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突围

2017-08-14黄忠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董卿民族文学

黄忠

【聚焦热点】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朗读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大媒体、各地学校争相推荐,收视火爆。节目以“一个人,一段文”的形式,邀请嘉宾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朗读令自己感同身受的文学作品,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专家们纷纷评论,这档节目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唤回了人们对文学经典的热爱,在这个充斥着时尚和娱乐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

【多维解读】

其一,对个人阅读的意义。《朗读者》这个节目,让许多观众重新找回了阅读的兴趣,提升了全民的阅读热情。

其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节目所选用的文段,大部分出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欧美风、韩流等各种各样的文化交织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中国的许多经典文学、传统文化却被年轻人遗忘。《朗读者》的出现,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有着推动作用。

其三,对现代生活的启迪。现代人的生活,是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我们很少静下心来,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体悟思考。而《朗读者》作为一档“反娱乐反时尚”的节目启迪我们,重拾生活的温度,用一种宁静的心态体悟人生,感受人生。

【时评频道】

《朗读者》受追捧是回归不是颠覆

《朗读者》备受网友追捧,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如董卿自己所说,她发现了“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董卿在解释制作《朗读者》的初衷时说,从名称设定上就可以看出,其实际上包含了“朗读”和“者”两部分,前者与事情有关,而后者与人有关。

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朗读者》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離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虽然《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与其说这种“清流”是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颠覆,倒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即无论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评析,还是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去追寻,最重要的是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摘编自“人民网”)

【青年视角】

为民族文化发声

◎滕峻铖

何为民族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独有的心灵文化,由独有的情感与精神积淀而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热衷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导致民族文化不断地被埋没,被遗忘。我们应当站起来重拾民族文化,并为它发声,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原来如此需要民族文化。

董卿是一位很好的发声者,她扛起了文化大旗,制作了《朗读者》这档节目。这档节目或许没有幽默与搞笑的对白,但是它却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展现民族文化,让当代中国人重新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它就像一颗具有魔力的小晶球,给予越来越多的人以灵魂与精神上的索引,让人们内心平静的湖面开始泛起波澜,心灵有了最初时的悸动。

著名的《咬文嚼字》杂志也引领着人们不断重拾民族文化的碎片,它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引入新的词汇,一次又一次警示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民族文化要严谨,如果民族文化是一棵万古长青树,那么它就是树上的啄木鸟,通过它对文化害虫的剔除,这棵万古长青树愈发葱茏与蓊郁,也正是因为有这棵大树,它才愈发负责。

民族文化之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古老的诗词。诗词往往沉甸着人们情感的寄托,人们通过诗词,也不断地了解自己,感受着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一名大学教授,便借助解读宋词,来为民族文化发声。

民族文化就像一个不可抹去的烙印,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上。或许我们时常会忘记它,但是当它被唤醒时,我们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冲动,因为它早就悄悄埋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我们生命中一个不可缺的隐秘的一部分,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内心才得以被洗涤。它与我们生活交织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将一个民族牢牢地绑在一起,拴在一起,我们发现,原来自己的心,自己所经历的事,是与别人相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与古人通过诗词沟通心灵,与不同的人体味相似的心境。

所以,不该让民族文化再沉默下去,我们应当站出来为它发声。通过它让更多的中国人心灵相通,精神相融。春光早已在栅栏外闪闪发光,锁住瑰宝的枷锁正在逐步解开,我们应一起努力,去唤醒、去挖掘、去感受深藏的民族文化。

【作者系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寄宿中学学生】

【前沿观点】

《朗读者》为民族文化发声

◎倪协克

当下的电视综艺栏目,可谓五花八门,优劣参差。不少栏目为了吸引观众,都大力渲染了时尚化、娱乐化的元素,各种各样的娱乐真人秀节目更是层出不穷。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一些电视台,本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推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化类栏目:诸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这类栏目在这个时代如同一股清流,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朗读者》刚一出现,便立即成为了2017年春季的文化热点。它以“一个人,一段文”的嘉宾朗诵形式,让我们聆听了经典的声音,找回了阅读的魅力。问及这档节目的初衷,董卿表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到了一个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这样的职责和使命的时候了。

诚然,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焕发光彩:曾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许渊冲先生,而今已经年过九旬,曾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为外文。当他的学生在舞台上朗诵着他翻译的法文版《诗经》时,我们不禁心生感动;66岁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痴迷汉字,耗尽家财在美国建立汉字字源网站,被称为“汉字叔叔”。透过他,我们看到了古老汉字的无穷魅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现当代文学和我们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演员濮存昕借老舍篇章感念改变自己命运的骨科医生;徐静蕾在读史铁生《奶奶的星星》时痛哭自己逝去的祖母;鲜花山谷里的一对夫妇,半世相濡,对诵朱生豪情诗……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文学作家的妙笔生花,也看到了文学和读者生命的共鸣!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声音不该被娱乐的声音所淹没,如果社会上处处都有这样的“朗读者”,我们的民族文化必将成为优美的旋律,飘荡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猜你喜欢

董卿民族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MINORITY REPORT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董卿的宝贝
传承 民族 文化
文学小说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央视花旦董卿:枯萎的爱情树怒放友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