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关怀送到老区
——山东省档案局第一书记扶贫纪实
2017-08-15展群
文·展群
八百里蒙山沂水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也是一块庄严神圣的红色土地,它与井冈山、延安并称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的成因,这块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一直处于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欠发达状态中。80年代起,临沂有7个县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贫困县,费县就是其中之一。
费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北依蒙山,南靠抱犊崮,东面为较开阔的山前平原,有着“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这里土质差,土层薄,养分贮量低,春秋冬三季干旱,夏季多雨,旱涝不均,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村庄多年处于艰难维持生计的贫困之中。2015年2月,山东省第二轮第一书记奔赴费县包村扶贫,由史志伟、邓召亭、孙斌三人组成的省档案局扶贫工作组,带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进驻了费县梁邱镇的龙翔村、梁邱北村、雁鸣湖村……
带好班子 加强党建工作
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就说过,“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史志伟、邓召亭、孙斌三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帮扶村之后,要依靠的也是村里的党支部,所以“培养支书、建好支部”成了他们开展工作的首要发力点。他们以健全班子、规范运行为目标,以提升村支部书记综合能力为重点,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村务公开、集体议事,并定期召开党员大会,给党员上党课、讲规矩,以促使党员意识和集体归属感不断强化,促使村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在各自帮扶村的党建工作中,因各自情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史志伟所在的龙翔村,由于常年贫困造成了党员干部没有精气神儿,办事情缺乏热情、缺少活力,与群众之间存在着一层无形的隔膜。要想让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融为一体,首先要解决党员的理想信仰问题。史志伟用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的机会,让党员干部回顾自己的入党动机,反复自问“入党为什么?入党后干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党员干部在反省中觉悟,对党的宗旨、方针、政策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管。
史志伟在龙翔村抓党建,始终坚持扶贫工作开发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开展,党员作用就在那里发挥,把党建工作做的有内容、接地气。为了扶持产业脱贫,龙翔村需要流转600亩土地搞一个苹果产业园。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要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难于登天。但在这次流转土地中,党员干部就发挥了巨大作用。村干部带头把自家的土地先流转出来,再做群众的工作,确保了所需土地在短时间内流转完毕,及时种上果苗,建起苹果产业园。在村容村貌整治中,拉直街道需要清除废弃的猪圈、羊圈,党员干部也是带头先拆除自家的废弃物,再说服亲戚、邻居清理绿化门前门后的街道。东沟峪有个老党员,也是老书记叫王西白,平常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他影响很大。村里修拦水坝,70多岁的他不顾蚊子叮咬,晚上支个帐篷住到工地上,看护修坝的东西。在教育培养党员干部的同时,史志伟自己也率先垂范,始终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说话办事讲政治、讲原则、顾大局、合民意,以正气引领党员干部干实事、树新风。在他的帮扶下,龙翔村的党支部已经真正成为龙翔村腾飞的带头人和群众的贴心人,连续两年被梁邱镇评为镇先进党支部。老党员王西白现在逢人就说:“共产党真好,省档案局真好,史书记真好。”
邓召亭所在的梁邱北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除了梁邱北村大行政村的村委会以外,各个自然村还有自己的村领导班子。如何理顺各自然村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聚拢整个行政村支部委员的心劲儿,就成了邓召亭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是“出思路,出点子,对党务村务不大包大揽;抓协调,抓沟通,对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拖延。”
