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雕塑基础毅学札记
2017-08-16刘宇航
刘宇航
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的形式语言可谓是百花齐放。在各种雕塑形式的冲击下,具象雕塑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现状,仍然是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种雕塑形式,具有深厚且广泛的公众认知和审美基础。中国的现代高等雕塑教育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都是以具象雕塑教学为主。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雕塑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增设了一些新的非具象雕塑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以具象雕塑课程为基础。学习好具象雕塑仍然是雕塑系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学生在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中容易忽视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本文在主要几点教学内容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雕塑习惯
雕塑习惯,即积累养成的制作雕塑的方式。这种雕塑习惯往往会被学习雕塑的同学们忽略。雕塑习惯的好坏会影响学生学习雕塑的效率,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这种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低年级同学刚刚接触雕塑课程的学习,这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雕塑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雕塑习惯有助于初学者在短时间内达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有助于增强自身学习雕塑的自信心。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泥塑课程准备工作包括:泥、架子、转台、工具。雕塑泥要求软硬适中,否则,会出现泥巴可塑性差和难以成型等现象。雕塑架子要求结实、鲜明、准确、不外露,切勿在骨架上偷工减料,否则会事倍功半。要求雕塑转台放置雕塑的高度应调试到与视角相水平或微仰视,以便于习作时准确地观察和塑造。雕塑工具包括雕塑刀、卡钳、掉锤等,工具的要求是要适合学生自己塑造时用起来顺手,切勿随意将就。以上几点准备工作是特别针对雕塑专业初学者的,需要格外注意。一些刚学雕塑的学生常常是偷懒,只因为有其中一项没准备充分,而耽误了几节课甚至是一周的课程,得不偿失。
2.勤走动观察
经常在泥塑写生的课程中会发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结束时,很多学生几乎一直都站在雕塑转台前观察和塑造雕塑。这样的习惯会导致当学生们换一个角度或距离观察模特或雕塑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如比例、体量、动态、特征等关系上的不准确。在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要养成退远看大关系的习惯。在任何习作情况下退远看雕塑都是可以的,它有助于学生整体的观察雕塑和模特,避免陷入局部而影响全局。其次,培养近距离观察形体关系的习惯。在雕塑大关系确立的情况下,多走近模特以便观察形体关系,如形与形之间的榫卯、穿插、叠加、转折等关系。这种观察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形体的规律,提高对形体塑造的意识。再次,俯视和仰视检查形体是否对称。在塑造雕塑的过程中,与雕塑水平的视角容易造成雕塑两边纵深不对称。它有助于学生在塑造过程中,及时检查形体的对称情况,避免雕塑完成之后才发现大形不对称的问题。最后,要注意勤转动模特台和雕塑转台,避免总是塑造个人偏爱的那个角度,尤其是在塑造雕塑的大的形体空间阶段,可以更立体地把握住形体的准确性。
3.勤运用辅助工具
卡钳、比例尺在雕塑上的运用追溯到古代的欧洲,目前这类工具在国内各大院校雕塑专业用得越来越少了。卡钳和比例尺是测量和换算对象长度、宽度、厚度的工具,在做等大或者1/2、1/4作业时,它可以帮助学生检查雕塑的尺寸是否与模特一致,找准实际比例,消除视差,从而提高学生肉眼判断对象形体尺寸的能力。可见,卡钳、比例尺等辅助工具的运用,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辅助工具的运用会束缚初学者的思维能力,使得对这些工具产生依赖性。其实,随着学生雕塑经验的增长,可以逐渐摆脱对其的依赖。
二、人体解剖
目前国内的雕塑专业虽然都开设艺用人体解剖知识的课程,但是其效果一般,主要是由于教授方法采用了平面式、填压式的教学方式。雕塑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摄取解剖学知识,是在各门基础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得到的。由于学生普遍对于解剖知识的匮乏,往往一堂应该更多的讲授雕塑技法的课程,结果要重新教授学生解剖学知识,这就导致了阻碍学习其他知识的进度。可见,雕塑专业学生仅仅通过解剖课程和雕塑基础课程来摄取解剖知识,既不理想也不科学。一件优秀的人物写生作品是建立在塑造者对人物由表及里的高度认识上,如果对骨骼、肌肉及运动解剖规律的掌握不足,作品的艺术效果会流于外在,变得“浮光掠影”。
