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桓: 笔墨 “淡淡”,内心自有浓郁
2017-08-15夏木金焰
夏木+金焰
个展开始前,书法家李明桓销毁了自己的许多书法作品。在数十位长辈、师友和学生面前,厚厚一卷作品被塞进了碎纸机。那些耗费数日写成的作品,瞬间变成了一根根狭长的废纸条。
7月2日到7月18日,这次名为“起落微茫”的展览在西湖边的美术馆芸廷小坐举行。为此,李明桓足足准备了两年。其间完成的200多件小楷作品,他选出30件展示,余下的一次性销毁。
观看者普遍觉得惋惜,但李明桓说,这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许多前辈选择把无用的作品撕毁,却没想到,常有人挑拣这些废品,拼好,再拿到市场上去销售。
李明桓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了本科和硕士,是书法专业建立近60年的首位免试保送硕士,毕业就留校任教。楷、草、隶、篆、行,5种书体,加上篆刻,排到哪科,他就教哪科。
接受采访时,李明桓总被问到,作品究竟写得快还是慢,但他认为这是伪命题,“这些词都没用,所有的东西都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他指粗、细,快、慢,收、放等意思相对的词汇,“都是相对的概念,不是那些本质的东西。”
李明桓总在琢磨,如何接近艺术的本质,以“直指内心”。快与慢,则是这种探求的表象。
不适合用颜真卿的书风写《洛神赋》
在展览现场播放的短片中,李明桓身着素衣,凝神书写,字有时写在芭蕉叶上—那是唐代书法家、僧人怀素的做法。在为展览作品集撰写的前言中,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王帅形容,李明桓“干干净净,就像早晨,在树叶上凝聚了一颗完美的露珠,神完气足”。
李明桓对佛教文化感兴趣,展品中即有几种佛教经典。近6000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李明桓创作半年之久,才获得最满意的一件。《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耗时第二长,2500余字,“写起来还是有一点速度,不是很慢,描的那种。”李明桓的情绪变化不剧烈,讲话周全,尽量把事情背后的道理表述明晰。即便屡屡“一气呵成”,这篇经文,他前后还是写了十几遍。
面对这些展品,即便不了解书法原理,观者也能发现字体与文本的关联。
有件纸张夹有植物纤维,李明桓认为适合书写胡适的白话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诗句积极轻快,此间的小楷便与抄写佛经采用的那种工整绵密的字体迥然不同,显得情感外露,植物纤维意外地描摹出春日的蓬勃生机。这时,楷书也带上行书的笔意,意外神似胡适本人的书法。
文天祥的《正气歌》,毫无疑问要写得雄浑,李明桓头一个想到的就是气势庄严的颜体。他尝试过清秀的写法,刚写前两行就放弃了。形式与内容相悖,感觉实在太怪异。
李明桓非常喜欢的曹植的《洛神赋》,写法又与《正气歌》不同。他选用了红色洒金的粉蜡笺,“表现了一种逸美的意境,然后是虚灵之美,就像洛河的女神这么美丽动人”。粉蜡笺样式高贵,为反映女神与文字的意境,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飘逸、秀美,“不能像颜真卿(的字体)那样,雄浑地写《洛神赋》”。
《洛神赋》给李明桓最直接的印象是浪漫。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用小楷写过《洛神赋》,他没有刻意临摹,脑海里想到的,却是画家傅抱石那种浪漫主义色彩。
古人说“学书须先楷法”,但小楷创作费时费力,而且带有局限性,格外需要兼顾传统和个人风格。李明桓在本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楷书课,由他后来的硕士、博士导师祝遂之教授讲授。本科毕业后,他才悟到这种安排的用意:让学生知道,在各种字体中,楷书的书法技法是最完备的,“你必须要掌握非常完备的技法”。
这大学怎么像公园一样
7月7日,在西湖邊吃晚饭时,李明桓望着对面的孤山。山上有胜景“平湖秋月”,距离国立艺术院的旧址很近。1928年,这所学校由时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创立,宗旨为“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以美育代宗教”,29岁的青年画家林风眠担任院长。国立艺术院就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李明桓熟稔校史。
“你想想,你的标准是什么?”李明桓经常反躬自问,“是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你前面有那么多座高山。”在书画界,这些老先生令人敬畏。他们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通过平素的教学,学校和学人的精神,一代代传扬开来。
李明桓生于1982年,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书法。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书法热”方兴未艾,上海的《书法》月刊发行量一度超过37万册,文房四宝都几乎断货,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学书法。企事业单位以展示书画真迹为荣,又纷纷请书法家题写单位名称。书法家启功应接不暇,只好往门上贴张“熊猫病了”,以表谢绝。
