破了,该消散的也就消散了。”

用现代的方式,让传统延续

在白酒行业里浸润多年,朱坤昌认为酒不是单纯的液体,它与中国文化相融相合:“白酒最讲究的是传统酿造技艺,同时还必须要有文化底蕴。”

去年,诗仙太白全新升级,主张“快意人生”,并运用巴渝这一方水土酝酿的灵感,将两江的风情、山城的风味、完美的融入到诗仙太白的全新系列产品中,重庆的风土人情和重庆人的性格与重庆的美酒进发了绚丽的火花,赋予了诗仙太白酒全新的内涵和生命。

有传统又有文化的白酒,怎么才能走得更远——朱坤昌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社会和文化都在进步,传统的东西也会在吸纳新事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其过度深挖传统,不如用时代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改良和呈现。诗仙太白,就在沿着这条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关于酒,他想得很多,也做了很多,接下来的人生,或许也会徘徊其中,但因为深谙其道,所以乐在其中。

夏夜客来酒当茶

酒是艺术,亦是习惯

冰梅是朋友圈里著名的生活美学家。十天前她就神秘地给我约好日子,说有个饭局。我一向是信任她的。比如有一次,她约我去朋友家吃饭。我想不过就是朋友家吃个饭嘛,结果男主人一亮相,一式的上海菜系如干鲍红烧肉、蟹黄豆腐之类就已经收买了我们被麻辣攻占了的胃。关键是饭后还有甜品。自己烤的蛋糕自不必说,桃胶炖皂角米从此也成了我的私家炖品。

所以她约我吃饭,我超有期待。

冰梅说不开车,我说好。发来的位置是一个老旧的小区,从黑黑的楼道上二楼,打开门,让人吃了一凉。已装修十余年的房间有岁月的痕迹,却并不破旧。而整个房子的光芒,在于一壁的葡萄酒,和屋中间已经陈列好餐具的长条桌上。

我在旁边的杂志里看到设计图样,问谁是做设计的吗?

答案当然是主人。朱旭东和平平两夫妻在澳大利亚生活了整整25年,从事的是艺术和设计工作,回国后,平平仍然经营一家设计公司,而朱旭东就将自己在澳大利亚多年来对酒的热爱与了解,集合成一门小生意。他说澳大利亚有数之不尽的高质量日常饮用葡萄酒。葡萄酒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酷爱做西餐,也相信酒是一门艺术,如果合理地配餐,一瓶普通的酒也会进发出光芒。他不会向不懂酒的卖酒。你想买他的酒,他一定会认真先跟你讲一堆关于酒的故事,甚至哲理。

旁边有人说起哪家卤菜好吃,下次带来喝酒,朱先生一脸不悦(或许是我看错了),说道,那何必开我的葡萄酒,喝老白干好了呀。

我想我明白他对酒的态度:佐餐事小,失节事大。就好像他一道道拿出来的酒,看似轻描淡写,却是铆足了精神,和一道道的菜,都是为了不辜负这个美好的夜晚。

那个分量十足的面包,他用了16个小时,两道工序发酵。捂在铁锅里烤一回,盖子去掉再烤一回。有了嚼劲十足的硬皮,面包吃起来就有了生命力。

西班牙火腿肥瘦兼半,各种芝士不过是前奏,都是为了让等待主菜的心不再焦灼。螃蟹是一个打死不肯露脸的神秘广东人带来的,谈起酒与美食,就会手舞足蹈。

十余斤的螃蟹瞬间被分解,但有赖于2008年麦加仑谷的霞多丽,更觉蟹肉清甜柔嫩,有吮指的冲动。而接下来的清远鸡饭又配上2011年阿德莱德山产的黑皮诺,牛油果芒果沙拉配2008年猎人谷赛美蓉贵腐酒,时间仿佛停滞。一餐饭竟吃了五六个钟头。因为酒喝得多,朱先生对于配餐酒更加游刃有余,不讲求精致,只求随意自然。他说酒是艺术,也是习惯。

葡萄酒里有真理

仅仅吃饭喝酒,自然是不够的,朱先生还讲故事。他说生活是什么呢?就是“一起喝杯葡萄酒”。

这是法国酒文化专家杨子葆提出的一个观念。夫妻、朋友、父子、母女,初相识的人,还有20岁的人和50岁的人,都可以坐下来喝一杯酒。坐下来喝一杯酒,我们可能感受与学习到别人所有的天赋,反过来,也重新发现自己的天赋,因为“葡萄酒里有真理”。

对于朱先生来说,葡萄酒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酒精饮料,就如同中国茶。它是一种品味,一种性格,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

无功利的饮酒,意味着可以更坦然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它让人们更加感性,而不会受制于日常规则与潜意识下的理性思维。古代日尔曼人议事前就会喝些酒,他们相信人在酩酊时不会撒谎。

在朱先生的葡萄酒工作室里,更多聚集的是友人,而非顾客。和朋友一起喝酒,放下工作与日常束缚,此刻你不作太多念想,可以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关于酒,不必求醉,只需微醺。

宋朝诗人杜耒有诗“寒夜客来茶当酒”,而对于遍尝葡萄酒,又热爱向人们分享酒中真谛,还拥有一室好酒的朱先生而言,“寒夜客来酒当茶”却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猜你喜欢

半山酒馆葡萄酒
自制的葡萄酒为啥爱“上头”?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牛仔酒馆的失窃案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王安石
峨眉半山七里坪 邂逅半山梦幻嘉年华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基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葡萄酒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