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绵延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017-08-14王兆雷
王兆雷
有一个故事:一座森林失火了,林中的一只小鸟用它的小口含水救火,别的小鸟都忙于飞离森林,四处逃命,逃命的群鸟不能理解这只小鸟的杯水车薪行为!这只小鸟却有着自己深深的情怀:因为它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巢,同时它深知自己的巢筑在这座森林里,它不忍看见自己的家园焚毁。读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戴有山先生的新作《文化之根》,让我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家国情怀,同时让我领悟到他对中华文脉的独特理解与领悟,对未来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睿智研判。
孔子论述国家有三个重要任务:保国、养民、育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推动着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新构建,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中华文化的秩序对推动共享世界文明成果具有最大功效。文化有秩序,人类社会才会有秩序,这个理论的根源是孟子所提倡的:善教得民心。
《文化之根》是作者在《文化战争》基础上新的理论成果,并對文化战争这一概念的新诠释与创新。两部关于文化战争的著作,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其中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为典型代表。面对文化的差异中华文化的观点是求大同、存小异。西方的文化观点是:用文明的冲突代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显然,求同存异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正道和和平发展之路。西方的文明冲突论是一种肤浅的认知、缺乏对人类文明发展根源的研究,其本质是为了推行西方文明本位主义的一种霸道观念,而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西方的民主为代表的文明形势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同时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进性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世界需要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根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地探索。《文化之根》通过对人类文化根脉的梳理,回应了西方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发展逻辑的科学性质疑,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化之根》一书从文明之根、思想之根、战争之根(战争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科技之根(科技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文化之争、复兴之门(中华文化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六个不同的视角,对世界文明的发源研究为起点,最后落实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史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时代的复兴,一定是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当然包含文化的绵延性和创新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该书用严谨的态度论证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当代的转换,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活,应该与时俱进的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之处。在继承中创新,在延绵中发展。既保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比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济弱扶倾这些观念。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所告诫的:今天要恢复民族精神,不但要唤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智识也应该唤醒他。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智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文化之根》中有一个观点: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的碰撞、交流、冲突和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世界是多样性的,各民族文化虽有其不同特点,但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兼容并蓄。中华文化历史上有效的融合了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现在正在融合西方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丢掉中华文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因为秉承“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观念,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近代以来,西方在征服奴役弱小民族而发动的殖民过程中,通常使用三种手法:第一、经济上殖民;第二、文化上将西方的文化强加移植给被殖民地区;第三、武力上征服。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具有征服性和侵略性。鸦片战争、争夺殖民地战争、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中东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等等战争方式都验证了以上结论。经过这么多战争之后,人类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西方的文化有“病”了。根源在于极度自私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权贵政治带来的狭隘性越来越难以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所谓政治精英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西方也改变了战争的方式。由武力征服改为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所以说,将来的战争形态是文化领域的战争。
以文化天下。这就是中华文化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深层次道理。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求大同、存小异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良性的发展状态。孙膑在《孙膑兵法》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个民族的复兴,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强大,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强大。汉唐盛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的复兴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那就是如何做到延绵性和创新性。什么是延绵性?“百代皆行秦政治”、“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就是延绵性。在绵延性的基础上再言创新,要处理好守成与创新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与时俱进、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海纳百川才是良性发展的路劲。千万不敢随便打倒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千万不敢随便移植外来的文化方式。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历史的经验。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的放心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天理良心。第二:不忘初心。第三:赤子之心。这个心就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涵养与践行。任重而道远!在这个物质消费多元的时代,戴有山先生能沉下心来,梳理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担当和责任。值得钦佩!
作者系文化学者、评论员,著有《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