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王氏族谱》考(二)
2017-08-16张海鹏
张海鹏
“光绪乙酉谱”与“随州谱”的纂修
王家河现存《王氏族谱》是光绪乙酉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十一世孙珪如、兆康公主持修订的。按“光绪乙酉谱”凡例,“序文条规凡例世系,共计一百页”。我手里是复印本。从复印本可见,这本族谱是用毛笔抄写,用刻版印制的竖行格式,每页10行。谱系按行填入。首列十一世孙珪如公序,其下是十一世孙兆康公序,再次是四大条规、凡例,其后是谱的世系正文。
此次修谱,应是孝感王姓族人第一次正式修谱。十一世孙珪如公在序言中提到乃父晴川公“情殷收族,而有志未遂”,曾嘱咐子弟修谱。兆康公序言也说“先父晴川公有志创建,未果而卒”。兄弟二人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始商议“建祠序谱,我辈之责。苟视为缓图,将有愈远愈难者”,庚午年冬月带头捐钱,发动首人,决定先建祠,后修谱。同治辛未年(1871年)祠堂建成。兆康公建祠七律注文说“同治辛未年迎祖入祠,族内百余家,莫不备其礼,内揭其诚”。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乙酉谱”修成。从筹划到修成,前后近20年。
凡例第一条说“历代名讳姓氏及昭穆次序,俱从旧本核出,间或访求遗老,不敢臆断”,这是说世系来历。在本谱修前,各房分支可能有各自记录的“旧本”,历代名讳及昭穆次序大抵是依据这些“旧本”,有时也访求遗老。所谓遗老,指在世的老辈。所谓“旧本”,不大可能指以前正式修出的谱,而是各分、各房甚或个人记录的历代先祖世系。因为,从“光绪乙酉谱”序言可知,在清朝同治以前未曾修过谱。
“凡例”明确指出:“总谱一部存管祠首人手。”有总谱,是否有分谱或支谱?除管祠首人保存总谱外,五分中各分首人是否保存抄本?从族人中了解,以往各分首人是保存有谱的,这个谱,可能是分谱,也可能是总谱的抄本。由于没有找到足够的实物资料作证,这还只是推测,尽管这个推测不是毫无根据,如“支谱”的发现可以证明。现存“光绪乙酉谱”是否是管祠首人保管的那一本“总谱”?值得研究。我怀疑,这不是那一本总谱。
我看到的“光绪乙酉谱”是复印本,折叠装,分两册。第一册86页,第二册90页。“凡例”说总共100页。現有两册如果不用折叠装,而是打开装订,两册加起来,不到100页。这可能是保管人损毁了最后几页的缘故。
为什么怀疑不是“总谱”?我的理由如下。
封面右上题署“光绪乙酉年”,正中大字书写“王氏族谱”,左下写“十一世孙兆康订”字样,毛笔书写,字写得不怎么好。相比而言,两个序言、四大条规、凡例,用标准馆阁体楷书,字写得漂亮。显然,封面与序言等不是同一人所写。谱中世系正文又与前述馆阁体楷书不同,应是不同人抄写。八世以后,抄写笔迹又有变化,且有多人笔迹。十五世、十六世都有后人补写笔迹。十六世四分是空白,缺十六世五分。十七世只有大分,缺其余各分。这说明,十六世尚未抄完。十七世可能也没有抄完,也可能二分以后各页缺失了。总之,世系正文较之序言等文字,写得比较潦草。可以肯定,现存的“光绪乙酉谱”不是在光绪乙酉年一次抄成的,而是经多人之手。照道理,第一次修谱且存在祠堂管事首人之手,应该是抄写工整,像序言一样一笔不苟,一气呵成。这也是对先祖的恭谨与敬意,不容马虎、轻率。
