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人 守护的力量

2017-08-16

中华儿女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宁海木雕艺术

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作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

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作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物,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受到一方民众的尊重与传诵。

比如,在古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华佗、孙思邈是传统医药行的始祖,鲁班是木石建筑业的祖师,黄道婆是棉纺的祖师,范蠡被尊为制陶业的祖师,杜康被传为造酒业的祖师,刘三姐是壮族的歌仙,等等。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薛巧萍 传承人在戏就在

节目一开始,一个身着黄袍、满脸油彩的独角龙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一转身,只见独角龙的口中突然吐出了四根长长的獠牙,而且獠牙的数目还不断增加,直到八根、十根,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念、做、打,叫人看得目瞪口呆……这就是耍牙经典曲目《金莲斩蛟》。

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卸下妆后,刚才那个面目狰狞的独角龙居然是一位留着长发、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女孩。她,就是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浙江宁海县平调传承中心演员薛巧萍。

耍牙是浙江宁海地方戏曲平调中的一种表演特技,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而她正是这项绝活的第六代传人,“耍牙与川剧中的变脸相齐名,并称为‘西脸东牙,我希望耍牙也可以像变脸一样家喻户晓,有更多的人喜欢,并传承。”

11年前,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宁海平调榜上有名。

薛巧萍回忆,当宣布宁海平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她和师父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回望走过的藝术道路,薛巧萍感叹年少的痴狂和执着。1997年,年仅15岁的她因为喜欢平调考入了宁海县越剧团,开始时唱小生,也做小花脸,童生也在做,行当很多,戏路很广。到了2000年,为了保护和发展濒临窘境的宁海平调中的独家绝活儿——耍牙,剧团选拔了8名年轻演员,跟随耍牙第五代传人叶全民,学习耍牙技艺,薛巧萍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名坚持下来的。

她介绍,“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平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耍牙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而宁海平调是浙江宁海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称‘宁海本地班。”

“耍牙材料取的是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辛勤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其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时,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脱皮后结成老茧。”薛巧萍说,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

“每天要把猪獠牙含在嘴里,吃饭、睡觉、聊天都不能拿下来。练到一个月左右时是最难熬的,口腔里面全都溃烂了,嘴里生满了血泡,水不能喝,饭不能吃,每天吊两瓶盐水,还得坚持练。那段时间,我的体重一下子降了10多斤。”薛巧萍说,后来为了提高难度,她将8根牙增加到10根,“而每加一根牙,嘴就要被磨破一次”。

“牙练万次出一功。”记者采访当天,她的一只脚绑着绷带,带伤演出归来。“我经常带伤演出,这只脚总是有状况,重复受伤,但是演出不能停。”她坚定地说,“耍牙传到我们这一辈,我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能让老祖宗的绝活在我们手里消失了。”

黄小明 刀尖上行走的艺术

希腊神话中的弥达斯拥有点金术的魔力,但在中国,有一种手艺人却拥有点木成精的本事。这种手艺说的正是木雕,又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

黄小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近百件作品获得大奖和设计专利,是中国木雕界拥有专利最多的大师。无声的木头经由黄小明之手后往往是“寥寥数刀,活木生香”,蜕变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一份活灵活现的生气破木而出,直抵人心。

他出生在一个遍地皆文物、触眼即艺术的文化城市——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熟知木雕。16岁,懵懂的黄小明进了当时的木雕厂,学习分外努力。

之后,黄小明又靠自学素描考上了浙江工艺美术学校,后又在东阳木雕厂当老师。在学校里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仿佛给黄小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实践理论双积累,让这个曾经的木雕小伙在时间的雕琢下渐成艺术巧匠,深谙数十种雕刻工艺,因此也有了更高追求——工艺美术创业。他尝试跨界美学、中西糅合、独创竹简式木雕、超写实木雕等,形成了自己特立独行的“印象派记”艺术风格,至今有70余件作品获奖,并于2012年11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艺术来源于生活,判断一件作品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的分水岭,就是理念的注入。”随着经历的丰富,黄小明越来越领悟到,木雕创作要回归生活本真,讲好木雕故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因此,即便已声名鹊起的黄小明仍不骄不躁,在拥有“金手指”的同时也有一双“大脚板”,每年奔走世界各地,汲取各国艺术养分。

在黄小明工作室中,有一组别出心裁的“羚羊木雕”,正是他游历青藏高原时萌发的创作想法。谈及自驾游去青藏高原,黄小明仍然显得很兴奋,音调也不自觉提高:“高原上的羚羊看起来十分机警且警惕,奔跑起来动作敏捷,好像精灵一样。”

黄小明将收获到的“惊喜”通过手里的雕刀演绎出来,便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化平凡为奇美”。从彩云之南,到达佛域高原,东至大海之滨,北至雪国风光以及塞外大漠风光,从地中海孕育的西方摇篮文明,到达佛陀之地印度的无限风光,再至北美矗立海岸的“自由女神”,黄小明总能用雕刀捕捉到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好。这些作品,往往是他潜意识偶发的乘兴之作,亦是他功力与修养的即兴发挥。

“创意,是木雕的灵魂,有创意的人才能成为‘大家,没有创意的人顶多就是个高级‘工匠。”这是黄小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艺术道路上,挑战和超越从没有停止,一方面是天性使然,更重要的则是对艺术的痴迷与狂热,驱使他不断跋涉。

传统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层次丰富,运用的是工笔画似的写实技法,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原理。但黄小明的木雕与此不同,他更多考虑木雕技法的演变。他把写实功底更进一层,开创出了“超写实主义”,使得作品中物体质感更加强烈;同时把散点透视演变为焦点透视,使雕刻主体形象突出,背景疏朗。

那幅以藏族人物为内容的《晨》,体态丰满、面容安详的藏族姑娘占据了画面中心。作品大胆借鉴了油画浓烈笔触,以细腻的刀法,演绎了超写实手法,把藏袍的质感与人物的肌理,表现得生动传神,奠定了东阳木雕的“超写实主义”技法。不仅如此,黄小明还开创了一派小清新意象的“速写木雕”,即以雕刀表现速写线条,笔触轻快,气质时尚,据此创作的一组江南风光木雕灵动优雅,大受欢迎。

在木雕创作上寻求自我突破与超越,在艺术创作上开阔自己的视野,在艺术特色上大胆尝试,开创多层叠雕表现手法……“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件作品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有人这样形容黄小明。

猜你喜欢

宁海木雕艺术
纸的艺术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蚂蚁
木雕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