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
2017-08-15万涛
●万 涛
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
●万 涛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文章在总结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保护与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大慈寺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记载着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是城市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珍贵记忆,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以“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作为基本原则,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都大慈寺街区,位于市中心的商业腹地,以千年古刹大慈寺为核心,是集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于一体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大慈寺街区在更新建设后恢复了其自古以来的繁华与生机,重塑了成都市中心,不仅起到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名片的作用,而且承担起城市产业升级引擎的功能,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大慈寺街区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
大慈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华名刹。大慈寺于魏晋时期创建,大唐时期得到发展,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唐代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成都避乱时,赐田1000亩扩建大慈寺,并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大慈寺在唐代扩建后,规模宏大壮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佛教寺庙,其极盛时期寺内有96院、8500间房舍,修学僧人二万余人,被时人描述为“宏阔壮丽、千拱万栋”。大慈寺也曾是一座极其珍贵和罕见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其最为著名的是佛教壁画和佛像雕塑,据宋代史料记载:该寺壁上有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佛经变像114幅,均出自名家手笔,苏轼曾惊叹其“精妙绝冠”。
大慈寺不仅佛法兴盛,而且附近商业繁荣,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文化与市井文化、佛教教化与世俗活动的交融之处。自唐代以来,大慈寺就是成都最引人瞩目的名胜,百姓渐渐形成了在传统节日到大慈寺中游乐祈福的习俗。当时的大慈寺因规模浩大、名声显赫,广受百姓的青睐;同时,寺内有珍器名画、雕刻题铭,亦深得士大夫们的喜爱。寺庙附近每月都有融商业贸易与民俗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专业性集市,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二月的蚕市、五月的药市、冬月的七宝市等。以蚕市为例,宋代词人张仲殊在《望江南》词中这样写道:“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可见当时蚕市的兴旺繁华,不仅有蚕商农产品的交易,也包括歌舞伎乐等活动,早已成为一种融农业生产、商品交换和大众游宴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围绕在大慈寺周边,还有广东会馆、清代民居院落等,均是老成都市井文化集大成的区域。大慈寺门前还一直保存有自唐宋以来的夜市、灯会等习俗,民国年间兴起的提灯节,也是在大慈寺前举办。由此可见,大慈寺无论是在成都宗教史上,还是在成都商业和民俗文化史上,都曾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后,大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重建。今天,大慈寺盛极一时的风光已不再,面积也小了很多,但它曾经的辉煌还是在成都市民心中留下抹不去的印痕。它的部分功能被保留下来,善男信女去烧香拜佛、听经礼佛,市民们去寺内的露天茶园喝茶、聊天。茶园里小方桌、竹椅子、茶船、茶碗和茶盖等一应俱全,颇具成都特色,茶客们享受着闹市心脏里的宁静,颇有“禅茶一味”的境界。
(二)现状
大慈寺街区在开发改造之前,除大慈寺外,街区90%的面积为居住区,居民以常住户为主,夹杂着少量租户。由于过大的居住密度和不合理的功能布局,街区内宝贵的历史建筑遭到严重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由于长期受环境的限制达不到现代城市生活的水准,街区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区位优势也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005年—2010年,大慈寺街区改造性修建正式启动,大量原住居民外迁,部分老街巷被改造。到了2010年,大慈寺街区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商业综合体,但由于定位较低、缺乏前瞻性等原因,建设方案不理想,因而迟迟未向游客开放。之后在新一轮的街区改造工作中,政府引入了“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理念,将街区的建设推向市场,政府把握总体规划要求。2015年,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大慈寺街区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远洋太古里以“都市更新”为理念,有机融合与保护性利用6处建筑遗存,定位于开放式、低密度街区形态的新都市商业中心,发展格局是延续古代的繁荣和空间特色,特别是商业与文化共融的特质、寺与市共栖的形态。远洋太古里由远洋地产和太古地产各持50%股份携手开发,占地面积约106亩,建筑面积约39万平米,总投资额约100亿,主要包含零售商业、酒店、服务式公寓和写字楼四种业态。远洋太古里自开业以来,影响力、人气、招商等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成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和商业氛围的升级换代,重现该地区在历史上“寺市合一”的特色风貌,与核心建筑群大慈寺共同形成成都市中央商务区的一张特色名片。
二、大慈寺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一)原状原貌保留和利用历史建筑
街区核心建筑群大慈寺经修葺后重新对外开放,宗教功能得以恢复,经常举办盛大的佛教文化交流和法事活动;寺院内的茶园现已成为成都较为知名的文化休闲场所,时常举办书法展览、诗歌交流、票友聚会等活动。街区中对保存较好的六处建筑遗存——广东会馆、欣庐、笔帖式街15号、章华里7-8号院、马家巷禅院、字库塔等进行了原状原貌保留和维护修缮。始建于民国初年的广东会馆,曾用于成都地区广东人聚会及观看粤剧,今天经过修复后,成为一所配备齐全的多功能活动场地,可举办文化艺术展示、时装表演、音乐艺术表演等。雕凿有精美文人墨迹的字库塔保存于漫广场,为太古里注入历史遗韵。同样的还有成为酒店大堂的晚清官式建筑院落笔贴式街15号,成为高级腕表专卖店的清末民居欣庐等。这些具有历史底蕴的老建筑,在时代的需要下合理利用,焕发出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景观效果、特色效果和历史文化效果。
(二)延续原有的街巷肌理
