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濒临失传的非遗(部分)

2017-08-16

中华儿女 2017年15期
关键词:木卡姆塔尔寺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民族性紧密相关,曾经盛极一时的民间技艺如今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由于维吾尔族相对独立的绿洲生活环境逐渐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也随之变化,十二木卡姆艺术因此出现传承的危机。由于吐鲁番木卡姆中的部分歌词和诗作采用古代察合语,当代听众难解其意,因此它的传承面临困境。

藏医药

14世纪以后,藏医药在学术上分为南、北两派。两派的学术内涵各有所长,互有交叉。南、北两派均为藏医学的组成部分。拉萨北派藏医药是藏医药的主要流派之一,“水银洗炼法”、“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是独具特色的药物加工技法。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藏医药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藏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风筝制作技艺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拉萨风筝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层。最大的特点是“打架斗殴”,最后断线飘走者为败。但现在一批有造诣的风筝艺人相继去世或年迈古稀,技艺面临失传。

竹 马

竹马也叫“跑马灯”、“活马”、“竹马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样式。它大约始于宋代,经历代民间艺人反复实践,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多在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的民间庙会中演出。竹马制作时一般先用竹皮或竹篾扎成骨架,再在外面糊上数层厚纸,彩绘后涂抹桐油,马脖部位系上铃铛,下面围上白布围裙,再于裙上画出奔驰状的马腿,还可在马腹两侧画出骑手的腿脚。目前,受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竹马的传承发展遭遇困境,面临人才老化、道具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急需有关部门进行抢救性的扶持与保护。

木偶戏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蹴 鞠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

塔尔寺酥油花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塔尔寺设有“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酥油花作品极易变形,无法长期保存,这使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容易得到固定的范本。

猜你喜欢

木卡姆塔尔寺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踏浪青海湖
塔尔寺之梦
瓜州塔考辨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木偶戏
乐舞之魂木卡姆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被木卡姆勾走“魂”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