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及其治理策略研究

2017-08-15王茂涛

决策探索 2017年24期
关键词:网民集群群众

 文 /王茂涛

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及其治理策略研究

文 /王茂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网络普及率为53.2%。在互联网这块“电子公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发言、表达立场、交流观点,为网民的现实遭遇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口。因此,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是日益呈现为以网络为信息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方式。

目前,我国对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防范措施还不完善,应急机制也不健全,加上其本身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疏导和调节,因此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一、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基本特征

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是指发生在互联网平台,针对某一现实事件,原本松散的网民基于共同的群体心理迅速聚集在一起,在既有的不满行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最终形成极端观点或行为的现象。根据对典型的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分析,我们认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诱因的偶然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发生与导火索之间往往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大多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或者小纠纷被传播到网络上,继而网民疯狂转发,从而激起人们内心深处长期积淀的不满情绪,并借助此诱因得到宣泄。第二,群体范围的广泛性。参与到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群体大多是因某一件事在一定的时间段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没有事前预谋的行为,而且该群体大多具有“草根性”,情绪容易被煽动,一些“意见领袖”在群体行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广大网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调动起来,从而刺激他们内心的“公正平等”“社会道德”“正义”等诉求。第三,群体心理的共同性。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参与者来自各个地域的各行各业,为何能成为一个群体呢?原因是他们具有共同的不满情绪基础。将腐败、强征、强拆、暴力执法等事件上积累的不满以及由于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等带来的不平一起转化为不满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在某个事件上爆发,从而宣泄自己的压抑。第四,语言行为的暴力性。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群体的广泛性、多阶层性和共同的心理基础无疑给每个个体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网友多采用攻击性或煽动性的言辞对当事人妄加评论、指责、构陷,有的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对当事人或者公共部门进行恐吓、威胁,导致重则发生打砸抢烧公共设施、扰乱政府办公等骚乱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政府公信力不足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内心不满情绪的“培养基”。日益强大的互联网交流平台,虽然具有曝光社会不公正现象、表达民意多元化、释放社会群体负面情绪等功能,但可使社会冲突加剧,发生不满宣泄行为的概率提高。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相对剥夺感

在利益差距的驱动下,感到利益分配不公的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并慢慢演变成负面情绪和心理失衡,积压在内心深处,极容易转化成社会冲突。科塞指出冲突是人们对稀少的资源、利益、权力等在分配上的斗争,反映的是对平等的追求。那么由长久的贫富差距积淀而来的不满情绪就为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二)利益诉求机制不畅

由于在一些事关自身利益政策的讨论上,群众都被排斥在外,发言的机会很少,权力也有限,加上现实中公民参与制度的不健全,迫使他们诉诸于网络。行政机关人员重管理轻服务、权利义务不对等、对基层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认识等,也使得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对公权力的监督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使得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受到公共权力的侵犯时,普通公民往往处于劣势。

(三)信任危机加剧

腐败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是引起广大人民群众不满以及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群众与特定行政执法人员的矛盾冲突也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如警察滥用职权、城管暴力执法等新闻事件,使得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的形象下降,负面评价不断增加。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往往采取封锁消息等极端做法,使得官方权威信息缺失,群众产生恐慌情绪,网络因其覆盖面广、便捷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用”,通过网上网下的再度传播,使事件很快朝着难以预测的方向发展,最终很可能失控并引发网络不满宣型泄集群行为。

(四)互联网介质的推动

人们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等逐渐增强,当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满足时,就开始向准入门槛较低、传播迅速、曝光度高的网络世界转移,然而在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叙述和发表评论时,其大多都是主观意志的表达,难免会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且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大多采取了随波逐流的方式,当网民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有可能使网上的谩骂、讨伐变成现实生活中的集体暴力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和社会影响。

三、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治理策略

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应对策略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我们应该多维度去处理,采取系统性的策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个调控主体的作用和功能。

(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应当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迈进”。

针对公信力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自身行为来提高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极其重要的。第一,建设阳光政府。政府应当清正廉明,加强作风建设,改变长久以来的官僚作风,对贪污腐败行为严惩不贷。第二,建设服务政府。政府应当以人为本,扩大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及提高生活水平质量。第三,建设责任政府。政府应当对人民群众负责,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分工要合理、决策须科学的行政体制。第四,建设透明政府。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上要向群众征求意见,推进政务公开,对公权力加强监督。第五,提升行政官员的执政水平。定期对行政官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尤其要对基层执法人员加强依法行政教育,使其文明执法。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通过对近年来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的比较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对危机状态的提前预防、建立预警应对机制比单纯地解决特定危机事件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政府应该建立网络事件危机预警机制,对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部门组织对网上可能会发展为不满宣泄行为的事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并建立应急预案。

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宽基层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第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当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在投诉无门、经济有限、举证困难等情况下可以求助公益诉讼,由公益诉讼人来解决。第二,扶持非政府组织。群团、社团在沟通党政机关与基层群众、交流政策信息、提高城乡群众自治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社会减震器”的作用,有利于利益诉求的表达。

(三)加强网络终端管理,提高网民话语自律能力

网络终端管理者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相关网络评论、帖子、微博、论坛等给予及时的关注和追踪,必要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搜索引擎、关键字、当事人的账号等进行控制,疏导舆论。此外,也需要加强和培养互联网管理人员的基本判断能力,使其对可能发生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能做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公共话语平台,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因此应当对互联网上的大型门户网站实行实名登记,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网民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减少情绪化言论,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判断力,避免盲目从众。

(四)发挥公共媒体权威性,加强对个人媒体管控

公共媒体在网络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出现时,应该尽快培养权威意见领袖,正确引导舆情的走向,比如邀请专业人士、权威学者等对相关事件进行解读,把事件和事实相结合,及时回应群众的质疑,在官方媒体上刊登,正确疏导舆论。个人媒体在网络不满宣泄集型群行为出现时,应该客观公正报道,避免为了增加网站的访问量而使用情感偏向强烈的标题,或者片面地关注事件中某一细节并过度将其放大,而对其他影响网民了解整个事件的部分却只做简要描述。个人媒体的撰稿者应为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对虚假报道的相关人员要依法处置。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研究”(SK2015A45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皖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中心”(Szzgjh4-16)的阶段性成果】

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

猜你喜欢

网民集群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