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粮食行业转型发展
2017-08-17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粮食行业转型发展
文/本刊编辑部
“当前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玉米、稻谷等品种阶段性过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是破解粮食流通领域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粮食流通改革越深入,市场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快粮食行业转型发展,更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更好统筹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两件大事。”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在全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各级粮食部门要乘势而为、集中攻坚,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在加快粮食立法修规、改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健全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扎实做好粮食系统安全工作等六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开创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新局面。
加快推动粮食立法修规
多年来,我国粮食行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但粮食法律体系仍不完善。目前,《粮食法》尚未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实施十多年,已严重滞后于改革发展和监督管理需要。对此,张务锋指出,国家粮食局已将“一法两条例”制修订作为事关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长远大计,摆上重要日程。要明确界定粮食流通监管环节各部门职责,做到权责一致、分工明确、形成合力;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新增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要完善罚则,加大对粮食流通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张务锋还强调,要推动加强地方立法。各省(区、市)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会商,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法律支撑,也为《粮食法》立法积累经验。
改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张务锋指出,当前,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收购的性质、主体、操作方式及定价机制等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需要加快构建新常态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更加注重完善调控方式。
从以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减少指令式干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与财政、信贷、贸易、投资等政策联动,打好“组合拳”,更好地实现调控意图。供需两端发力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突出要求。强化供给管理,关键是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改善需求管理,重点是引导健康消费,积极培育粮油消费新需求。新一轮宏观调控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总量+结构”的调控组合。要倡树优粮优价导向,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反馈作用,更好地实现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
——更加注重增强调控实效。
要保持定力,区间调控。探索研究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库存、进出口等指标的合理区间。在不出现滑出合理区间危险的情况下,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不轻易动用“有形之手”。要精准发力,定向调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粮食品种、不同类型粮食企业,找准薄弱环节,实行定向精准调控,使之各得其所、恰到好处。要适时适度,相机调控。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发挥市场“前哨”作用,择机预调微调,力求事半功倍。
——更加注重培育载体抓手。
要发挥好中央储备粮的“压舱石”作用。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功能定位、地区布局和品种结构,强化内部管控,加强外部监管,确保中央储备粮绝对安全。要支持中储粮公司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回归本位、突出主业,落实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要发挥好地方储备粮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各地要把工作重心转到加强地方储备管理上来,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运行机制,健全库存管理、吞吐调节制度,优化应急动用方案,做到在需要时迅速投放,保证供应,稳定市场。要发挥好大型粮食企业的骨干作用。支持经营性涉粮央企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地方国有粮食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探索按照“政府委托、市场运营、权责明晰、自愿有偿”的原则,优选骨干企业承担调控任务,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
保护装置多维度信息数据集合的获取为实现测试环境的自动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而智能测试系统测试环境的自动构建,将有效弱化测试工程师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作用,实现高度集成自动化测试。如何根据被测保护装置型号实现不同装置背板输出接点与整机测试仪背板接点的自动连接,从而实现闭环测试,是实现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的另一难点。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移动式总线连接技术,来解决装置背板输出接点与测试仪背板接点的智能连接难题。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粮食宏观调控要下好全国“一盘棋”。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紧密衔接好调控的重点和力度,保持导向一致、步调一致,形成调控合力。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协作、多方共赢”的原则,通过洽谈会、订单收购、产业合作、异地代储、建设粮源基地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粮食供求平衡。要总结成功经验,创新展洽模式,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
——更加注重信息引领。要加强市场监测,强化粮食市场形势分析、研判和评估,把“死数字”变成“活情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政策和工作动态及粮油供求、购销、价格等信息,加强正面引导,回应社会关切,搞好预期管理。
健全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体制机制
张务锋强调,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必须强化落实“三个责任”,即:地方政府的属地监管责任、各级粮食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粮食企业的经营主体责任。当前,粮食流通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监管体制不顺、力量不足、手段落后,已难以适应发展要求和工作需要。建立符合国情粮情的长效监管体制机制,是摆在粮食部门面前一项极为紧迫重要的任务。
——要明确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意识,以监管工作在地化、常态化为方向,以粮食库存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以实现智能监管、信用监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方式、压实责任,全面提高粮食流通监管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要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粮食流通各环节监管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增强监管合力。强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监管措施,力求扎紧制度“笼子”。要督促中储粮总公司切实担负起中央事权粮食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主体责任,结合“四查一补”(查数量、查质量、查安全、查合同、补齐出入库证据链)集中行动,抓紧解决有些制度缺失和内控不到位问题。
——要创新方式手段。在库存检查、安全检查、专项检查中,全面推行异地交叉执法检查。进一步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实行“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做法,建立健全随机抽查系统。加快推行粮食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增强企业守法经营意识。推广实行有奖举报制度,进一步调动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各级粮食行业管理平台,加快构建粮食仓储管理“一张网”,实现全程监管、实时检测。