针对村党支部班子新,工作魄力欠缺、招数少,方法简单等弊端,他鼓励班子从惠民灌溉、调整果树新品种入手,凝聚人心。针对村级办公场所简陋,村民长期占用,村两委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他及时完善村活动中心,升级办公硬件和软件,为支部建设打下物质基础。针对各自然村在低保户确定、救济粮发放、粮食补贴、集体土地出租和承包等事项中自主权较大,村干部会因手中有权而出问题,他一刻不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经常告诫村里的党员干部要“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他为每个党员颁发党徽,让党员印记不仅刻在自己的身上,也展示在百姓眼前。经常召开党员大会、支部会和党小组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有的村干部说自己理论水平低,文化底子薄,学不好也学不深文件,邓召亭说“学习是一个态度问题,不是一个能力问题。不能以文化水平低为借口不学习,相反正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就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有的村干部觉得村干部权力小、手中无钱,干不了事也无法干事,能把政府交办的事儿办完就不错了。邓召亭就告诉他们:“我们是党员干部,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要认清‘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的现实。村里的发展,党员是关键,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经过邓召亭两年的理顺协调,梁邱北村的党员干部思想逐渐统一起来,可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成了带领全村人奔小康的坚强堡垒,而梁邱北村的村党支部也由三类支部上升到一类支部。
孙斌所在的雁鸣湖行政村,由岳庙湖和油房两个自然村组成。两个自然村的村支书在由谁来担任雁鸣湖大行政村村支书这个问题上一直存有矛盾,导致村“两委”班子管理涣散,制度不健全,财务不透明等问题突出。村领导班子在群众中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人听,做事没有人帮,形如一个空架子没有生存的根基和土壤。
孙斌,一个80后的小伙子,作为“第一书记”来到雁鸣湖村,起初并没有引起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的注意,而一场干群纠纷的平息让大家认识了这位第一书记。雁鸣湖村建了一所小学,这也是方圆十里八村唯一的一所小学。小学后面要建一个操场,牵扯到十一户村民的菜地征用。村委征地协调不成,因赶工期施工方强拆了村民的菜园子,引发干群矛盾。孙斌左右沟通、上下协调,理顺了村干部的情绪,做通了村民的工作,让村民们理解这个操场不是给村干部建的,而是给自己子孙后代建的。雁鸣湖小学操场事件的圆满解决,不仅让雁鸣湖村的村民服了孙斌,也让村干部的心活了、热了。之后,宽敞明亮的新村委办公室和供村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建成,让雁鸣湖的村民对孙斌再一次刮目相看。村委们说“以前也不单纯是缺钱,而是没有人给指路,不知道该朝着那儿发展,自然也没多大的心劲儿。孙书记来了给俺们指出了路,知道了向哪里发展,俺们也就干劲儿足了,也不怕事儿了。原先俺们都是躲着人家老百姓走,现在孙书记来了,不是他带来的钱给俺撑腰了,而是他这种精神给俺们撑起腰来了,说话办事都觉得有底气了。”村里修路要刨村民门前的树,搁以前很多人就会借机要钱,但现在村委一贴出通知,个人刨个人门前的树,不伸手要一分钱,因为村民知道这又是孙斌领着村委在给大家做好事了。孙斌用自己的执着、热情和坦诚影响着雁鸣湖的党员干部,让他们的心劲儿慢慢往一起聚拢,就像雁鸣湖的党员干部们说的那样:“为了孙书记,我们这一股绳也得拧紧了。”现在的雁鸣湖村党支部已经练就成一支以身作则,兑现承诺,有着铁的纪律和良好作风的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
摸清路子 找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说,“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史志伟、邓召亭、孙斌初到帮扶村时,也是手里攥着扶贫资金,却不知道该怎么用,用在哪儿。“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熟悉村情民意,结合当地实际,尊重百姓选择,因地制宜建设,就成了他们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
史志伟帮扶的龙翔村由东沟峪和梁家峪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这个库区移民村,属丘陵地形,从镇上一路过来都是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交通的不便利让村民只能靠种植地瓜、花生这些农作物维持生计,土地对于农民劳作的返利极低。加之,这个村的几条河沟只在下雨时有水,雨季一过水就流走了,缺水也让耕作的土地更加贫瘠。
史志伟入村头两个月,主要在做摸底调研工作,尽快完成与县直有关行业部门的对接,融入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秩序,熟悉村两委班子,了解村情民意,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两年发展规划和当年专项资金帮扶计划。
鉴于龙翔村路难行、水不足的状况,史志伟把帮扶重点放在了修路和建拦水坝上。他首先以梁邱镇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配套道路的名义,到省交通运输厅争取修建生产路的资金70万元;又通过局领导的协调,到省农工办争取库区移民专项资金80万元;还主动到国土资源局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最终在东沟峪、梁家峪两个自然村修建道路5公里。现在车辆可以直接开到村子里,为农作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龙翔村离水库较远,截水蓄水保水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建扬水站以外,就是利用现有的小河道建拦水坝,保护好水源。两年里,史志伟筹集资金80万元,在龙翔村建起了1座扬水站、4座拦水坝,可以蓄水3万立方,让1500亩旱田变成水田,实现了龙翔村扶贫规划中“旱田变水田基本全覆盖”的总体目标。水源充足以后,龙翔村的农作物种植也由原先的地瓜、花生等低产能品种,向红桃、秋桃、苹果等高收益品种延伸,让土地增值翻倍。
