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几种形式
2017-08-15吕晶
吕晶
【摘 要】具有生物学特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形成生命科学体系,使之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物;课堂提问;形式
教师要使提出的问题是“有效”的,一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有提问价值之处,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高度清晰的认识。
“有效提问”可以通过如下几种形式来实现:
一、引趣性提问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择有关内容,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可以从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挂图、录象等感性材料中,寻找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提问信息。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①水果储存太久后为什么就没有甜味了?②萝卜放久后为什么会空心?③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为什么会有烫手的感觉?④刘翔在训练时常会在第二天早上肌肉发酸,为什么?又如在教学“细胞的衰老”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老年人会满脸皱纹?为什么会满头白发?为什么会长老年斑?为什么会食欲减退?
二、广泛性提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集中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能很好地配合自己教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担心他们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确影响教学进程而避开他们,这样就使得“尖子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常客”,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局外人”,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生物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一要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既注意聆听回答者的回答,又注意要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判断和补充答案;三要不采用先叫学生名字后出题的方式。
三、探究性提问
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由于有较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记忆也更为持久。可以这么说,教师能否取得这些效果,是一堂探究式教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和过程”一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探究性问题:①比较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两位科学家所做的,对我们做事有什么启示?②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所做的实验科学之处是什么?如何改进,使得对我们中学生才有可操作性?③在光反应中,水被分解为氢和氧气,这一过程对人类有什么启示?④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别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
四、生活化提问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充斥专业术语的提问,是很难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以下问题:当你连续嗑盐渍的瓜子或吃过咸的食物时,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样的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体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五、层次性提问
有的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学习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无从动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如在讲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若提问:人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我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①人的体温是多少?②为什么要保持37℃?③怎样才能保持37℃?④人体是怎样产热的?⑤当你吃饭后或跑步后有什么感觉?⑥热越产越多会把人烧死吗?为什么?⑦皮肤又是怎样调节散热的呢?这种递进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一种艺术,“问”之得法,事半功倍;“問”之不当,事与愿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力求使每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起到调动和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