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古代的婚礼与习俗

2017-08-17朱筱新

幸福·悦读 2017年8期
关键词:婚配新房新郎

朱筱新

男女成婚,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社会,婚礼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五礼”中的“嘉礼”,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仪式。

据《仪礼·士婚礼》载,按照西周礼仪制度的规定,婚礼有“六仪”,即6种仪式:

一为“纳采”,即议婚,商议婚配。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二为“问名”,即询问女子之名及生日、时辰。经纳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询问女子之名和生日。因古人迷信,需占卜女子之名,以预测婚配的凶吉。

三为“纳吉”,即订婚。若占卜预测婚配吉顺,男家送礼物至女家,以示正式确定婚配。

四为“纳征”,即送彩礼。正式订婚后,男家再向女家送玄纁(作為仪物的币帛)、束帛(5匹帛)、俪皮(成对的鹿皮)等贵重礼物,以示感谢之意。

五为“请期”,即确定成婚吉日。送彩礼后,男家再经占卜,确定成婚之日,并告知女家。

六为“亲迎”,即迎接新娘,后代亦称迎亲。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

成婚之日,在女家,新娘的父亲亲自迎于门外,接新郎入室。待行礼之后,新娘即随新郎离开自己家。新郎先亲自驾车,请新娘坐于车上。之后他再将车交给驭手驾车上路,自己则乘另外的车先行,赶回家中。待新娘到门外,由新郎迎入家内。新郎家设宴庆贺新婚。席间,新郎、新娘须举行“同牢”、“合卺”仪。同牢,系新郎、新娘同吃供祭祀的肉食,以示共同生活的开始。合卺,系将一个葫芦分作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持一个瓢以酒漱口,以示相亲相爱、合为一家之意。

宴后,新郎、新娘脱去礼服,入新房。新郎亲自摘下新娘头上的缨(彩色的带子,古代女子自订婚后就系于头上),撤去蜡烛,婚礼即告结束。

第二天早晨,新娘还要行“见舅姑仪”,即拜见公、婆,分别向他们进献枣、栗、腶脩(经锤捣,加姜、桂的干肉)等礼物,以示对公、婆的敬重。

按照周礼的规定,必须“六仪”齐备,才算正式建立婚姻关系。在“六仪”中男家向女家赠送大雁作为礼物,系取燕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亲。

隋唐以后,婚礼的“六仪”仍基本保留。但随着内地和周边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密切,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婚俗也被吸收到婚礼中。其中,婚礼在“亲迎”仪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形成一个高潮。

唐代在举行婚礼“亲迎”仪时,新郎在傧相的陪伴下去女家迎接新娘。在女家的门前,新郎要被女家的亲属调笑、戏弄,甚至扑打一番,称为“下婿”。新娘在室内梳妆打扮后,却迟迟不肯出门,直到新郎咏诗催妆,方才起身。临行前,父母还要赠言,并将“皂罗”(即后世的盖头)蒙在新娘的头上。待新娘登车启程时,女家亲属还要围车阻行,称为“障车”,以示对新娘的惜别之情。

在宋代,如果可以成婚,在成婚前一天,新娘家要出人前往男家“铺房”,即于新房内挂帐幔、摆放和陈设家具、器物。南宋时,“铺房”后,女家还要令陪嫁的女佣“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直到新娘入新房,才能离开。

亲迎时,新娘改为乘轿,称为“坐花轿”。一路上,有鼓乐手随同奏乐。吹吹打打,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宋代婚礼在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各手持“同心结”(亦称牵巾,中间挽扎有花扣的彩缎)的一端,“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由新郎牵引新娘进入堂屋。行进时,两位新人始终面对面,中间为“同心结”,喻示二人从此同心协力,永不分离。在堂屋内,新郎用秤或机抒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露出新娘的芳容。之后,又由新娘倒行,用同心结牵引新郎进入新房。

新郎、新娘入新房后,再举行“坐床”仪。其间,家人要分别从新郎头的左侧和新娘头的右侧各剪下一缕头发,用彩线系在一起,作为成亲的信物,称为“合髻”。古人亦将结婚称为“结发”,“结发夫妻”也因此成为原配夫妻的代名词。“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宋代的“合卺”仪也改以喝“交杯酒”。“用两盏以綵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用彩色的丝带将两个酒杯连起来,新郎、新娘各持一杯,相对而饮,则更能体现互敬、互爱、永不分离之意。

明代以后,又有“归宁”的习俗。即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新娘一同回女家,拜见新娘父、母,俗称“回门”或“回娘家”。

猜你喜欢

婚配新房新郎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新郎与新狼
一线城市新房营销策略探析——以上海新房为例
雪雀一家的新房
浅析《红楼梦》中贾府不同时期的婚配选择
艾利·康迪《婚配》中的反乌托邦世界
农村男青年婚配难问题研究
农家妹子娶新郎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我是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