这里要说一下“随州谱”。随州南山王氏自康熙年间从孝感王家河迁居随州,到嘉庆年间一百三十多年,未曾修谱。据“随州谱”所附“谱牒叙”,礼富、礼贵、礼荣三位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采录族人资料,汲汲皇皇,准备修谱,并写下了序言。可惜,主张修谱最力的礼贵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辞世,“随州谱”并未修成。这个消息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克顺写的序言中透露的。随州王氏修谱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光绪十五年的“随州谱”序言宣告,随州王氏宗谱修成。从1813年礼贵公草创于先,到1889年克顺公增辑修成,其间经历了76个春秋。那个时候,随州王氏丁口尚少,经费有限,只能抄录一簿存于宗祠,未能印制以广传播。
民国17年(1928年)春,族人议论,随州奉为始祖的继宗公坟墓还在孝感,便决定派族人到孝感调查。随州王氏族人派出恢启、槐宝、槐普三人前往孝感调查,询考世系。孝感王氏族人自安、少初等热情接待,殷勤款洽,欢爱异常。调查发现继宗公墓地尚在,查看孝感王氏谱牒发现,随州王氏奉为始祖的继宗公不是继宗二公之后的第二代,而是钦若公之长子,宗二公六传之孙(“随州谱”卷一《创修宗谱总序》)。
随州王氏根据孝感调查的结果,重修随州王氏宗谱,补进了宗二公至继宗公之间的五代,正式做成《王氏宗谱》,于民国戊辰年清和月撰序并木刻制版印刷。民国戊辰年清和月,是1928年5-6月间。
“随州谱”共分六卷。卷一是各种序文、碑刻、目录,卷二是孝感王氏历代源流考,卷三是墓图、约据、续修字派和宗二公后裔一世至十世世系,卷四、卷五、卷六收入了礼富、礼贵、礼荣三房十二至十七世各世系。封面右手题署“民国戊辰年”,中署“王氏宗谱”四个大字,左手下署“三槐堂刊印”。全书编辑井井有条,参与编撰族谱的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
对于本文来说,“随州谱”最有价值的是有关王姓历史和来历的部分,以及该书卷二孝感历代源流考。有关王氏来历的文字,主要的已经在前面引用了。下面来探讨卷二。
有人认为,“随州谱”卷二孝感历代源流考与“光绪乙酉谱”相同,其实不然。仔细读来,卷二与“光绪乙酉谱”有同又不同。
“随州谱”卷二删去了“光绪乙酉谱”卷首的所有文字,包括序言、凡例、族规等。只在卷末附录了孝感公族字派,以及王家河具体地址,和“一时首人”。这里有几点需要辨正。
一、卷二所列孝感公族字派与“光绪乙酉谱”不同。卷二所列公族字派是:“宗道志思,良可守学。维玉士文,国正天心。顺家安世,泽长敦仁。增祥庆修,德定荣昌。”字派后附有如下文字:“谨按:世数照字取号,归于划一,毋得紊乱。如有不遵,非王氏后。”这个字派与“光绪乙酉谱”不同。“光绪乙酉谱”所列字派如下:
议定二十字,从十三世国字起,每世按字取号,归于划一,毋得紊乱。如有不遵者,非我族后人。
国十三世
正十四世
天十五世 心十六世 顺十七世 家十八世 齐十九世 世二十世 泽二十一世 长二十二世 敦二十三世 仁二十四世 增二十五世 福二十六世 庆二十七世 行二十八世 义二十九世 定三十世 荣三十一世 昌三十二世
此次王家河修谱前,流行的公族字派是:“国正天心顺,家安世泽长。敦仁增福庆,修德定荣昌。”这个字派与“随州谱”卷二所附列的公族字派基本相同,只改了一个字,把“敦仁增祥庆”改为“敦仁增福庆”;却与“光绪乙酉谱”有较多不同。
2011年由润琴先生主修的“五分续谱”,经过王家河五分全体族人代表公议,制订了新的字派:“国正天心顺,家安世泽长。敦仁增福庆,行义定荣昌。忠厚传胜宝,诚信显和康。立志高远大,建业有华章。”这个字派,增加了20个字,既经全族代表公议,当然是合乎族规的。
