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浅析
2017-08-15王旭
摘 要:根据府谷的产地条件,提出如何选择玉米良种,并配合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水、肥、气、热最大限度地满足良种的需求,做到良种与良法合理配套,从而获得高产。
关键词:良种;高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
府谷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区,由于特有的气候条件,形成我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糜谷。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6000hm2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因此如何挖潜玉米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一直是困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提出如下高产措施,供广大农户和农业工作者借鉴。
一、自然概况
府谷县位于长城沿线陕北黄土高原东北部和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陕西省的最北部。东与山西河曲、保德隔黄河相望,南与本省神木县相邻,西部和北部与内蒙古伊旗和准旗接壤。 年均气温9.1℃,大于10℃积温3447℃,年均日照时数为2890h,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为177d,年平均降雨量453mm,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自然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土地资源主要为风沙土和黄绵土。玉米对光热条件要求较高,喜通气性、透气性较好的土壤。府谷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
二、高产途径
1.精心选择优良品种
良种是农业生产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任何其它生产资料都无法替代的。由于每一個优良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下,杂交选育而成。因此只有将品种种在适宜的生态区并科学栽培,才能发挥增产作用。选择品种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品种熟期,兼顾品种肥水特性选择品种 选择品种生育日数应短于当地无霜期,保证在霜前安全成熟,种植区的环境条件能满足所选择品种生长发育需要。
(2)重当地积温(≥10℃),兼顾其它生态条件选择品种 当地的活动积温≥10℃保证率85%-90%,为选择品种所需积温,即选择品种积温比当地积温(≥10℃)少200℃以上。另外还应考虑到种植地块质地、肥力、地势、水分等条件的不同来选择肥水型的、耐瘠型的抗旱耐寒的品种。
(3)重品种产量,兼顾品种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选择品种 选择品种首先产量要高,丰产稳定性要好,还要看品种品质,因为品种品质是当今社会发展之需要,也是市场的需求。品种适应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每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选育出来的,每个品种适应性有其自己的区域性,因此只有将品种种在其适应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增产作用,否则品种虽有增产潜力,也难获高产。此外选择的品种抗逆性和抗病性要强。
(4)依据栽培方式选择适宜品种 如玉米窄行密植栽培,应用秆强不倒,叶片不小,株型收敛、分枝性弱的品种为佳;玉米大双植,间作应选大穗,株型收敛,紧凑型品种较适宜。
2.选地整地,施足底肥,地膜覆盖
(1)合理的轮作 选择正茬,充分利用上茬残肥,克服养分单一消耗。
(2)蓄水,保墒,防春旱 以蓄水保墒为中心,抓好土壤耕作,采取早整地,早打垄,减少春季作业量。
(3)合理施肥,及时铺膜 施肥以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农肥为主,化肥为辅,耕翻后及时铺膜。
3.认真筛选种子,适时播种
(1)精选种子 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清选,清除病粒、虫粒、破碎粒、秕粒,使种子籽粒饱满,籽粒大小均匀一致,提高种子发芽率,严防白粒下地,推行种子包衣技术,防治早春地下害虫及霉菌侵袭,以保全苗。
(2)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播种层土温,墒情(土壤含水量)确定最佳播种期,依据土壤质地及含水量确定适宜播种深度。只有温度适宜、墒好、播深一致,才能使出苗快、齐、均、壮。
(3)建立合理群体结构,促进群体与个体协调发育。合理密植,使田间株行距分布合理,减少田间漏光、遮光现象,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使植株充分发育,提高光能利用率。
(4)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原则是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农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品种需肥特性,肥料成分及利用率确定最佳施肥量。不同作物对养分需要及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养分需要都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施肥应因作物、品种、土壤等不同而釆用科学配方均衡施肥,做到经济用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5)以防病、灭虫、除草为核心,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对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减少农药对土壤及环境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时中耕除草,有水源的地方及时浇水,及时追肥,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6)适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
三、发展前景和展望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彻底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带动全县粮食生产,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大幅提升,促进了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玉米栽培技术[J]. 作物栽培学,西北农业大学,1989年出版:214-215.
[2] 马守才、付增光.种子学,2008,11:35-36.
作者简介:王旭(1974-8), 男,汉族 ,籍贯:陕西府谷,职称:农艺师 , 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