村里的路和农业用水问题缓解以后,史志伟开始着手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和精神需求。他到费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给梁家峪村投资30万元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给东沟峪村投资15万建设自来水入户工程。到县财政局争取资金20万元,将东沟峪的一处塘洼填平改建成文化广场,为村民们娱乐、交流搭建场所。又在梁邱镇的帮助支持下,在东沟峪村投资10余万元,用于粉刷墙壁,砌建花池和村景绿化,并利用文化专项资金购买4间房屋,建设文化书屋,初步实现了自己“扶贫先扶智”的思路。现在,龙翔村的村民都说:“史书记为俺们做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的实事儿。”
邓召亭所在的梁邱北村由原北梁邱、岭东头和大沟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该村地处山区腹地,中间有湖,三面环山。地势以丘陵为主,粮食产量较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林果。沿湖而居的村民们住的非常分散,给走访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但路途的艰难并没有阻挡住邓召亭的脚步,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整个村落。他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家中调查生产、生活、村组织建设等情况,征求他们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户家,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问题,听取他们的呼声和需求;到贫困村民家中了解贫困原因,帮助他们理顺发展思路;到隔阂户家中促漆交谈,询问他们对村里的意见……
水果的甜美离不开水的滋养,梁邱北村的土层较薄,土质里砂石、缝隙较多,水浇下去以后容易渗走,每年桃树结果的时候,十几天就得浇一回水。但梁邱北村的水库在山脚下,山高水低给村民们种植桃树带来诸多不便。好不容易待桃子成熟了,山间土路崎岖不平,农机行驶困难,村民以肩挑、人抬的方式将桃子运下山也多半都破了品相,很难买出一个好价钱。因此,“依山水而居,以果树为生”的村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从山下流向山上灌溉果园的水和从山上走到山下运输水果的路。面对这种状况,邓召亭决定修路引水。他筹集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建成2座扬水站,可灌溉果园500余亩,解决了村民守着水库、河流却浇不上水的问题。扬水站建成后,用个人承包经营、村民有偿使用、村集体收取管理费的方法进行管理,破解了扬水站使用管理难,村民、集体增收难的难题。他改造升级了电力设施,更换了二台400KW变压器,架设了700米生产用电线路,解决了村民灌溉用电问题。他争取建设道路专项资金和移民专项资金100万元,硬化了从山下到山上的农用生产路6500米,缓解了村民出行困难,为果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水、电、路配齐以后,邓召亭又结合村里多年种植桃树和山楂树的传统和基础,积极引导、组织、协调梁邱北村扩大果树种植规模,新增山楂种植面积400亩,红桃种植面积300亩。他还帮助村里成立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向果农提供林果栽培和管理技术、林果市场信息,做大做强果树产业,带领果农增收致富,成为村民走向市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2015年初,在雁鸣湖村的田间地头、山中小路上,常常会看到身背双肩包、骑着电动车四处奔波的孙斌。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小伙子,初次来到农村做“第一书记”,深知自己的使命重大,也深知对于农村、农民、农业自己需要了解的东西太多,所以他说:“我就是来补课的,以前咱没在农村待过,没学过这些东西,这两年我得把这个课给补上了。”而走访村民,摸清村情民意,自然也是他必做的功课之一。为了能够记住村民的意见,孙斌用一个笔记本,把每个村民说的话都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宿舍再整理总结。
两个月的走访调研,孙斌发现吃水难是困扰雁鸣湖村村民生存的大难题。他多次召集村干部分析成因,聘请水利专家实地勘测地形水脉,提出了“打深水井、集中铺设管道、分路供水、安装水表、合理定价、专人管理”的解决方案。在县、镇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该方案纳入费县“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的安全饮水项目。目前,雁鸣湖村已钻有两口140米的深水井,铺设输水管路24000米,让家家户户使用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多年吃水难的问题在孙斌到来的第一年就顺利解决了,这让老百姓从孙斌身上看到了党的惠民举措,也让孙斌开始在老百姓的心里扎根。村民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孙斌又帮扶村里完善基础设施,修扬水站,硬化街道,安装路灯,旱厕改造,等等,用村民现在的说法是:“孙书记把我们村改造的跟城里一样一样的,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2015年11月,孙斌根据雁鸣湖村村委的要求,帮助雁鸣湖村建立起农村合作社,取名“费县聚益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人。合作社以“创新引领、服务农户、合作共赢”为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和各种风险。目前,合作社结合省派第一书记林果基地帮扶项目,为245户贫困户、农户采购花椒、山楂、核桃等优质树苗35000株,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强大后盾。
