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发展
2017-08-13王俊芳
王俊芳
从当前小学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学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在涵养和凝练学校文化和精神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等。除此之外,就当前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本身而言,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误区,例如把特色课程当成学科拓展课程,或简单等同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及地方特色课程等。这种定位立意不高,认识狭隘和设置简单的做法也是当前小学特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形成成熟、系统的品牌课程,而且不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形成学校文化。因此,以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为有力抓手,推动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各项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明确特色课程对于建设学校文化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特色课程建设是推动小学特色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更是培育和塑造学校文化内涵的关键环节。特色课程建设不但有利于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充实教育内容,而且对一所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以及带动一个地区普通小学的多样化发展,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特色课程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学校文化的坚实主体和重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从整体意义上来讲,特色课程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意义,因此要构建积极向上、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文化,必须重视特色课程教学建设。
从当前小学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学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在涵养和凝练学校文化和精神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作为对国家课程某些内容的强化或学校自身办学理念的反映,学校的特色课程承载着学校的办学价值体系,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内容,其重要意义已日益显现。学校特色化课程改革最根本任务是使课程的内容、安排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体现现代社会育人的要求;不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突显学校人才培养的个性。课程建设是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特色课程是小学特色办学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二、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整体育人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特色课程不是学科拓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選修课、专题教育、专项活动或特色项目。课程可分为广义课程与狭义课程,前者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后者则单指某一门学科。旨在推动小学特色发展的特色课程,更应该倾向于前者。学科拓展常常是学科教学的延伸,难以达成整体育人的目标;选修课缺乏特色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以及课程内容与文化的交融;专题教育、专项活动和特色项目,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但它并不能代替课程。
(三)把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学校品味、塑造学校形象、寻求特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生根开花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当前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我们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的正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环节在于将学校文化基础与办学特色,课程与文化相交融。
三、探索特色课程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重组课程内容
突破单纯以传统的学科划分,对传统的学科内部结构进行重组。例如清华附小将所有课程重组为书香、体育、科学、艺术四个大的课程体系,将语文课尝试分为读书课、书法课、吟诵课、演讲课、文学赏析课等。“清华附小”式的课程重组可以为地方小学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灵活课时长度
课时长度不再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决定。灵活设置课时长度,可以分成或40分钟或60分钟。每节课还可以设置学前3分钟、学后5分钟等,相应的时段还可以有相应的任务,如吟诵、速算、中英文演讲等。这种弹性课时长度和课时结构的详细划分,一方面为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落实课改理念提供了向导。
(三)丰富课堂地点
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志趣、差异、个性,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的课堂。除了教室作为课堂实施的主要地点,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图书馆、报告厅、田径场等作为上课的地点。也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以具体的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到极致,形成学校鲜明的课程设置文化。
(四)丰富课堂形式
融思想道德教育于“讲、论、辩、诵、舞、唱”等多元表现形式,以情施教,情知交融。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学校价值观、校领导、全体师生、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综合工程。要想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调动广大师生甚至家长的参与热情,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课程教学。只有建立和谐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全校形成合力,共同向上,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使学校的一切都浸润于文化中,学校文化才能日臻完善,学校才会越发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