二、卷二最后还列有“一时首人”八人:国扬、国晋、国芹、正序、正发、天荣、心启、顺璋。这些名字,大多数在谱上找不到。在“光绪乙酉谱”上只找到十四世五分有正发的名字,“随州谱”卷二上有国晋的名字。天荣是顺凯(朗清)和玉清的祖父,其他人在谱上则不见其名。我的判断是,这八人作为一时首人,应该是民国17年随州王氏来王家河调查时出面招待的族人,在随州人抄录王家河的谱时,列名为首人。上述孝感公族字派应该是经这八人议定的。
三、“随州谱”卷二还列出了孝邑历代世系图,用列表形式形象地列出了孝感王氏第一至十一世图表,这是“光绪乙酉谱”不具备的。
四、“随州谱”卷二的主体是孝邑历代世纪,列出了一至十一世,而“光绪乙酉谱”列出了十七世,“随州谱”删去了十一世以后各世。再一个区别,“随州谱”只列出名字,删去了其他各项内容,把“光绪乙酉谱”中的配字改成妣字。最重要的改动,是把“光绪乙酉谱”中的五分改成了四分,列名时把四分和五分合并在一起。这是因为,按“光绪乙酉谱”,二世道富公生子志潮、志龙、志端。志潮生子思俸,志端生子思漢。“光绪乙酉谱”在排列四世时,颠倒了次序,把思汉列在四世首位,思俸列在其次。“随州谱”纠正了这一点,把思俸列在四世首位,思汉居于其次。思俸生二子良以、良道,思汉生四子良仁、良梅、良常、良宪。这样列,本来是不错的。但是随州制谱的人不知道,思俸虽是老大,良以、良道却晚出。“光绪乙酉谱”正是基于此,把思汉、思俸的位次倒过来。按照年龄排行,就变成良仁、良梅、良常、良宪、良以、良道。良道无出,形成良仁、良梅、良常、良宪、良以五分。良以是老五,这是不可变更的。制谱人不懂这一点,擅自把王家河的王氏变成了四分。这就把此后的世系排列打乱了。这是极不妥的。
另外,“随州谱”在九世以前,只列人名。九世起,在若干人名下加写了有关事项。如九世相邦,妣宋下,写上“享寿百岁,皇恩旌表真寿之门,并赐金帛数事。葬于胡家垮,立碑为记”(原文无标点)。这行字不见于“光绪乙酉谱”,它是根据“五分支谱”记述改写的。十世克绳,表彰妣冯的话是抄自“光绪乙酉谱”。十一世永笏名下字样,又是据“五分支谱”改写的。永绶名下一段话,不见于“光绪乙酉谱”和“五分支谱”,是随州制谱人自己加上的。十二世金海配杨,记述发捻来时刺刀相向,投水而死一段话,抄自“五分支谱”。金储配杨,记述杨氏苦节自矢,抑郁成疾而殁,根据“五分支谱”改写。亨豫配杨,记述夫早逝,守节抚孤一段话,又是抄自“光绪乙酉谱”。亨道生于道光癸巳年,记述他“教授生徒,应试五十余年,青云未步。享寿八十一岁,恩赐五品”,这段话上述两谱均未见,出生时间见于“支谱”。亨达名下,记述他幼习诗书苦读寒窗一段话,不见于上述两谱。金琢名下,记述他“生不逢辰,命途多乖……挹恨以终身”一段话,以及金锡名下记述160字,记其升任湖北高等审判厅,未及赴任,无病而终的事迹,都是不见于以上两谱的。
以上可见,随州考察人员不仅看到了“光绪乙酉谱”,也看到了“五分支谱”,从而在“随州谱”中综合了以上两谱的内容,增加了两谱没有的内容。但是,有关五分以前各代,“随州谱”采纳了“光绪乙酉谱”。有趣的是,九世以后新增说明事项的谱主,都是属于五分。
五、为了坚持随州后人对继宗公的记忆,制谱人擅自修改了“光绪乙酉谱”的记载。本来,随州王氏后人一直认为继宗是继宗二之后的第二代。到了王家河才发现,继宗是钦若公长子,他与宗二公之间还隔了五代。“光绪乙酉谱”七世三分记载:显章,钦若公子,生子之彩、之泽,分居缠山店;继国,钦若公子,生子祚动、祚勋,分居八叉哇。“随州谱”卷二对上述排列做了修改,作:钦若公长子继宗,妣胡,生子长之佐,次之佑;钦若公次子显章,妣杨,生子长之彩,次之泽;钦若公三子继国,妣缺,生子长祚动,次祚勋。按我的分析,“光绪乙酉谱”所列显章,应该就是随州王氏的继宗。它在之彩、之泽名下写分居缠山店。而“随州谱”却在显章名下写居缠山店,问题出在缠山店这个地名。这个地名今天是否存在?尚不得知。我分析,康熙年间继宗(显章)之子迁出去时,最初的地点可能是缠山店,后来落脚在随州南山。过了200多年,随州王氏修谱时,也已不知道缠山店地名。所以民国17年的“随州谱”,修谱人以为那是另一个地方,便把继宗安插在钦若公名下,作为长子。“光绪乙酉谱”在八世以后各世都有缠山店后人的记载。“随州谱”则把八世以后居缠山店的后人全部删去,其中奥妙,我们今天已不可知了。
