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课下预习课堂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7-08-13王洁萍
王洁萍
单纯性传授知识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现自学方式的变革已逐步成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我所在的中学里我们几个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面临的情况是: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七年级学完了,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有理数计算,“双基”能力较差;课堂上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筋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考虑实际问题,逐步掌握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怎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1.结合数学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联系一些数学发展的史话,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史话:西方国家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公元前六世纪完成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并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得到承认。而据《周髀算经》记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商高有一段问答,其中谈到:“勾广三、股四、径隅五”,可见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和应用早于西方国家足有5个世纪。
2.联系数学实际应用事例,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活动:数学与建筑艺术的美妙结合——黄金矩形等等。这样通过引进数学应用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到学好数学,用处有多大啊!
二、注重学法,引导学生会学
1.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学会自学
(1)课前读一读
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想一想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课前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4)课前练一练
往往每課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2.在课堂学习方面,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1)营造课堂民主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因此,课堂提问并不单独体现在老师问学生这一单向活动形式上,更多的是体现在老师激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这种多向活动形式上。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鼓励性话语,鼓励提倡学生大胆地讨论、质疑。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譬如,当学生提出有价值或有代表性的问题后,可以用下列激励性语言:“问得好!”、“非常棒!”、“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一起研究一下!”以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哪位同学有自己独
特的见解?”等;对待思考得不正确的学生,要肯定其优点: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思考。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很不错,你已经非常接近答案了”或者“你现在越来越积极思考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表现得更好”等。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和看法,教师都要耐心解答和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才能大胆提出问题,出现奇思妙想,培养出问题意识,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导入中好的设问如同向湖中投石,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师若能创造性驾驭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悬念,适当置疑,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
(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发学生质疑
教师要善于通过呈现诱导材料或创设诱导环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例如有的教师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就是通过不断设“疑”,令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来完成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有疑可思、有问可提。
(4)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一个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的产生,都经历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而猜想的过程就是向自己不断发问的过程。所以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3.课后复习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反思
一是指导学生对每节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指导学生对阶段性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反思。不管哪一种归纳反思,都应当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对课堂学习进行认真地总结:上完一堂课,我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解题方面学会了哪些数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探究?通过反思学习活动,使学生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高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由被动听变成主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