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浩波:资本是一个好老师

2017-08-16杨帆

出版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图书价值观企业

杨帆

在民营书业的这一轮自我突破中,磨铁走得最远也最坚决,已经走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了产业融合的“深水区”。

在磨铁这家国内领先的民营书企身上,变化正在发生。

有些变化显而易见——自从磨铁于2014年划定文娱战略、步入影视行业以来,公司出品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与《悟空传》先后登陆银屏,前者以总计8.14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国产爱情电影的新高,后者于今年7月13日在内地上映后累计票房已达到6.86亿,成为这个稍显平淡的暑期档中的一抹亮色。作为一个初涉影视的“菜鸟”,磨铁交出的成绩单可谓惊艳,而在公司层面已经实现集团化的磨铁也进一步巩固了图书、文学、娱乐三大板块的布局,在内部完成了文化娱乐产业全生态的构建。

有些变化相较之下并不容易察觉,却在更深的层面上重塑着这家企业的气质——不知从何时起,“价值”“责任”等词语成为了连同创始人沈浩波在内的很多磨铁人的“口头禅”,而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磨铁管理方式的变更上,更折射在磨铁覆盖图书、网文、影视的众多产品中。纵使是在公司刚被曝出完成3亿元左右的C轮融资,估值翻了几番达到45亿元的当下,沈浩波仍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作风,他希望记者更多地关注磨铁内部的转型而非融资的消息。

时隔大半年,再度面对《出版人》记者的沈浩波分享了磨铁在影视、出版与融资领域最新的经验。在他看来,在民营书业的这一轮自我突破中,磨铁走得最远也最坚决,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了产业融合的“深水区”;而磨铁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新一轮文化产业改革所带来的重大利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沈浩波希望磨铁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主动担起更多对产业对内容的责任,并将图书出版的社会价值属性融入到文娱衍生事业中。

对于一家自成立以来就一直立足实业的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对此沈浩波有着必胜的信念。“对磨铁的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内容运营和服务能力,我有120%的自信。”沈浩波表示。

主旋律、正能量会成为高票房的基础

《出版人》:《悟空传》呈现的质量是否达到了磨铁的预期?

沈浩波:《悟空传》总体达到预期,尤其是在影片的成片质量上。对此外界也有不少评论——有人认为它是有史以来视觉效果最好的华语电影,也有人说它是中国影业在工业上的一次突破。为什么《悟空传》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与磨铁自身的特质是不可分的。

进入影视界后,磨铁总想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意,而我们继承自实体书出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做事情认真、慢工出细活。其实《悟空传》在去年一月份就已关机,其后超过一年半的时间都在做视觉特效,这正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体现。在投拍的第二部电影身上能够进行这样一次国内少有的工业大片的探索,无论从经验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令磨铁收获良多,这正是这部影片最令我感到满意的地方。

《出版人》: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口碑并不一致,尤其是原著的粉丝提出了很多意见。

沈浩波:确实如此。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从实体书行业经由网络文学步入电影电视剧行业,现阶段磨铁对IP的依赖在所难免,而就IP的改编而言,《悟空传》身上的经验和教训还是挺多的。

《悟空传》原著和一般的IP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带有很强的文艺性。在作品改编的过程中,我们判断这种文艺性可能不利于作品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因此我们在进行定位的时候主要是做减法,希望把这样一个文艺属性比较强的IP变成一个既保留原作精神价值观,同时又能够通往更多人群的电影。这么做就难免会牺牲它的文艺性,进而导致一部分原著的死忠读者的愤怒。最终《悟空传》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口碑: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也特别不喜欢。

《悟空传》上映后,我们也在反思:一部更好的电影,应该是可以满足更多次元人群的需求的。磨铁在探索大众化文化产品的制作逻辑的时候,还是应该考虑得更充分一些,尽可能让产品覆盖的人群更多一些。如果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到原著读者的趣味的话,可能影片的口碑压力就会小很多,整部电影的放大、溢出的效应就会更突出。

《出版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口碑与票房常常不统一,对此您怎么看?

