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幼儿家教热”现象反思家长教育观念
2017-08-15陈莹
陈莹
【摘 要】自从“超前教育”、“尽早教育”、“潜能开发”这些教养观念被广大的幼儿家长接受与默认之后,“幼儿家教热”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即他们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儿童的生活、如何看待儿童的发展、如何看待儿童的童年的。本文试图从“幼儿家教热”现象背后探究当前家长的教育观念,分析家长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长观念
一、与幼儿家长的对话
自从“超前教育”、“尽早教育”、“潜能开发”这些教养观念被广大的幼儿家长接受与默认之后,幼儿家长这个群体便开始忙碌起来、着急起来、攀比起来。绝大部分现代幼儿家长的典型心态应该可以从下面一则对话中家长的话语里体现出来。
“我的孩子其实很聪明的,记忆力也好,就是没有老师教!”
“现在他班上的孩子都會拼音、识字,还会背唐诗了,可是他好像什么也不会。”
“他小时候是在乡下长大的,刚刚来城里,什么都不如别的孩子。”
“你也知道,乡下孩子整天打打闹闹,东玩西玩,什么也没学到。”
这不仅仅是个别幼儿的家长的真实想法,也是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的真实想法。看看现在的家教市场!中学生请家教、小学生请家教,甚至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要请家教。为3-6岁幼儿请家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幼儿家教”已经与“小学生家教”、“中学生家教”一样热起来了,甚至“疯狂”起来了。
二、“幼儿家教热”现象背后的原因
家长给孩子请家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孩子提前补课,学拼音、学汉字、学唐诗、学乐器、学画画、甚至是学游戏、学习玩玩具。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不可否认,这些就是家长给孩子请家教的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让孩子从起跑线一直赢到终点线。
给幼儿请家教似乎是满足了家长作为教育者“负责任”的心理。在家长们看来,给孩子请家教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保护孩子,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社会所认可的拥有各种美好品质与能力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来能成为社会中积极的一分子。然而,给孩子请家教给孩子们带来的恰恰是苦恼,而不是幸福。在重重重压之下,孩子终有一天会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心、失去对学习的乐趣与渴望、失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求。
“幼儿家教热”现象背后反映了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也是家长的无奈之举。现行的教育体制、入学要求“逼迫”家长们不得不对孩子提早进行学前学习。否则,正如某些家长所言,“要是现在不尽早学习,将来上了小学,孩子就会成为不正常的学生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父母、老师因孩子对所呈现信息的迟钝反应而忧虑、担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成人那种想在一瞬间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一股脑地塞进儿童脑袋里的狂妄和无知。”因此,一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生存现实的压力使得家长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幼儿家教热”现象透射出来的家长“儿童观”与“教育观”
(一)儿童是无能的
家长请家庭教师的目的是辅导孩子学习。反过来说,他们认为儿童自己是没有能力进行学习的,必须由教师来教。“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儿童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一书中指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他们在大自然中、在“幻想”中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扼杀童年期的幻想就是使儿童成为现状的奴隶,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灵,以致不能指望他们去创造天堂。”儿童生来就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大自然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源泉。儿童需要学习,发展智力,然而儿童的学习不应该脱离大自然、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活动;儿童获得的知识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无意义的,应该实际生活中的活知识。
(二)儿童是属于成人的
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是属于成人的,尤其是家长的“附属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绝对的决定权。家长给孩子请家教,要求孩子学习拼音、汉字、外语、诗词,孩子没有反对的权利,只能接受。现实常常是“一个儿童或被命令去做它厌恶的事情,或被明令禁止去做他所喜欢的事情。”因为,父母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这是对孩子爱的表现。然而,父母却没明白“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地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与此相反,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却认为儿童“成人之父”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自卢梭的著作《爱弥尔》发表以来,“儿童的发现”作为新的科学的儿童观念建立起来。“儿童的发现”即发现了“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儿童不属于任何人,他只属于他自己。儿童拥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作为成人,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儿童的决定、儿童的需要,给予儿童一定的话语权,让儿童可以自由表达心中的想法。
(三)儿童的潜力是巨大的宝藏,要尽早挖掘
“幼儿家教热”背后还反映了家长们普遍拥有的一种观念,即儿童的潜力是一笔巨大的宝藏,要尽早挖掘。儿童的潜能确实是无限的,不可估量,难以计算的。但是,“要让儿童结出‘善果来,我们也需要‘导其根器,需要尊重儿童自己的生长规律,满足他成长的一系列阶段里相应的需要。这样,到了应当开花结果的年龄,他会自然而然地大有收获的。”而不是揠苗助长,一味追求“提早教育”、“超前教育”。让孩子按自己的、自然的方式去生活。正如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因此,家长所要做的强求、不是揠苗助长。相反,“成人必须团结一致,反对给予孩子过度的压力,反对让孩子匆忙地脱离童年的做法。”
(四)儿童将来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许多家长为自己辩解的,“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将来生活的更好。”不可否而,儿童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否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孩子将来的生活而漠视他们现在的生活啊!儿童毕竟是生活在当下的,他们需要体验的是当下的无忧无虑的、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而不是成日忙于各式各样的学习之中。
杜威在其著作中也多次论及儿童“目前生活”的重要性,让孩子牺牲玩耍、游戏、打闹的时间去学习外语、汉字,“这种情况所导致的后果,即使不是儿童心智的窒息,至少也是一种压抑。”进一步说,儿童“现在的生活”与儿童“将来的生活”并不具有可比性,只有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满足的,将来才有可能幸福、满足。
四、“幼儿家教热”现象所透射出来的家长的“童年观念”
有些家长请家教的原因是孩子幼年時期呆在乡村,没有在城市里接受教育,什么也不懂。乡下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真的不如城里的孩子吗?乡村的自然环境、宁静生活、淳朴民风、日常劳作不仅不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相反,它带给儿童的恰恰是一笔宝贵的、影响其一生的精神财富。“拥有乡下的童年时有幸的,” “乡下,那里有儿童茁壮成长的沃土。”
每个儿童的童年都是有价值的。并不是说在城里度过的童年就一定比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有价值。让儿童自由地度过他的童年,待孩子们长大的时候,会发现“在苏醒的生活,当梦想为我们的历史润色时,我们心中的童年就为我们带来了它的恩惠”。
“幼儿家教热”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短暂的现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入学制度下,幼儿家教仍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教育体制与入学制度要做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家长及整个社会的观念改变是关键。只有从根本上扭转家长们对儿童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童年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这种“反儿童本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2.
[2]刘晓东,卢乐珍等著.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
[3]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
[4]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7.
[5]夸梅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9.
[6]马拉古奇.孩子的一百种语言[M].张军红译.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4.
[7]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0.
[8]加斯东.巴什拉著.梦想的诗学[M].刘自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28.
本文系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学前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以福州市城镇幼儿园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