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学数学
2017-08-15郭斌
郭斌
【摘 要】数学来自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好数学知识,应该从他们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感悟数学。为此,在文中主要就如何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可以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能力更强、效率更高,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来学习数学。这里说的贴近生活主要是指:在教学思路上要考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情境创设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问题设计上要捕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一方面要突出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中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生活中学生们喜欢动画片来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当下比较受欢迎几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海绵宝宝》,问孩子们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孩子们各抒己见,然后问学生知不知道咱们班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这样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突出熟悉性,也就是生活中经常能经历到的。例如《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到文具店买文具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中,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学生们更熟悉,激发了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也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创设情境中在关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一定要围绕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来展开教学。
二、提高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践探索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人民币的换算时,老师出示一个储钱罐,告诉同学们:“里面的零钱太多了,储钱罐里装不下了,同学们想想办法,说说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换成大的。”还有的学生就会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想到可以把零钱换成整钱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利用人民币票样在小组内进行兑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使用人民币的经验,所以游戏会进行得很顺利,从而得出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换5张1元……这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培养生活中学和用数学的意识
數学起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一方面教师在习题设计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提高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估算时,鼓励学生和家长去超市购物时可以先估一估商品的总价,再和实际价格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账单对不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得实用,大大提高学生们生活中学数学和用数学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习惯,学会主动去寻找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时机,进行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这就大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就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贴近生活学数学这一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融入到生活这个大课堂来学习数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找”数学,“想”数学,“用”数学。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了自觉学习数学的习惯;培养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转化成无穷的学习动力,发挥了自身的潜能和提高了数学素养,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齐红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4(02):152.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