沈浩波:口碑这件事,大概可以分成几种:普通观众的、文艺向度的、大众媒体的。一般而言,普通观影者的口碑可以让影片的基本盘得到保障,但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所需调动的资源就更多,这其中就包括精英人群乃至媒体的认可。但如果优先保证后者的话,目前来看确实可能会有丢掉基本大盘的风险。

我们也要看到,普通观众与精英观众的口碑并不是二者不可得兼的。譬如今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就是一部把各方口碑都做到极致的作品,没有听到谁说这部影片不好。究其原因,首先它的价值观是正向的,情感的浓度和精神都非常强大,因此它对于所有群体都能形成一种碾压式的效果;其次它在质量上、节奏上、人物的塑造上、讲故事的方法上、演员的演技上都让人无可挑剔。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就可以所有次元通吃了。

这部电影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一部作品要想在内地市场取得成功,前提是立意够高、价值观能站得住。我认为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会在未来成为高票房的基础,因为绝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对影片的精神内核怀有期待的,他们希望能看到价值观更好的作品。谁能率先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谁就能占据文化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出版人》:未来磨铁在影视行业有何布局?

沈浩波:今年8月我们将举行一场“开放:磨铁IP大會”,这也是磨铁首次对整个影视行业发声。在这次大会上,我们想传递的信息是:磨铁有很多优秀原创IP,现在我们将其开放给全行业,在对作品核心战略点进行一定控制的前提下,我们愿意和行业里的任何一家优秀企业进行各种方式的合作。把我们的内容能力进一步延伸到整个行业去。

《出版人》:在这个IP价值被不断放大的时代,这种向行业开放IP的做法并不多见,磨铁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沈浩波:开放和分享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精神。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想看到优质的内容淤积于一个企业的体系之中,而是希望能够能把产能进一步释放,把链条向整个行业开放、向更多平台延展,让磨铁的IP们尽快走出去,变成全行业共同享有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未来的IP战略。

壮大图书出版的根系

《出版人》:近年来磨铁所涉及的业态愈发多元,这是否意味着磨铁未来会淡化曾经赖以生存的图书出版行业?

沈浩波:恰恰相反。图书出版是磨铁的立足之本。对于这一领域,我们非但不会缩减,反而会进一步加大投入,让这条根系变得更加健壮。

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我本人一向是非常看好的。在我看来,今天已经鲜有哪个行业能像书业这般尊重匠人精神了。图书出版或许并不是世人眼里的“朝阳产业”,但它创造的价值无可替代;它依赖慢工出细活的精益求精,但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并没有阻碍它在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与磨铁的其他业态相比,图书的娱乐功能不强,但它强调的是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会让一个企业自然而然地产生责任意识。对于我们而言,图书板块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商业性,它还承担着塑造企业价值观的重任。尤其是在政府主管部门对出版的社会效益提出更高要求的当下,这个根系对磨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这个板块投入再大的精力都是值得的。

《出版人》:未来磨铁在图书出版领域有哪些发力点?

沈浩波:目前我对于图书板块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重大战略产品线的建设上。磨铁每年生产超过500种图书产品,这其中能够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作品,不仅局限于图书本身,还要为磨铁的整个文化娱乐布局服务,为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形象服务。

基于这样的考虑,2017年磨铁设置了四大战略产品线,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学、漫画和原创小说。其中中国传统文化被我们视作重中之重,对此公司甚至在内部专门设立了一个班子,将其视作一项工程来攻坚。在这条产品线上,磨铁自去年至今已推出了几十本畅销书,包括王蒙、余秋雨、于丹等一批名家的作品,覆盖了青少年普及、一般大众读物和高端精品等多样的产品形态,市场反响非常不错。在我看来,要想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新的价值,还需让新的作者不断涌现,持续探索其中的新意。这对于磨铁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注定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探索、研发过程。

《出版人》:作为一家经验丰富的图书策划公司,磨铁在出版领域是否存在明确的方法论?

