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姆·基弗:材料的物质感与厚重的历史感

2017-08-15王蕊

艺术与设计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基弗德国绘画

王蕊

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伦敦白立方柏蒙西画廊进行大型回顾展。1945年出生在德国多瑙艾辛根的基弗,1993年后,就一直生活工作在法国。作为上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基弗创作了多种不同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和摄影,他也是欧洲过去四十年来,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基弗出生于德国战败的那一年,上世纪70年代,深受其师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影响。实际上,战争过后的阴影笼罩着幼小的基弗的内心世界,他的童年生活就在战争的废墟和重建中度过,生活中的场景和活动影响着基弗的少年生活和心理状态,从而就影响了基弗后来的艺术创作。

在学习了法律、罗斯曼语言与文学专业后,基弗彻底投身到绘画事业中。他考入了弗赖堡艺术学院,后来又考进德国卡尔斯鲁厄的艺术学院,并且他一直与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保持联系。很快,他就开始了个人对本土主题和符号的探索,对德国历史身份和地位的探讨。

在基弗强大的艺术语言中,物质的重要性和视觉的复杂性使他的绘画主题更加活跃,绘画内容更加丰富,绘画手艺更加成熟。他从材料上选择涉猎的创作主题范围就像日耳曼语系神话和历史那样丰富多彩,信仰的魔力和本性,也都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材料中凸显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油画创作或摄影作品中,还是装置中大量使用的稻草、灰土、虫胶和各种形式的有机物质,通过这些各种各样、常见或不常见的物质材料,使他的艺术语言丰富又神秘、简单又充实。

基弗的作品有种强烈的悲怆、凄凉之感,没有阳光照耀,大部分是被黑暗笼罩:没有丰富色彩,大部分是暗黑语言。他使用着泥土、铅、石头、灰烬、钢铁、稻草等多种似乎被称为垃圾的材料进行着创作。通过在他的巨幅绘画创作表面上添加各种他喜欢的材料,在绘画与雕塑中间,他发明了一个第三种空间,这也使他拓展了自己的创作空间。在2005年.他展出的一系列基于现代主义诗人赫列勃尼科夫(velimir chlebnikov,1885-1922)鲜为人知的诗歌创作的作品。一些当代艺术家与基弗对历史的碰触相配合.他的作品也一直在强大的视觉效果和严谨的批判分析中保持平衡。

正是他独特的风格,才会使他和他的作品极具吸引力,不光是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和诱惑效果,更重要的是,在静止画面或物体视觉冲击的背后,能够让人陷入不断的沉思,其中可能会有对浪漫的遐想,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正视,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期待,甚至是对人性的思考,这些才是基弗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材料的真正意义所在。很多时候,即使是站在他色彩稍亮一些或者看似并不黑暗的作品,比如《古代的女子》、《星空陨落》这样的作品面前,观者还是会感觉到背后的凝重气息。使用了照片、拼贴画和手工缝制的连衣裙创作的《星空陨落》完成于1995年,整个作品,整体上给人以破碎、衰败的视觉表现力。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沮丧和挫败感,这恰好就是战后德国人民和整个国家的心理状态,人们需要重新振作起来。

基弗的作品在配合历史和实际,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抒发情感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种哲学意义和对未来的期待。纳粹主义的失败使得战后的德国更为迫切地需要重树民族的信心和历史的图像。基弗在他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其中既包含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于日尔曼民粹主义式的光荣梦想的隐晦召唤。他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解读为主题,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焦躁及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

铅是基弗创作中经常选用的材料。或许对于基弗来说,铅不算得上是一种金属,它有一种物质的实在感,就像炼金术一样,铅被他视为精神变化的一种象征。铅,相对于金、银而言,显得钝又暗,但他从1974年就开始使用铅,并且成为了一种习惯。

基弗以铅作为创作材料基础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会在铅皮表面压刻出车轮印、鞋印、划痕、凹洞,形成一种肌理,再作画。1990年,他完成了《和平》(Shulamith)系列的書的创作,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在铅皮的单页上,装订成书。更早之前,也就是在1988年,他创作了《西伯利亚公主》(The Princessof siberia),还有2001年的《秘密生活》(TheSecret Life of Plants),都是基弗以铅作为创作主要材料的典型作品。

