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的对话
2017-08-16冯祖光马一鹏
冯祖光 马一鹏
对话,在不同场域、不同语境中,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选择。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人与物,即与自然、时间、空间的对话,在整体的宇宙观中,对话物我,以致和合。如今在司空见惯的艺术展览中,如何使展览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参与度、关注度的认知和传播平台,为作者、作品以及不同的观众群体,提供多维度的对话,以及有效拓展艺术展览价值外延最大化,同样要求展览策划在方式上有所突破,进而赋予展览一种实验性的意义。对此,我们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由厦门市美术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承传的力量——马心伯师生作品展”于2016年9月12日一18日在厦门美术馆隆重举行。展览内容包括文献和实物展品两大类型,文献部分主要呈现了著名雕塑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家郑可先生的重要艺术年表:实物展品采取“1+16”的构成方式,即马心伯教授和他的16位学生(陈文令、陈明华、陈硕、陈旭明、蔡万涯、蔡江南、段一鸣、方有明、冯庆美、郭小鹏、龚栋、李小坤、林慧、苏佑辉、王国建、朱英庆)等,涵盖了包括雕塑、陶艺、装置、绘画、书法在内的近百件作品。展览以“承传”为主题,以师生展为空间载体,通过组织不同参与者,开展多维度的“对话”,力求从学术层面关注教育的本体问题,在当代语境下,揭示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郑可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留法学习,回国后进行大力倡导包豪斯设计理念,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马心伯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赴中央工艺美院深造,师从于郑可先生,深受郑先生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厦门工艺美校)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马心伯教授传播、践行着郑可先生在艺术创作、教学等方面的观念主张,并不断将自己的教学和治学经验融汇其中,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风格并且卓有成效的教学体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策展人赵萌教授表示:“承传有序的三代人,互为观照不同历史语境,汇聚同一空间,浓缩展现出中国现代美术与设计的递进与嬗变。鲜明的时代感和闽南地缘文化的特色,与艺术家们非凡的实践及艺术理想交互辉映,留下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贡献和不凡的艺术传奇。”
本次展览,“对话”作为潜在的关键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突破传统展览的形式限制,扩展“对话”的范畴,并为此策划了“青蓝师生对话”“艺术、金融、市场——主题沙龙”“艺术&生活——公众/媒体开放日”等若干活动版块,由此构成了多维的对话状态和多元信息的交流碰撞。
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形成了展览最基础的空间场域。叙述郑可先生的艺术经历的文献、与马心伯教授的作品和16位艺术家的作品互为呼应,作品与作品之间内在精神的延续与变迁,仿佛代替作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进行对话,而这种对话的余音,回响着的是社会和时代的感召。
研讨马心伯教授创作和教学的对话,建构了艺术家的综合形象。多位知名社会文化研究专家、艺术评论家、艺术院校的领导和教师、马心伯教授的老同事以及来自家乡的美术工作者和学生汇聚一堂,从不同层面总结了马心伯教授在自身创作和教育、教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了其对郑可先生的艺术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探讨了马心伯教授师生的艺术承传在美术教育与文化发展模式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教授,在《明晰的谱系,差异的个性》一文中写道:“观师生同展,公众可从传承与差异中……透过清晰的艺术谱系,感知每位艺术家的艺术独立性,从中领略到马心伯先生某些开放的、自由的以及鼓励思考和创造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相对于具体的技艺传授,马心伯教授显然更侧重的是“育”,注重思想的启蒙,强调基于独立人格的艺术独立思想,引导并激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探索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参展艺术家与母校师生的对话,拓展了“承传”这一主题的时间范畴。“青蓝师生对话”在展览空间中进行,众多作品所形成的场域,为参展艺术家(校友)、教师和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交流空间。对话围绕专业教学、艺术思维、职业发展等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话题展开。曾经的老师、学生与当下的老师、学生对话,使参与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时间上的错觉,仿佛一场接力比赛,见证着承传的主体的转移,更多地引发了有关身份确认的思考。
艺术与商业的对话、艺术与公众的对话,回应了当下时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艺术、金融、市场——主题沙龙”更换了对话的场所,针对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下信息高速传播、价值体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在对接市场的同时实现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展开对话。“艺术&生活——公众/媒体开放日”是面对普通大众的“对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艺术融入生活,介入民众的日常活动,在理解与误解之间,寻找新的观看方式和观察角度。
多维度的对话,使“承传的力量”展览具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气质,参与者的身份随着传统展陈、教学、公共交流等不同功能空间的切换而频繁变化着。展览的主体既不是单纯的作品,也不是具体的某人,而是一系列人与物与时空的关系。在所有这些联系和系统中,马心伯教授是连结各方的纽带。他的学习、创作和工作,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一個基点,这应该是一个承传者所能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了。如今,马心伯教授的学生已经成长为具有学科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家,他们的作品和创作实践表现出了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积极努力的一种回应。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坚持教学与创作、以纯美术形式与实用美术发展相互融合的姿态,形成了作品门类各异、风格多样、引人瞩目的艺术景观。
与先贤、时空、学院、大众对话,是实现艺术教育承传的途径和手段。希冀更丰富的形式和更多维度的对话,使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公众打破隔阂,促进文化的承传与延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祝贺“承传的力量——马心伯师生作品展”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