沈浩波:如果说我们做书有一个所谓的方法论的话,那一定是尊重。尊重个性,尊重创造、尊重酝酿这一切所需要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好的作品。

文化行业是个充满个性的行业,不同受众群持有的趣味是不一样的,但每一种文化调性、文化品位都是独立而平等的,也都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理解多元的价值,正是一家文化企业的能力所在。因此我们在多年前就尝试在内部成立子品牌,给予它们宽松、自由的环境,尊重它们的创意和品味,用不同的品牌来承载不同的趣味、不同的价值观。时至今日,包括铁葫芦、文治、黑天鹅、大鱼读品等在内的多个子品牌已经颇具规模,成为磨铁图书出版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磨铁是一家尊重创造的公司,这或许与我的要求有关。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性体现在创造性上,而创造性体现在产品上: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可以不断地推陈出新,永远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启发,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具有潜力的;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一直四平八稳乃至滞后于行业,看不到锐意进取的那一面,那么这个企业的成长性就存在疑问了。

我刚刚提到,磨铁是一家追求“慢”的公司。文化产品的诞生需要充分的时间酝酿,因此对于我们的创意人员,磨铁没有任何的目标要求。事实上我们最近几年来一直在去目标化——在出版行业,磨铁是最早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的公司,一度把绩效和目标看得很重,但我们后来深刻反思了绩效和目标的关系。我们现在认为,绩效和目标不能画等号,尤其在出版行业,管理应该是去目标的。目标的牢笼越收越紧,就会让平台上所有的人都变得急功近利,只有把目标去掉之后,才能让大家重拾尊重价值的态度。

《出版人》:您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了磨铁的价值观,那么这种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可否用一句话对其进行概括?

沈浩波:社会价值第一,文化价值第二,商业价值第三。但是三种价值我们希望可以融合在一起。

在深水区游泳

《出版人》:磨铁是业内最早接纳外部资本的民营书企之一。在磨铁成长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沈浩波:资本是一个好老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对你有要求。在最早接纳资本的时候,磨铁只是一个小作坊,为了对资本负责,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放大产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但现在看来,过去的教训都变成了经验。这些经历让我们变成了一家健康发展的现代文化传媒企业,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价值观,而这些的背后都是资本的推动——如果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磨铁可能永远只是个作坊。

《出版人》:如今民营书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对于获得投资的同行,您有哪些建议?

沈浩波:资本也是一把双刃剑。我认为首先不要被它冲昏了头,心态上不能有任何的膨胀,不能把步子迈太快。更重要是明确自己的根基是什么,不要丢掉你的根本、你的价值观、你打磨产品的精神。如果你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资本进来之后也不会一下让你变成能参加奥运会百米赛跑的选手。资本并不能让你立刻爬起来飞奔,你要研究的是如何循序渐进、走得更好。

《出版人》:磨铁启动这一轮大规模融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沈浩波:这轮融资最根本的出发点仍是产业融合。作为书业内最早布局文娱产业的企业之一,磨铁如今已经进入了产业融合的深水区,在深水区里游泳,还是需要一些补给的。这些补给要拿去开拓新业务,同时也要用来巩固原有的优势基础。对我来说可能后者更重要一些。

《出版人》: 在最近几年间,民营书业发展迅速,这是否意味着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沈浩波: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在不断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改革每向前迈进一步,就会有一批企业成为受益者。随着文化传媒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轮的受益者正诞生在我们中间。电影产业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正是源于政府在后面的支持,而如今出版产业也正在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浪潮面前,作为受益者的我们应当关注的是要如何扛起责任,来回报国家的支持。虽然我们是民营企业,但同样需要主动扛起社会责任感,在图书、影视领域做出文化精品。这个课题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压力,但是我们必须要面直面并完成它。

《出版人》:您认为磨铁和整个民营书业能担起产业和文化的哪些责任?

沈浩波:在中国,民企和国企永远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民企的特点是灵活,敢于尝试和突破,因为羁绊少一些,所以更能探索出一些新的道路。比如磨铁可能在产业融合方面走得比别人更快一些,而我也期待其他民营书企的探索都能有所收效,可以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的经验。

《出版人》:相信每一家出版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磨铁走出的这条产业融合的道路是唯一的选择吗?

沈浩波:我認为每个企业都应该尊重自身的基因和特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出版是我们立足根系,但一颗树生长的方向不只有一个,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产业融合,留给出版企业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就产业融合而言,磨铁选择向娱乐产业来延伸,其他图书企业也同样可以选择往教育、旅游、金融等其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有些公司只专注于实体图书的出版,但我认为它们同样也能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那就要靠不断把自己产品得价值实现的更好。这是一种内在的升级,其实内在的升级更值得尊重。

猜你喜欢

图书价值观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