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超越
2017-08-16俞剑坤
俞剑坤
国内教学系统有关抽象思维的引导,首先,重点放在对于知识结构的建立方面,这是有关于艺术史的纵向坐标的学习;其次,是背景结构的建立,这是关于艺术语境的教学部分。抽象雕塑的视觉素养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帮助学生介绍和分析抽象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发展现状,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讲解抽象艺术之内在审美关系,启发学生解读抽象艺术的性质特征,打破文化阻隔和心理屏障。第二,创作实践是课程的主体,它最终实现学生对抽象作品的分析理解和各自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与突破。这个课程力求使每一位同学在经历视觉素养训练过程中,学习体会如何运用抽象的视觉空间建构手段来创作雕塑,并通过抽象的雕塑作品,呈现自身的思维逻辑、材料选择、作品制作以及展出布置等思维训练。贯穿整个训练课程中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操作环节,是教学内容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课程中,努力掌握和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向和理论基础。
有人曾针对艺术教学中的视觉素养,提出三点建议,即在感知、应用、思考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虽然这种建设性意见看似合理,但在所尝试过的教学方法中,部分相关于视觉素养能力培养范畴下的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成份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有时候会令学生在具体的雕塑创作实践过程中,在设计处理材料空间与内在审美表达之间的关系时,难免会在空间造型语言的设计制作中产生许多的困惑。
笔者在经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摸索之后发现,在雕塑教学创作引导的部分课程里,直接金属焊接课程简单明了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既能培养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得到有关知识结构综述概括的能力之后,最终有能力完善、整合自身。情况下的知识修养,从而能够进入到更深一步的雕塑学习领域里的创作思考与实践阶段。
马蒂斯曾经用一句话,来总结他的雕塑实验以及他的艺术哲学——正确并不等于真实。这恰恰是在提醒学生们——艺术不仅仅只有雕塑,雕塑也不仅仅只有具象。此话题开启艺术家让你真正去理解比例,而不是失去它;让你明白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物理特征,你的夸张要根据既定的特质来进行;雕塑创作的重点是你的感受甚至是你的理论修养,也能帮你提升这方面的认知;一件成熟的作品,不在于尺寸的大小,一件雕塑越是小的,则形式的本质越是存在的。当年格林伯格所提出的形式消亡,在抽象的领域反倒是必要的显现。学生们通过利用“模仿与尝试”这种经过学院所能提供的形式训练方法之后,逐渐就能够认识体会到西方抽象艺术在文化与视觉上具有的双重意义。而且这种造型审美修养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直接金属焊接,在“模仿与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与提高造型语言的表现力,在高校艺术视觉素养训练教学课程上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直接金属焊接,以特有的姿态使雕塑的语言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上世纪60年代,有一批艺术家群体这么认为:雕塑应当抛弃那种与团块和体积相联系的三度空间传统,抛弃传统的制作材料,而寻求在机器时代对新材料的发掘。从20世纪开始,一些艺术家把手工艺的材料和技术引进了艺术。20世纪美国雕塑家大卫·史密斯(David,Smith)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进入到集合艺术的。集合的基本概念,就是把一个个部件和碎块组合在一起,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简单的组合,一种是以焊接的方式。
直接金属焊接工艺如今能作为一门课程在学院中被广泛采用,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与线性透视法一样,任何人都能去模仿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年轻的艺术家为了摆脱过去具象创作的痕迹,都曾经独自经历了一个立体主义的探索实践阶段。这些艺术家在造型语言上追求破碎、解析、重构的形式,将不同的碎片形态加以重组,他们的创作主旨是从特殊的个性化视角来描写客观对象。这就能看出,为什么直接金属焊接艺术创作是立体主义形式语言在空间造型研究探索过程中的产物了。它为重新思考文艺复兴以来的形体和空间再现问题提供了最具独创性、最有力的方法。尤其在康定斯基的理论里,能了解到一个从印象派甚至从米开朗基罗作品中延续过来的形式主义的分析,启发艺术家在进行抽象思索时,如何能依据经典的“影子”寻找到其中的秩序与规则,从而使这种全新的立体主义空间造型语言,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拓展。在直接金属焊接的练习课程里,学生们从现成品以及工业废品堆里,重新梳理立体主义艺术,研究并从艺术家不同时期的研究经验及丰富的表现中,发掘到艺术的真谛。从这些学术成果中最值得阐述的重点在于,我们探讨的并作为抽象产物的所有要素,囊括了我们对“风格”概念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以移情需要为基础发出的,与自然主义相对立的。形式与移情,这就是我们学习、实践直接金属焊接课程的重点所在。
材料与创作内容是否能够匹配,是衡量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从材料出发确立创作内容,还是根据题材来选择材料,能让两者恰如其分地结合好,绝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运用材料语言表达创作思想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们注意到材料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这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贯彻培养的过程,导致他们最终形成良好的观察与思维习惯,并逐步在内心世界里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和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观察视角。
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在主客观方面的影响,我们就会在视觉素养训练实践中找到方向:就会从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形态里,追寻到最原始的设计观念:就会发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在那些模仿与忠实于作者内心思维的同时,又能够成功组合出一个全新的矛盾体。艺术家越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她)的作品,就越发能够坚定不移地传达出自己的语言。他们的创作目的不是在于对事物的模仿,而是将艺术家内心感受映射在创作的实际载体上转化为一种视觉语言的呈现,并不断予以消化和再生。
以下所刊登的本科学生创作的作品,是笔者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学生们的创作是在经过视觉素养训练之后阶段性学习的总结。他们通过这种训练手段,练习在课程中突破形式,找寻着适合自身的材料语言,每年的学习都能得到改进和提高。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而艺术语言直接指向的应该是艺术作品的内涵,即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现的艺术思想。应当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创作思想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的作业如周赛的《泡沫》、赵子博的《城市》、刘可欣的《咸鱼的世界》,他们的作品都能以一个群体所关注的视角,去感受、体会雕塑空间表达所能涉及、涵盖的一些表达方式。而这种训练也促使学生客观自主地对材料予以关注并在观念上主动去表达,有利于他们对材料的选择形成一个更加明确的目的和标准。学生丁梦玉的《2015年秋天》、王策的《梳理》,都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对材料应用的意识极为敏感且各具特色。高宇航的作品《紧靠》,在废弃金属构件焊接的砖与盆景中,添加了金属清洁球及木屑,激发观众以更为深层的思考方式进入到雕塑的语境。陈康怡的《自由生长的轨迹》、丁萌《我的世界》、孙璞《我和我带刺的影子》,学生们在诠释这些作品的同时,既关注了自己的成长也关注了材料本身。他们的作品也映证了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中,利用学生的个人喜好,从而推动每一件作品落实完成的教学思路。曹宸是对极少主义非常关注的学生,他的作品《平衡New Balance》,通过一个支点,使雕塑通过自身经验与视觉印象,使雕塑以另一种可能的形式被完成。对材料的选择是学生最初必然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随時间长短都能得到解决。但如何引领他们对材料进行思考、选择,帮助他们在本科学习中逐步完成其雕塑语言的完整性?这是抽象雕塑教学亟待解决的最终问题。这便要求学生必须要经历漫长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以及自身视觉素养的逐步提高,因而这种视觉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动手制作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们通过这种课程的训练,在毕业创作阶段,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能收获到光芒绽放的成果。这大概就是教学理念“模仿与超越”带出来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