两年的真心相处,让孙斌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驻村实践是磨砺年轻人的试金石,感谢雁鸣湖为我补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无论今后我走到哪里,雁鸣湖村都是我的第二故乡。”而雁鸣湖的村民也把孙斌看成了自己庄里的人,经常叮嘱村干部:“你们勤问着点,他离家远,吃上了喝上了没有啊,别难为着人家。”从村民们谈起孙斌时那些感激的话语和感动的泪水中,我们读懂了“你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才会装着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精准扶贫 增加集体收入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就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老区扶贫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必须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此时,正是史志伟、邓召亭、孙斌奔赴临沂老区扶贫的档口。“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造血式扶贫”等一系列新要求的出台,成了这一轮扶贫工作的新目标。而如何让手中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让自己帮扶的村庄走向持久富裕之路,也成了史志伟、邓召亭、孙斌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时,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的一句名言“能人靠市场,穷人靠党。”给了史志伟、邓召亭、孙斌很大启发。他们认为用于扶持农业的钱,就应该投入在土地上,让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增值,让所投资的项目长久地发挥作用,让村集体的收入稳定增加,这样穷人才会有依靠,脱贫才会有希望,致富才会有保障。因此,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成了他们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史志伟帮扶的龙翔村,是一个以种植地瓜、花生为主的农业村,每亩一年1000多块钱的收益,让村庄始终走不出困苦之路。史志伟进村后,带领村里兴修了道路和水利,把靠天吃饭的旱田变为旱涝保收的水田,这给龙翔村农作物产品改良提供了可行性。经过细致考察和反覆商榷,他看到了龙翔村流转土地的优势,而且村里的土质和光照都比较适合种植苹果,于是决定在龙翔村投资建设苹果产业园。从2016年初开始,龙翔村农业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600亩。当时流转到手的土地下面都是石头,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需要用机械进行整理,村集体没有钱,村民又不能自己拿钱。于是,史志伟争取了费县国土资源局一个土地整改项目,帮助把流转出的土地深耕整平,捎带又把土地周边的路修好。而后利用45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从烟台购置烟富零号苹果苗,2016年4月,建起了龙翔村苹果产业园。产业园由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统一品种、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龙翔村苹果产业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的问题,解决了个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土地收益问题,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5万元的固定收入。在此基础上,史志伟又帮扶合作社利用特色农业资金搭建起银耳大棚,由村里的致富能手承包经营,又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3万元的收入。
邓召亭帮扶的梁邱北村环绕在镇政府周围,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邓召亭利用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大胆投资了光伏发电和果品交易市场两个扶贫项目。
2016年年初,邓召亭到兰陵的第一书记帮扶村参观,看到了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设容易,维护简单,没有污染、收益稳定,发1度点国家电网给1.03元,这让邓召亭动了心。回村以后,邓召亭跟村委们实地考察了村里的情况,发现景代合作社的办公楼与镇变电所正好一墙之隔,这让光伏发出的电与国家电网并网非常容易。于是,邓召亭就与厂家对接,投入3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在景代合作社的楼上边安装了两片太阳能发电板,建立起光伏发电系统。采取“全额上网”的销售模式,将发出的电直接卖给国家电网。预计该项目年发电量5.2万度,发电收益约每年5万元,可持续发电25年之久,仅此项目就可以给梁邱北村村集体增加100万元的纯收入。目前,光伏发电系统已经开始收益,成为梁邱北村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收入的“资金源泉”。