大慈寺街区的主要街道包括:和尚街、玉成街、笔帖式街、章华里、马家巷、字库巷、大慈寺街、东顺城街、北糠市街、西糠市街、东糠市街等,其来历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原大慈寺的庙产,因寺址缩小而留在寺外,逐渐成为百姓居住的街区,如和尚街;第二种为清朝时政府衙署设置而得名的街道,如笔帖式街;第三种为民国时期达官贵人修建公馆后形成的里弄,如章华里。远洋太古里保持原有的街、巷、院的空间布局,延续原有的街道肌理,同时还营造大片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包括三个广场(东、西广场,以及漫广场)、里巷、庭园和阳台等。这些老街巷与新的街巷、广场相互穿插渗透,编织成了网络状的街道肌理,形成低密度的开放街区。成都人热衷享受生活,特别是户外休闲,这种文化浸透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中,网络状开放式街巷满足了成都人“爱逛街”的习惯,也唤醒了市民对于老成都传统生活空间的记忆。
(三)新建筑设计独具一格
远洋太古里秉持“以现代诠释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都的文化注入建筑群落之中。围绕大慈寺、保留建筑及古老街巷,远洋太古里建造了约30座两、三层的独立或联排的新建筑。街区中所有新建筑高度不超过大慈寺的最高高度,整体布局、设计风格与色调都与大慈寺协调融合。但新建筑在设计上并非简单地仿古,外立面采用传统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同时又配以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打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风格。
(四)打造多业态的生活体验
在深刻理解成都这座城市以及成都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远洋太古里引入“快里”、“慢里”的概念。“快”体现的是成都人追求时尚、同步国际的潮流范儿,而“慢”则反映出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底蕴。成都人对城市的感觉是矛盾的,既希望城市能快速发展国际化,但对于生活又不想妥协,两者有一些冲突,所以在街巷业态设置上就有了“快里、慢里”的对比。“快里”由三条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广场,这里汇集众多一线奢侈品牌和潮流品牌,体现国际大都会的时尚潮流脉动。“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成都人的休闲慢调生活方式为主题,这里林立着茶房、餐厅和生活方式类店铺,市民可在此就餐、歇息、徜徉,欣赏街区中的红墙黛瓦和艺术作品。
三、大慈寺街区保护与开发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持续有效保护的途径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只有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平衡度,才能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更新后的大慈寺街区在“保留古建筑”及“商业极大化”之间寻找平衡,既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又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历史文化街区所代表的文化底蕴是城市赖以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软件资源,在开发城市文化品牌形象时,必须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在开发利用历史建筑时,要考虑人们的情感和诉求,保护人们对历史场所的记忆,同时,不是将老物件定格在过去的某个时间,而是要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二)注重政府战略部署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社会事业的范畴,是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工作。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是战略部署,从长远角度制定总体规划,主导街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色、开发力度、范围与业态等。在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成立开发公司、引进开发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合作开发等多种手段进行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天然优势。大慈寺街区商业项目由远洋地产和太古地产联手打造,太古地产有资金实力和商业地产管理经验,远洋地产则在土地获取、市场定位、设计实施等大型综合体整体开发上有丰富经验。这是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组合,也是地方政府最为看重的特点。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坚持政企分离,让更了解市场、更懂得营运的公司团队进行建设和管理营销,在用人机制、管理模式、薪酬体制上充分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才能更好地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避免街区发展的同质化和低档化,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历史文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结合
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仅靠几座历史建筑就可以招揽人气的,还需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适应其消费变化,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消费文化。成都远洋太古里以体验式消费对抗电商冲击,以新颖的商业营销来锁定消费者,不仅满足消费者传统的物质需求,还满足他们交流情感、愉悦身心的精神需求。街区中引入了各类文化生活店铺,如书店、花店、咖啡店等,这类场所为繁忙的都市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让忙碌的都市人慢下脚步;街区内还引入各类旗舰店、快闪店、网红店,时时与消费者发生互动,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历史文化街区需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风味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时尚的元素,引领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趋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浓缩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现代生活的“城市会客厅”。
[1]史幼波.大慈寺:精神驻所与游乐福地[N].成都日报,2008-02-13.
[2]陈雷.成都远洋太古里成功的偶然与必然[J].中国房地产,2016(7).
[3]崔佳春.基于后发优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议[J].技术与市场,2011(1).
G124
A
1008-5947(2017)06-0090-03
万涛,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110)
2017-10-02
责任编辑 冯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