每一个单元的雕塑基础课程中,应该配备一定比例的基础课程,由老师结合授课内容系统讲解相关的解剖知识,如“泥塑胸像课程”,应该用一到两节课在雕塑上集中的讲授有关头、颈、胸的解剖内容,这样使学生对相应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深刻的理解能力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着巨大的作用,死记硬背只能形成短暂的记忆,但是通过互动,将人体解剖知識和对象相对应,进行类比,这样就能使枯燥、抽象、复杂的解剖变得通俗易懂。长期如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形体的理解和记忆,也使得学习不再枯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教具和解剖书,应有目的的研究解剖书和教具,读懂、吃透相关图片和文字解说,与模特、雕塑相比较,进行揣摩、研究。
对于人体解剖的学习,触觉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感知方式。在训练中,它能够配合视觉增强学生对形体的认知能力。视觉的感知容易被光线、距离、角度等因素所干扰,造成对客观形体的视错觉,影响对形体的判断,而触觉作用能弥补视觉的这一缺陷,学生通过接触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形体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触觉进行艺用解剖学的研究与学习,感受形体此起彼伏的变化,以及肌肉、骨骼之间的榫卯穿插关系,深入研究影响形体变化的骨骼和肌肉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然后将这种通过视觉和触觉而获得的感知记录下来,并加以归纳、总结。
对于人体解剖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对形体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刻。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大师用一生的时间,通过尸体解剖、速写、小稿等方式,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长期不懈地研究,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三、观察方法
在雕塑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立体空间的观察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初学雕塑的学生往往带着二维平面的绘画基础来学习三维立体的雕塑,在泥塑头像的写生过程中,他们往往受到二维平面意识的困扰,通常会出现圆雕平面化处理,如将头像的五官及面部位置都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上,仿佛圆雕头像等于是四块浮雕拼凑起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启发学生要学会立体的观察方法,这里所说的立体观察是针对对物体点、线、面地平面观察而言的。学生们在学习绘画时往往关注物体的轮廓线(点和线),从初学雕塑的学生身上,这些问题都会反映出来。初学者开始学会用轮廓(线)组合形体(面),由“线”到“面”的观察。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但还是不够的,只有观察到若干面组成的形体(具有三维的体积)时,才是抓住了立体观察的本质。本文开篇提到了要养成勤走动观察的习惯,就是立体观察方法的前提。在转换模特角度、不断改变视角观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对形体逐渐感知的过程,它在大脑中产生无数的“轮廓图像”,并且以记忆的形式存在。这些“轮廓图像”决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通过视觉感受,不断地加深对形体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训练大脑对形体的厚度感和距离感的判断。随着长期的基础训练,雕塑者经验的积累,渐渐会形成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当我们正面观察对象的时候,似乎感觉所有的形体都在往后延伸。不管怎么改变视点,视觉也不会停留在这一瞬间呈现的轮廓图像上了,而是习惯性地将平面图像引向纵深化思考。进入这种境界时,即无数的瞬间感受形成了三维立体形体感受了,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雕塑研究的大门。
初学者养成立体观察的习惯也并非易事,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把握住对“形”的认识,应不厌其烦地灌输学生这种观念,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长了”“那短了”之类的意见。初学雕塑的学生只要理解了空间形体的意识和观念,塑造立体的雕塑自然而然也就不再平面化了。
以上所述三点内容,是雕塑专业老师在授课时反复提醒和强调的教学重点,看似简单,却容易被忽视。教学中若忽视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极大可能导致初学者多走弯路,成为雕塑学习过程中的阻力。反之,当初学者真正去思考和掌握好这些教学内容时,具象基础雕塑的学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