可以肯定,迁居随州的不是继宗(显章),而是他的儿子。因此,显章的名字在“光绪乙酉谱”上是不会错的。不然,随州王氏来人考察时怎么会确定继宗是钦若公长子,是第七代呢?但是他们又认为显章之子分居缠山店,与随州南山不合。所以在钦若公名下插入长子继宗,这就让钦若公多了一个儿子。
关于“支谱”
有必要讨论一下“支谱”,即《王氏五分支谱》。
“支谱”是五分族人近年在编修“五分续谱”过程中从五分后人手中发现的。民国17年(1928年)随州来人看过后,一直保存在个人手中,没有公开过。我看到的是复印本。
“支谱”书脊上写有五分支谱字样,正文内除历代世系外,无任何文字说明。它的编修是否经过五分族人共同商议,无法了解。“支谱”采取横栏格式,每页分成六栏,记录了宗二公以下二十三世世系,总共五十六页。
对“支谱”的基本评价:
第一,“支谱”用毛笔书写,馆阁体楷书,字迹清秀工整,一气呵成。它的真实性不容怀疑。少数地方是后人补笔,字迹一眼就可以看得明白。以下的分析与统计,对于后人的补笔,基本上不包括在内。
第二,“支谱”从第十四世即梅(“光绪谱”以第五世,作良以,号即梅)开始,大部分后裔考妣生卒年月记录清楚明白,间或还记录事迹和考语。也有例外,嘉言公大房相汤公十八世至二十三世支派中,十八世相汤,十九世克美、克卿,二十世士瑚、士琏,二十一世金城,以及嘉言公次房相国公十八世至二十三世支派中,十八世相国,十九世克刚、克茂、克盛等,上述十位谱主未载生卒。但是,这十位谱主编在“支谱”的最后两页。详细记载每代每户谱主考妣生卒年月时,这是极其不易的,这是“支谱”的特点和优点,是“光绪乙酉谱”不具备的。这就是说,“支谱”所载十四世后人生卒年月的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进一步可以推测,王氏族人自五分开始,五分(幺房)族人中开始有人记录本房历代先人生卒年月。如果没有这种记录,到19世纪80年代修谱时回忆几百年前的先人生卒年月,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支谱”与“光绪乙酉谱”的最大区别还在于:“支谱”从十四世开始五分,“光绪谱”从五世开始五分。这一点,先按下不表,下面还要专门展开分析。
接着还要对“支谱”成谱时间提出分析。“支谱”除正文外,未见任何文字说明,难以判断其编订年代。这里不妨作一点考证。
按照“五分支谱”记载,在可祥公支下惰明公六世至十一世支派项下,二十世多已不在世。二十一世部分人在世,如金朝公生于(嘉庆)己卯年(1819年)正月十八日卯时,无卒年记载,说明此公尚在世。二十二世均在世,如石韜公生于(道光)庚子年(1840年)八月十四日寅时;石略公生于(道光)戊申年(1848年)九月三十日寅时;百安公生于(咸丰)辛亥年(1851年)七月二十日戊时;石友公生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八月二十六日亥时;石银公生于(道光)壬寅年(1842年)九月二十三日寅时;石祜公生于(道光)庚戌年(1850年)七月十四日巳时。二十三世只有为松、为海二人,为松公生于(同治)乙丑年(1865年)又五月十五日申时;为海无生卒年月记载,可能出生不久。
“五分支谱”修谱时全部在世人员参见下表。