梁邱北村95%的耕地都是果园,果树种植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以前水果成熟的时候,果农们都是在镇上交通要道的路边摆摊位卖水果。这种零散式的、独立型的交易方式,让果农在价位上无法与经销商抗衡,果品价格的高低基本是由经销商来操控,果农经常被盘剥的白辛苦一年。因此,建一个自己的果品交易市场,自己来掌控自己的命运,已是梁邱北村村民多年的心愿。邓召亭看准了这个契机果断出手,投资80万元扶贫资金与村里的景代合作社联手,建立起果品交易市场,以合作社承包经营,村委会监督管理、收取租金的模式来运作经营。这座大型果品交易市场未来所容纳的已不只是梁邱北村的果品交易,而是整个梁邱北镇十里八乡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从五一节前后的早桃开始,到年底的山楂结束,这个市场的利用率一年能在7个月以上。当地的果品价格预计可提高8%左右,户均增加收入1600元,在果品收购期间还可安排当地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就业,村集体每年收取租金可达8万元左右。而拥有市场使用权的景代合作社还可以统一收购果农的果品,统一定价销售,有力地对抗销售商的讨价还价,保护果农的切身利益。所以,村民们都说:“邓书记帮我们建起的不是一座市场,而是一条通往富裕的路。”
孙斌帮扶的雁鸣湖村是个地道的传统农业村,地里种小麦,岭上种果树,祖祖辈辈都习惯于靠天吃饭,产业扶贫对雁鸣湖这样无特色村来讲确实难度不小。在村里走访的时候,孙斌得知村里有个能人叫张青松,曾干过两届村主任,现在在镇上做化妆品生意。他妹夫胡孝天常年在外给一些食用菌企业做技术员,像黑木耳、蘑菇、杏鲍菇什么的都会种植。孙斌在网上查了许多食用菌协会的资料,发现这两年木耳销量很好,而且木耳是干货,即使一时半会儿卖不了也坏不掉,创业风险较小。于是,孙斌就有意尝试食用菌养殖。而此时,张青松与妹夫胡孝天已经在商议联手搞食用菌养殖事宜,只是受阻于雁鸣湖村的土地难征,正打算在石井镇安置厂房。孙斌知道后,就找张青松交谈,希望他能在自己村里创业,至于征地问题可以和村委会一起帮忙解决。80亩产业用地牵扯了80户村民的切身利益,从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孙斌和村委委员们几乎都泡在农户家里做工作。有些不理解的老百姓,甚至都骂出很难听的话,连项目的负责人张青松都抗不住了,孙斌还是鼓励大家要咬着牙再坚持坚持。当把最后一块地流转出来的时候,大家激动地放起了鞭炮。正月十二,食用菌养殖基地开始动工建厂。孙斌整合了两年的帮扶资金60万元,经村两委、贫困户、村民代表开会研究决定,向基地投资购置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而后与张青松签订合同,规定这些设备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每年基地要向村两委缴纳6万块钱的设备租赁费,这样就给村集体每年增加6万元的固定收入。这些集体收入全部由镇经管站统一管理,用于村基础设施升级和贫困户脱贫。之后,孙斌又根据“富民生产贷”金融扶贫政策,给基地争取了60万的低息金融扶贫贷款,缓解了建厂的资金问题。食用菌养殖基地开始运转以后,孙斌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叮嘱张青松产业用工要优先考虑这部分人。张青松与出让土地的农户签订了12年的土地征用合同,每年每亩支付1000元租赁金。愿意到基地打工的村民,按件计酬,按天结算,每人每天可挣60元。雁鸣湖村的“费县聚益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则承包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食用菌生产基地就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销售模式,让雁鸣湖村的集体、企业、农户都普享了到各自的实惠,就像食用菌生产基地“菇昇缘”的商标一样,“五个圆结成一个链条绑在一块”,意指大家团结协作一起创业。而“菇昇缘”的商标起初叫“菇昇源”,将“源”字改成“缘”,是雁鸣湖村村民感念与第一书记孙斌相识、相处、相知、相交的缘分。到2016年底,菇昇缘食用菌养殖产业已经盈利60万元,真正成了雁鸣湖村民致富的指望和雁鸣湖村脱贫的希望。
到2017年2月史志伟、邓召亭、孙斌三人的帮扶工作结束时,龙翔村、梁邱北村、雁鸣湖村这三个原先一分钱集体收入都没有的空壳村,都具备了村集体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能力,贫困户的脱贫率都在99%左右,基本上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奔小康的富裕之路。而史志伟、邓召亭、孙斌三个第一书记也因扶贫工作业绩突出,被费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孙斌个人在全省第二轮第一书记工作总结暨第三轮工作推进会上受到表彰。
现在,不管走到哪个村子,问到谁,对史志伟、邓召亭、孙斌三个第一书记的共同评价都是“实打实地干实事儿”。史志伟说:“这个就是咱们档案部门的特点,凡事儿来不得半点虚假。”邓召亭说:“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是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孙斌说:“贫困不能凭空消失,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这一切都要靠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也就是凭着这种实干精神,史志伟、邓召亭、孙斌把党的扶贫举措落实到了实处,让百姓从他们的帮扶中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为省委、省政府的扶贫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