每周末,父母轮流骑自行车驮李明桓去少年宫,总在那儿遇见一大批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孩子。那时李明桓住得离中国美术学院不远,经常过去散步。秋天桂花开了,又在西湖边上,美院校园成了市民的赏景之所。“这是大学,怎么像公园一样,我就觉得这个学校好。”学校当时还叫浙江美术学院,秀美的校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三年级,李明桓就不用父母接送,周末自己背着小包,骑自行车去学书法。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他学得开心,得了许多奖,最高一项是全国书法比赛的金奖,“学着学着,小孩子就很有信心了”。他每每把零用钱拿去买书,大概10块钱,父母也不过问。他每周末一定去杭州书画社,买两本字帖,跟营业员很熟。有位30多岁的阿姨,一直在书画社工作到退休,真正看着他长大。
李明桓喜欢启蒙老师的一本书法字典,但那书只能在上海买到。他和父母得坐绿皮火车过去,早上8点多出门,晃晃悠悠地,正午12点多才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旁边是百货商店,他心满意足地买到书,父母还要去百货商店,给杭州的亲戚朋友置办各种各样的东西。
他们买了很多物品,付好钱,包装妥当。父亲发现时间紧张,一家人叫了三轮车,直奔火车站。火车赶上了,但买的那些礼物全落在商场了。不过,那本字典,被李明桓用心地带回了杭州。
几乎同期,李明桓也学起篆刻。他祖父是老知识分子,来自浙江鄞县(注: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的大家族,“跟沙孟海先生一个籍贯”。祖父对第三代没什么要求,但建议学习刻印,“不管学什么,一定要学一门手艺,以后不会饿死”。
在老人心里,孙子掌握一项手艺,能保证将来可以不求人,“大不了去路上摆一个刻字摊”。祖父介绍了相熟的省内篆刻名家给李明桓,寒暑假过去学习。那位老师也很高兴,因为“从来没有那么小的小孩子去学篆刻”。
五年级时,课业压力很大,李明桓停下书法学习。毕业填同学录,关于今后的志向,同学填科学家、歌唱家,乃至联合国秘书长,他却写“书法家”。他放不下书法,初中又捡了起来,专门找老师学习。他和小伙伴常背着类似于画板的物件,到中国美术学院玩,看门大爷以为他们学画,并不阻拦。有时被问起,他们随便说个人名,也就进去了。
那会儿,大家就谈论未来的高考,李明桓开始考虑,大学也要学习书法。父母都觉得奇怪,“当时都不知道书法真是有大学的,后来发现真有大学,是可以考的”。
当初除了买书,李明桓还购买若干石料刻印章。磨好的石料昂贵,他就买没磨好的,回家自己加工。他积攒的一两百方石头,现在已经升值许多,但都没有出售,留着“自己玩”。2012年,他加入了历史超过110年的西泠印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
西泠印社的社址也在孤山,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首任社长吴昌硕之后,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名家先后担任印社社长。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印社即为主要申报单位之一。成为社员,自然是种荣耀。
“所有的声音都飘动在你心里”
念书法学博士期间,祝遂之教授仍然担任李明桓的导师。祝老师经常讲师公沙孟海和潘天寿院长的往事。他拿作品给老师看,由此出发,聊艺术、生活和人生,“逐渐都会聊成比较宏大的、宏观的哲理”。
李明桓用“无可无不可”归纳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如齐白石的画,“几个螃蟹没几笔,你说它像不像,一点不像。但是你一冲眼看,是不是个螃蟹?像得不得了,比拍照还像,像活的一样”。在他眼里,艺术应当免于定论,维持微妙和圆融,而这更需要超越当下的自己:“要有既有这样,又有那样的能力,你才能不在乎这些东西。”
对李明桓而言,快与慢仍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面。他认为自己生活节奏很快,“只有写字的时候是慢下来的”。
李明桓近期撰写了一篇关于小楷书法史的论文,很快会发表在《书法》杂志。从上午开始写,直到下午两三点钟,中间还吃饭喝茶,1万多字,一个白天就写了出来。论文快速写完,后面是慢工,他改了五六稿,一稿要花近一周,仿佛在写小楷的状态。
练字时,李明桓可能两个月写同一种书体,如同长期冲刺,“每天锤炼这样的技法和意境,你短程的爆发力会强一些,创造出来作品会优秀一点”。而把长期的练习与积累表达出来,写成作品,确实需要一气呵成与悉心雕琢。
写字固然享受,但书写过程千变万化,磨炼心性。一直写不好,可能放松下来,就突然写好了。特别想写好,却始终无法如愿,废弃之前那张,换内容、风格,可能一遍就写好了。类似情况很多,李明桓相信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艺术家总要面对矛盾,用略微疏离的状态对待创作,再由此成长。
教学写字以外,李明桓喜欢出门“闲逛”。他现在住在钱塘江边上,平时在江边放空,爱看电影,也养宠物。他还喜欢去苏州看玉器,观赏古代建筑,尤其喜欢中医。他认为,中医与书法一样,“直指中国文化核心”。
李明桓聽过“歌神”张学友的演唱会,但他喜欢的歌手通常更加文艺,譬如李健,“听他的歌能够慢下来”。李健“唱歌像说话,这很难”,由此与书法共通:写字仿佛“写心”,而听李健的歌恰像听他说话,“所有的声音都飘动在你心里”。
在创作谈中,李明桓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名篇《琵琶行》与朴树的歌曲《生如夏花》相提并论,形容两者都是“唯美的、淡淡的、浪漫的”。这些体会都落实在纸上,他强化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章法就比较萧散、悠扬,就像琵琶弹奏起来的曲调”。
写到第四遍,李明桓又调整了笔画的枯湿浓淡,作品整体看来自然,但最枯和最湿的笔画间,“可能有五六个级别的层次变化”。工整的小楷,以深浅差异营造出跳跃感。他说,这件《琵琶行并序》的感觉,与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感觉相通。
2015年上半年,李明桓向女朋友李阳求婚。礼物中包括一件信物,上面有他亲写的“淡淡的绚烂”5个字。那是他向往的状态,生活“淡淡”,内心自有浓郁,并不需要别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