张务锋还指出,随着“去库存”力度加大,有些潜在问题可能还会暴露出来。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保持高度警惕。对各种人为设置的“出库难”,要严肃查处、依法治理。对定向销售粮食,要加强全程监管,确保粮食流向和用途符合国家规定,坚决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张务锋强调,粮食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是解决粮食流通产业层次不高、链条短、集中度偏低,创新力不强、增长点不多和后劲不足等问题,大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迈向粮食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而就粮食企业而言,要积极应对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彻底摒弃“靠政策、吃补贴”的旧观念,勇于承受转型“阵痛”,主动走向市场,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
“有些地方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以股权为纽带,推动粮食收储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粮食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达到了各方共赢效果。这表明,粮食企业迈过转型这道坎,就会实现‘凤凰涅槃’,焕发新的生机,拓展新的天地。“张务锋说。
——培育壮大产业主体。粮食骨干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要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乃至千亿的粮食企业集团。中小微粮食企业蕴藏着巨大潜力,要落实减税减负政策,帮助协调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促其加速成长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国有粮食企业要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发展活力,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要鼓励粮食骨干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共设研发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开展粮油产品关键技术研发。要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千方百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支持粮食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要鼓励粮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吃干榨净”、循环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和降耗增效。
——着力优化产业发展方式。
要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理念,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建设一批功能完备、优势突出的粮食产业园区,吸引粮食企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要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培育发展新业态。
加快推动粮食行业转型发展
“当前,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转型发展处在重要关头。转型及时到位,粮食部门职能发挥好,新旧动能转换快,产业发展活力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就更加牢固;反之,因循守旧、迟疑徘徊,看不清方向、迈不开步子,就会错过‘窗口期’,给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带来被动。”座谈会上,张务锋指出了粮食行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同时也抛出了涉及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
据悉,今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系统将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为主题,以“学中央精神、明发展大势,转思想观念、谋改革发展,强职能担当、提工作水平”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凝聚思想共识,解决好“转什么、向哪转、怎么转”的问题,切实增强转型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应当从转化观念、转变方式、转换机制等方面来认识和定位。”张务锋表示,具体而言,就是做到“三转”:一要把转观念作为先导。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增强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争当了解市场、运用市场、管好市场的行家里手,形成适应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思想观念和专业素养。二要把转方式作为重点。坚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继承中提升、在扬弃中纳新,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从注重粮食总量转向兼顾总量和结构、品质,从侧重收储环节转向统筹“产收储加销”各环节发展,更好发挥粮食流通“蓄水池”、“调节器”和“晴雨表”的作用。三要把转机制作为保障。改革创新、破立并举,健全完善粮食流通管理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保障。而就粮食部门而言,“收好粮、管好仓”是重要职能,今后仍不能有半点动摇、丝毫放松。但也要看到,随着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形成,亟需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政府储备管理、粮食流通监管、行业标准规范、产业指导服务等职能,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担负起维护粮食安全的使命。
关于粮食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张务锋指出,首要的是解决好“放什么、管什么、服什么”的问题,做到放权更彻底、监管更有力、服务更优质。对此,他提出要做好减法、加法和乘法。
“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有些地方粮食部门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对此,要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的意见要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夯实企业服务粮食安全大局的基础。对地方储备粮管理企业和一般性经营企业,应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准确把握好改革方向和路径。”张务锋说。
如何做好强化监管的“加法”?张务锋指出,粮食部门“放管服”,不能为放而放,甚至一放了之,而要放管结合、并重推进,做到放而有序、活而不乱。要强化“管好是尽责、不管是失责、管不好要追责”的意识,创新方式、充实力量、完善手段,“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切实把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安全管住,把粮食流通市场秩序管好,把城乡居民吃粮安全的底线守牢,让粮食流通监管真正强起来。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张务锋表示,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概括起来,就是要全力以赴认真落实强粮惠农政策,发挥部门优势,扩大为农服务领域,拓展为农服务功能,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优化粮油产品供给,加强质量监管,努力让广大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方便”。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完善联系企业机制,加强规划引领、标准规范、技术指导、信息引导等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改善粮食行业营商环境。
此外,座谈会上,张务锋还就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粮食系统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张务锋表示,2016年度考核工作已接近尾声,各地要再接再厉、善始善终,确保“首考”圆满。2017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已经考核工作组联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方案》下发后,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扎实做好考核各环节工作。同时,组织好各自考核,放大效应,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6月初,国家粮食局组织召开了全国粮食系统安全工作会议,明确突出“两个重点”、守住“四条底线”,夯实安全基础,为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座谈会上,对当前安全工作,张务锋强调,要组织开展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不放过任何疑点;认真组织夏粮收购工作,严防发生农民“卖粮难”;切实抓好防汛度夏,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巡查和粮情监测,确保储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