《初始》(1985年)使用了铅、木头和丙烯进行创作。根据铅的传统属性,铅具有密集性和稳定性。或许这也是他对整个国家或民族的最大期待,他借用铅,不断地将之放在作品中,接触它,观察它,表达它,展示它,而这种具有特殊材质和色彩的物质,对于基弗来说,真正想要表现的就是他对整个民族的最大期许。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

基弗也善用盐进行创作,1990年他创作了《罗德的妻子》(LotsWife),这幅高350em、宽410cm的巨幅画作,使用了铅皮、食盐,用喷火器灼烧,又覆盖上烟灰,经历了多种材料和技法才得以完成。上下两部分拼接而成的画作《罗德的妻子》,上半部分采用铅皮做基底,下半部分则是油画和材料拼贴相结合的画布。画面描绘的是混沌的天空下,荒凉的土地上,伸向远方的铁轨,暗示了战争中被运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

展开的画布上层层叠叠地覆盖着各种材料和涂层,有皮胶形成的裂痕、暗淡的灰色和黑色颜料,有的是被涂满的,有的则是流淌着的状态,然后薄薄地覆盖上一层烟灰,用火焰烧出的破洞,织物自然而松弛形成的褶皱,种种这些材料和技法结合而成,形成了一片荒凉的土地,它可能是勃兰登堡或是德国边境边上随便的一片荒地,烧焦的草地、交汇的轨道,以及这些废弃钢铁形成的无限想象,画面上的种种元素和符号都是基弗在关注的主题,也是战争的痕迹,更是人类应该铭记的灾难。画面的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作品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具现代意境,但往往主题晦涩下富含明显的诗意,饱含着一种充满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使命感。

巨大的作品尺寸以及暗色的金属、晦涩的主题,进发出一股强烈的历史重量感,给人威胁和压迫的直观感受。尽管这些作品产生于特殊的年代和地点,但是同样引出了许多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弗创作的诸多巨幅综合材料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各个涂层中,包括基底层、绘画层和实物拼贴环节都能发现大量的材料堆砌,仔细总结这些作品中的材料会发现基弗对于材料的运用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画面中使用的材料的形状、色彩和肌理即为第一层次,也就是对材料质感的运用;材料属性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或历史背景是第二层次,也就是材料的记忆作用:而基弗使用材料的意图和此材料在接受心理上的深入就是第三层次,简而言之就是心理作用,在最后这一层次中,物质感才是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在《占领》系列作品中,他化身为纳粹式军礼的符号参与到纳粹主义胜利的狂欢中,纳粹军礼这一符号本身,就将人类心中根深蒂固的对意志的激越崇尚属性,付诸成果断而直接的身体语言,艺术家本身也承接着让自己和民族的灵魂,退回到惨痛的历史当中去的责任,直击藏匿于人类心底的秘密。在巨型油画《圣像破坏之争》系列出现后,他也因为这类题材的特殊性被指控为新纳粹主义分子。这部作品的题材源自中世纪的宗教运动,在长达百年的反对偶像崇拜的运动中,基督教分裂,犹太人、穆斯林以及大批的东正教徒被杀害,伴随着文化艺术上的一场浩劫,宗教艺术被封杀,这其中也包括大规模的焚烧书籍。偶像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偏挚的体现,偶像的树立和破坏皆是充满浩劫的战争,这一文化上的隐喻为基弗的作品增添了对心理层面上的映射。

基弗的作品一再提及纳粹时期,然而,人们无法判断他对纳粹的真实态度。但是,不管他是批评还是同情纳粹,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基弗的作品赋予德国的神话以历史的光芒,非但没有一国的狭隘,相反他对人类内在心灵层次的深刻揭示,如同对每个人做生物学上的解剖,在荒凉、阴霾世界中执着地自我追复。如果喜剧就是要把丑陋的东西拉近了给人看,那么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但纵观历史,优秀的戏剧往往就是悲剧,悲剧才是真正会戳人心窝的,悲剧才是真正折射美丽让人铭记的,有了悲伤,人们才会渴望希望与美好,期待欢喜与未来。安塞姆基弗用他的悲和真、信与爱,回顾了历史的真实,展现了神话的魅力,也恰恰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猜你喜欢

基弗德国绘画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楚雨的诗
德国豹2号
浅谈基弗艺术
基弗不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