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歌唱时气息的着力点
2017-08-15林晓波王钰
林晓波 王钰
【摘 要】我问过许多学生,唱歌时发声状态和气息的着力点是怎样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答不出来,为了让学生恰地掌握唱歌时发声状态和气息着力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应从吸气、下巴、放松等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气息的支点
学习声乐难就难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声乐不像学舞蹈,可以在一面大镜子前看到自己的形体状态,腿抬多高,腰下多低,整个舞姿的美或不美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来鉴别和衡量。而发声是如此地难以捉摸,尤其是有时自认为还不错的声音,导师却说不对;反之,导师说对了的,而自己又感到别扭,让你感到无所适从。经过多年的磨炼,我逐渐感到学习声乐虽然比学别的要难得多,但绝非无据可依。既然古今中外有这么多演唱大师,就必定有他们成功的门道。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的老师在要求使劲,有的老师在要求放松,我想这使劲与放松原来就是人体一切运动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跳舞也好,唱歌也好,学习别的什么也好,使劲与放松无不是相辅相成的。
我就见过一位导师要求学生在唱歌时“臀部收紧,两腿并拢,挺立身体,感到两脚要踩穿地球”的劲头,我以为导师的原意是要求站直身体,而学生却认真地要“踩穿地球”似的挺直着,试想如此紧张的状态与歌唱时肌肉的运动怎么协调?可怜学生直挺挺地站了一堂课,两腿已僵直得不好迈步了,歌唱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是个别现象。我问过许多学生,唱歌时发声状态和气息的着力点是怎样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答不出来,为了让学生恰地掌握唱歌时发声状态和气息着力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歌唱要使的劲,一定是与唱歌有关的肌肉群,包括呼吸肌肉群、发声肌肉群、咬字肌肉群和共鸣肌肉群有关,而这些肌肉群的运动,是完全靠人的“意念”来指挥的,正确的发声状态要有一系列的准备动作。
(1)吸气时要把上腭提起。
(2)下巴放松。
(3)喉头放松,稳定。
(4)脖子立起来。
(5)用胸腹式联合呼吸。
到此,发音前的准备动作就算完成了,这一套动作要求在吸气状态全部完成,总共不到两秒钟,这一切全靠“意念”的调动来完成,即用脑子想清楚,用意识去指挥各肌肉群先后同时运作,一次完成。当然,不是做完上面的动作就算完事了,正确的发声状态,还必须保持于歌唱活动的始终。
接下来是开始发声,实际上,从正确吸气到发声应该是一套连贯的动作,有力度但绝不僵硬,吸气自然、丰厚,呼气均匀而留有余地。如果整个动作十分正确,那么歌唱时就会有了持久而有用的动作支撑,这也就是具有了正确的歌唱状态。
其次,要正确掌握发声及共鸣方法。要想使学生掌握发声方法,就必须先讲解发声的原理,发声的主要器官是喉头和声带。声带是人声的发音体,藏在喉里面,似坚实的韧带,左右各一,声带中间叫声门,发声时闭合吸气时分开。
喉头位于气管的上端,由软骨与肌肉组成,能灵活地调整声带变化,产生高、低、强、弱、明、暗、音色变化的基音,在气息的配合下,基音音波又在各共鸣腔里引起共振,扩大,美化,经咬字吐字分节发音器官的调节,从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出发,发出自然、圆润、明亮集中和统一的,具有高位置的混合共鸣的声音,因此歌唱的发声是人发声器官运动所造成。发声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训练发声器官能自如调节自己的声音的能力,用最省的能量,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我是怎样训练学生的发声的呢?
第一,运用机械性的张大口练习,先口象打哈欠感觉打开然后上口盖向上顶天的感觉,下巴部分向下着地感觉上下积极打开,因为从未练过声的学生口盖是提不起来的,我采取这种方法,使学生逐渐自然的打开很有效果。
第二,结合呼吸用a e i o u五个元音来单独和过渡来练习音乐先从1—8度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或三度至五度小跳练习。从易到难逐渐提高。
第三,先从练中声区开始,耐心反复的练,使中声区的声音能强、能弱,能渐强渐弱,获得自然丰满的口腔共鸣效果。接着练高声区和低声区,高声区要有适量的假声与适量的真声相混,在深呼吸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压力,同时提起软腭,打开鼻咽腔,从而产生头腔共鸣、获得混合共鸣的高音。唱低音时要有适量的真声也要想到假声的高位置。不能失去气息控制,做到不撑不压,放松自然,以胸腔共鸣为主,在练习时要求声音音质要结实,振幅比较大,音色要明亮,集中,高位置,向前,具有穿透力气息要深,语音要美,讲究声音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唱低、中、高音时努力做到走动灵活自如,音色统一,能运用混合共鸣。在发声歌唱时,口腔应根据音的高低适度打开,原则是音越往高处走,口腔上下开得越大,软腭自然越向上,向后提起。口腔象倒漏斗式的形状,气息保持在深的状态,使声音打到音壁,碰响,然后,在头腔引起共鸣,集中一点向前发出,相反,音越往低处走口腔慢慢开小,下巴越往下放,以口胸腔为主,自然放松。在唱歌中只有正确的掌握和自如地灵活运用混合共鸣腔体和发声器官,就能使声音美化,更优美,更丰满,更动听。
最后,找到发声时的着力点。发声也是要使劲的,所谓歌唱时的放松,是指与歌唱无关的肌体部分,可放松;而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群则应该是合理的拉紧。掌握发声方法就是指要学会指挥那些与歌唱有关和无关的肌肉群,能为发声而进行合理的紧张或者松驰的运动。人发出声音主要是靠气息冲动声带,气息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那种放松的声带的唱法是不允许的,放松声带,便形成驰振,驰振不但得不到任何理想的声音,久而久之,反而会造成声带病变。
请注意,我们说的拉紧声带发音,决不是把劲往声带上使,相反,把声门只当做气流吹过的通道,而气流的冲击点是决不能放在声带上的,不能在意念中指挥自己的喉头和声带用力绷紧,我们要求气息用力在喉腔和声门通过,带动声带用力振动而发出声音。
到底應该往哪儿使劲呢?正确的发声,在你的意念中“劲”应该往共鸣腔上使,让气息冲击点直接打在小舌头后面的软腭上,也就是气息在发声组件中通过后的最终着力点,应该是软腭。
有了正确的发声状态和动力支撑,气息着力点准确,再打开共鸣腔体,我们就可正确地歌唱了。
参考文献:
[1]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3]李晋伟,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
[4]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 月
作者简介:
林晓波(1979.1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合唱指挥,声乐,钢琴,江汉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