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的法则
2017-08-15习翼
文|习翼
什么是家道?《逆序类聚古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治家的法则;其二,是指家计、家产。关于治家法则,古代先贤总结了许多治家格言,散见于各种文史、笔记和书信中,到了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颜之推将前人立身、齐家、处世、为学的经验精粹成篇,著成《颜氏家训》,分七卷二十篇论述治家之道,开创独立家训之典范,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自此,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布衣,愈加重视治家之道,目的是为了家族的繁荣和家运的久长。历朝历代,都有优秀的家训问世,如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在聚族而居、多代同堂的古代社会,家训起到了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规范作用,是和谐家庭、稳定社会的助推器。曾国藩说:“子弟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又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记。”家道之重要不言而喻。
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家道。有忠厚传承的,有诗书继世的,有勤俭持家的,不一而足。虽家道不同,各有千秋,但能够传世的家道均遵循以下法则。
以德为本的法则。古人云:“道德不昌,天下不宁。”好的家道都非常重视子女道德的养成。首先,养成良好的道德,才能自立。倘若一个人骄慢已习,刻薄成性,无法见融于家庭,更无法见融于社会,到头来只能是四处碰壁,立身便成为空谈。其次,养成良好的道德才能处世。春秋时大夫子产说:“德,国之基也。”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目标追求的人,自然要注重道德的培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家道就是让子孙心中有一个道德标尺,树立善恶、是非、美丑的观念,为善去恶,培根固本,养成高尚情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爱为先的法则。家庭,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被人称为幸福的港湾。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家庭有亲情在。治家是与家庭成员打交道,首要考虑各个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把夫妻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兄弟之情融于治家之中,从关爱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选择适当方式、方法甚至环境,以说服教育为主,以责罚为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润物细无声。以爱为先,要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不良观念,不能打骂责罚,使其心灵受到创伤。虽说严管是爱,放纵是害,但一定把握度,过犹不及。
以礼为节的法则。礼作为家庭的行为规范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是人格生成的母体,家庭的人伦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雏形,家庭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间有着不同的亲情关系,体现了不同的身份,显示了不同的地位。所以,行为做事的态度、方式就有所不同。家庭中的礼,就是要规范成员的言行使之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论语》明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把儿女出行前要请示父母,回家后要当面禀告作为起码的礼节。儒家文化重视礼的作用,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作为后天的功夫,起到了纠谬绳偏、去短集长的作用,使子孙在成长过程中不枝不蔓。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
当前,倡导家庭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每个家长要将这三个法则贯穿于家道之中,播种美德的种子,浇灌亲情的雨露,培育礼让的品行,内外交养,一并多济,一定会实现完美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