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易门花鼓舞解读
2017-08-17曹翠芳玉溪市文化馆
曹翠芳(玉溪市文化馆)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易门花鼓舞解读
曹翠芳(玉溪市文化馆)
■易门县花鼓舞溯源
花鼓舞是主要以花鼓为道具的一种舞蹈,属中国优秀民间歌舞。主要流行于云南、陕西等地区,清顺治陈鼎在《滇黔游记》中记载说明了花鼓舞在云南地区流行的盛况:“滇中氏族杂盛,唯逼近昆明之十数州县,则汉族多彝族少。每届春节,必多就村场聚集多人,相对而歌,相对而舞。歌时间以弦索笙笛,声尤靡靡可听,舞则导之以鼓,朴朴通通,饶有意味。”
花鼓舞是易门县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民间舞蹈之一,其在易门地区的起源较早,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易门很早以前就有人跳鼓,曾一度失传,直到民国年间(1916~1937年),才又从邻近的安宁、晋宁、峨山等县陆续传入方屯、家坡、浦贝、铜厂、柏树、旧县等地。花鼓舞属丧葬祭祀性舞蹈,它最初用于:为死者送行,安慰主人家;祭龙,求风调雨顺;春齐会,驱魔送神,求平安无事;祭鼓会,集中会员等。
■花鼓舞的特征
传统的花鼓舞队常由一龙头、四筒鼓、舞长枪、长刀、叉、锤、二节棍、铁链、钩镰者以及打击乐队等20余人组成。其以走步、踏步、蹲步、绕脚、踢跳、转身、敲打花鼓、跳、越、崴膝、空转为主要特点,由领舞者(龙头)带领示意变换动作,打击乐队在场外敲打伴奏,不参与舞蹈。以男子8人组成一个花鼓队,主要表演套路有:进门拜、烧纸拜、单龙头、接龙头、楼梯花、大小翻身、金鸡走路、百鹤渡江、过街拜、四步翻身、二龙抢宝、起棺拜、谢茶拜等。演出场所一般在抬送老人(白事)的路上及起棺的家中或在村寨广场进行祭鼓,舞者穿彝族一般服饰,演出的道具及乐器主要有龙头、羊皮鼓、毛巾、鼓棒、大小锣、大钗、大小锣、羊皮鼓等。舞蹈风格豪放有力,舞蹈动作比较丰富,特别是腿部的动作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如蹬、顿、甩收、跳、越、绕花、蹲转、崴膝等。再如双吸腿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膝等更是力度重、技巧高、难度大又别具一格的舞步。动作刚柔相济,急鼓刚劲有力、热烈奔放粗犷,板鼓柔中有刚、动作缓沉跌宕起伏,两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 。
■花鼓舞的社会功能及具体表演形式
花鼓舞在易门的活动形式:一是村寨祭祀、丧葬;二是各种节日,如开新街、拜年贺家、火把节、起房建新居等;三是其他活动。而丧葬和祭祀总是与花鼓舞息息相连,在农耕文化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花鼓舞是易门地区人民社会活动的产物,集中表现了易门地区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充分体现了当地人对农耕文化、自然人文现象的热爱及赞美,以及对人民祖先的崇拜和驱邪祈福、保佑人畜平安、启示后人乐观面对未来生活等含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舞由急鼓(快速)和板鼓(慢速)两个不同节奏速度的舞蹈部分组成,其主要的表演形式如下[3]:
表演套路:有小过、大过、进拜(四方)、螺蛳转(六套)、梅花舞、四合心、蛇蜕皮、方口舞(三段)、快速单翻(二套)、凤凰舞、双翻舞、双落舞、高花舞、中花二落、三步落、穿花过街调、过街三步两拜、插花舞、割荞舞、开花舞、蜻蛙舞、点脚步、小兔舞、进三退三等。另外,有些地方还有“台阶舞”“鬼跳脚”等套路。这些套路表演时多为连贯或穿插组合。有时一段舞中有多个套路相互间的组合,也有单独表演等形式。除“台阶舞”“点脚步”“小兔舞”“进三退三”“点韧翻花”“飘步舞”“团场舞”“迎接(隔一对跳)”等套路为慢鼓外,其余为急鼓。
基本动作:花鼓舞表演中大部分套路的动作为“左半落”“右半落”“后左半落”“后右半落”“右甩开”“左甩开”、“左打花”“右打花”“引步”“盖腿转蹲”、“单腿吸拎蹲”等,动作多用跳、蹬、跺、转、点步、飘步、颠步等脚的动作为主来完成,手和脚及整个身体动作协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
急鼓:所谓急鼓就是快节奏的鼓舞,急鼓刚劲有力,热情奔放,表演者的动作较大,跳起来有腾飞之感。花鼓舞的大部分表演套路多为急鼓。
板鼓:所谓板鼓就是慢节奏的鼓舞,板鼓则柔中有刚,动作似蜻蜓点水。做动作时总是先慢后快,即慢慢地起脚又快速全蹲。最大特点是突出脚上的韧性、弹性,弧度较大。点步、飘步似落非落、高起轻落,缓沉柔绵,动力延绵不竭等。有少数地方有一点模仿动物的动作,像甸中镇石虎村的“小兔舞”等。有些表演套路来源于生产劳动的动作,如“割荞舞”等。
