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环节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8-15王新江丁纪文
王新江 丁纪文
〔1第七师128加工厂,新疆奎屯833200〕
〔2第七师工八团,新疆奎屯833200〕
随着市场上游产业对棉花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棉花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新疆作为我国棉花的主产区,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对于提高棉花质量,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生产环节入手,针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提升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棉花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棉花品种的影响
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内在关键因素。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加上近年来供货渠道不断增加,品种更新换代加速,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质量。此外,不同棉花品种其内在纤维品质有较大区别,棉农在选择棉花品种时往往片面追求产量高、色泽好、衣分高、抗病虫,忽视棉花的内在品质,从而造成棉纤维细度偏粗、长度偏短、可纺性不强。再加上籽棉交售流动性大,收购企业未能完全按类型品种等分类收购,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棉花品质的下降,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了困难。
(二)种植管理与采摘方式的影响
棉花种植过程中,棉农盲目追求高密度,田间施肥种类单一,残膜回收少,残膜数量增加,加上宜棉区耕地有限,棉田只能向非宜棉区扩张。受劳动力不足,日常管理粗放,地域不同的影响,其质量指标也不一致。
棉农采摘棉花的方式较为粗放,采集方式随意性大,按质量采摘、存放的意识不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棉花采摘雇工困难,棉花早采现象严重,少数地区一次性采摘,将未成熟的棉桃也采摘下来,造成了棉花质量下降。
自2001年起,新疆兵团开始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棉花生产机械化比例逐年提高。机采棉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也带了含杂大、“三丝”多、纤维长度短等质量问题。由于机采棉在采收过程中缺少对采收对象的选择性,极易将地膜、残片等异性纤维一同收集,因此,造成异性纤维增多、杂质增大。后续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去除杂质,过度烘干开清对棉花强力、纤维长度等内在指标造成了损害,短纤维率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采棉的市场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手机棉”,即手摘棉和机采棉掺杂在一起,充当手摘棉,这就会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严重影响。
(三)籽棉交售环节的影响
在籽棉交售流通环节上,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广泛使用塑料编织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棉农在户外晾晒籽棉时,受环境条件影响容易混入动物毛发及杂物,形成异性纤维。此外,因为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有意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
(四)棉花加工环节的影响
棉花加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其中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较多,如籽棉自身的等级情况、回潮率高低、籽棉的预处理效果、机器的运转情况以及操作人员素质与工作质量等。在棉花加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技术指标,做到因花配车,只有处理好质量与产量的关系,才能确保棉花加工高产优质。
二、提升棉花质量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
近年来实施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稳定生产、保障棉农利益、促进下游纺织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补贴机制、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产业链的良性运转、共同关注质量等方面政策引导,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积极培育机采棉品种
随着机采棉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培育机采棉的棉花品种是当前首要的问题。目前就“机采棉”来讲,其育种、种植、培育、采摘等方式并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以致于产出的棉花长度短、含杂率高、马克隆值高。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棉花品种的选育工作,从良种繁育、种植管理、生产加工以及相关环节方面给予重视,保障棉花增产增质、棉农增收,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做好田间管理,确保棉花内在品质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够确保棉花从出苗到吐絮以及其它生长阶段的一致性,根据土壤状况做好施肥、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棉花生产质量。
(四)棉花加工企业强化质量意识
做好棉农的督导、宣传、服务工作,提高其对棉花质量的重视,在籽棉的收购环节切实做到分类、分等级收购、存放、加工,优棉优价,促使棉农做好“四分”工作。在加工环节,只需要通过必要的加工、烘干、加湿、检测设备,减少不必要的设备工作以降低机械对棉花的损伤,提高棉花加工质量。
三、结语
想要提高棉花质量,只有在棉种选取、种植采收、籽棉交售、皮棉加工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棉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