表中共98人,最早出生的一人,生于1801年。最晚出生的二人,生于1868年。最年长的一位谱成时过了八十岁,最年轻的谱成时过了二十岁。在“光绪谱”中作为五房首人列入的有珪如(1807)、兆康(1822)、亨衢(1821)、亨逵(1826)、亨道(1833)、亨晋(1835)、金富(1830)、石皓(1864)。这些人在《王氏族谱》修成时都在世。据“支谱”亨衢名下后人补笔,亨衢卒于光绪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1888年2月5日。这样,我们就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支谱”修成的时间了。1885年族譜修成时,亨衢在世,1888年2月他去世了。他去世的时间,“支谱”未记,这说明“支谱”抄成时他在世。因此,“支谱”修成的时间应该在1886-1887年。
这是一种分析方法。还有另一种分析方法。1860年至1868年(1868年是“五分支谱”注明最晚出生的一年)出生的都在二十二世和二十三世,共17人(未标记出生时间的未统计在内)。可以肯定,“支谱”形成时间,至少应该在1868年之后。
我们从“支谱”中发现:嘉言公大房相汤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支派中,十八世相汤,十九世克美、克卿,二十世士瑚、士琏,二十一世金城,以及嘉言公次房相国公十八世至十九世支派中,十八世相国,十九世克刚、克茂、克盛等,上述十位谱主未载生年。这里有什么意思吗?按照“五分支谱”的分代,嘉言是五分十七世,是五分十六世守辉公第五子,也是幺房。嘉言公的十八世出生晚,当然十九至二十一世相对出生都晚。别的分支都到了二十三世,这一支才到二十一世。出生晚,辈分高,是幺房的特点。因此,嘉言公十八至二十一世,是最后出生的,应该在1868年后、1885年前。1885年后出生的男丁是不可能上谱的。由此判断,“支谱”成谱时间应该在1870年后、1885年前。
通过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支谱”在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完成,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得出这个判断,同时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支谱”完成的时间与王氏全族的《王氏族谱》完成时间基本相同。也可以说,两谱的修订差不多是同时启动的。
肯定了族谱与支谱差不多同时完成,必然要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族谱的主事者是五分珪如公与兆康公,而他们的父亲晴川公(1781-1844)发起于先。“光绪乙酉谱”成功时,晴川公已不在世。珪如公与兆康公作为五分首人,他们对五分支谱的编修是否知情,是否参与?由于缺少资料,这个问题今天难以准确回答。“五分支谱”告诉我们,晴川、珪如、兆康属于王氏五分相邦公以下三房,晴川公就是克振公,相邦公第三子。“光绪乙酉谱”珪如和兆康两人的序言,称他们的父亲为晴川公,但在“五分支谱”上却写作漪川。这里是不是透露出一点秘密呢?他们如果参加了《王氏五分支谱》的编订,不会写错自己父亲的名字吧。
问题二:既然差不多同时修成,却出现从五世五分和从十四世五分,原因何在?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问题反映出当时修谱的人们对几百年前的先祖世代来历不同的模糊记忆,只好各存异说罢了。修谱之难,就难在这里。光绪十一年(1885年)兆康公在《王氏族谱》序中说道:修谱之事,不能再推迟了,“苟视为缓图,将有愈远愈难者”。“愈远愈难”,的确反映了当时修谱的实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