龙头师傅:也称花鼓师傅,即花鼓舞表演与发展传承的代表人物,是精通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的重要人物,所有花鼓表演者在他的带领下,统一动作和节奏。龙头师傅一般双手持龙头统领全队,进行表演。
音乐:由急鼓打击乐、慢鼓打击乐和唱腔3部分组成。
■花鼓舞状况
花鼓舞自民国年间传入易门后,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到1986年10月,全县共有花鼓队103个,鼓舞艺人952人。花鼓舞在易门方屯、普贝、铜厂、六街等地较流行,其中铜厂彝族乡西山村最为典型。
■花鼓舞的发展与演变
花鼓舞原以丧葬、接祖送神、村寨集体祭祀等民俗活动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易门县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水平得到长足的改善,花鼓舞的社会功能已发生了变化,如今的花鼓舞己成为当地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除了用于丧葬时的表演,经过改编后的花鼓舞被搬上了大众生活舞台,传统节日庆典、婚宴、文艺活动、开业等场合都少不了花鼓舞的表演,通过花鼓舞表演,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现出了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并预祝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到目前为止花鼓队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其数量惊人,几乎每个彝族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花鼓表演队,甚至有的村寨有10多个花鼓表演队,每年都举行花鼓舞比赛,并参加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节表演及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节。花鼓舞已成为易门地区一种比较流行的表演形式。
其次花鼓舞的内容形式也有新的变化,花鼓舞的表演人数、舞蹈动作都不受传统花鼓舞的约束,其表演风格也可根据表演场合有不同的变化,唱词也经过现代语言的加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些演变是与时俱进的,是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充分表现了易门地区少数民族勤劳勇敢、开放包容民族精神[4]。
■总结
易门花鼓舞作为易门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的农耕历史文化中兼收并蓄、创造、传承发展成的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的生活、愿望,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观赏价值高,集中体现了易门少数民族热爱生活、崇尚自由、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从花鼓舞由民间到主流这一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丰富这一艺术形式。然而,正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艺术形式才更值得去保护和传承。
[1]黄龙光.仪式舞蹈与历史记忆—彝族花鼓舞起源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
[2]余贞凯,张红.“磨皮花鼓舞”文化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4,
[3]黄龙光.彝族丧礼花鼓舞展演的仪式与功能[J].民间文化论坛,2016
[4]施吉芸.峨山彝族民间花鼓舞的艺术表达与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4,
[4]申波.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族属之争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