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与学生齐飞
2017-08-13叶淑妹
叶淑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实践”,即如《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条下之第一点“实践性”下所言,要“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以最终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表现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亦应如此。唯其教学实践中,实际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教学观念的进步与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殊性的恰适把控。是故,从学情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创新教法,才能真正发挥与实现本门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应有价值。
一、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认知
1.课程性质
《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界定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由此可知,即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说,它也不是从教学层面而是从课程层面进行的界定。而在这一界定中,“实践性”是最为主要的。这也决定了,即便我们仅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对待这一课程,也必要切实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人(群体)的“直接经验”“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并以之为基础、采取基于学情实际的教学方法,且在学生的“经验”“生活”与学生所学知识间进行有机综合与运用等。事实上,这一课程,原本就是在“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换句话说,课程的提出,实则是为着学生的面向丰富的生活、广袤的自然以及广阔的社会时空的发展而设,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的“实践性”属性。
2.课程特点
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特点,首先就是实践性。这也是《纲要》将其列在其他三点特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之前的重要原因。在这四点之外,第一,关注课程的整合性,也是必要的。这种整合,至少应包括活动内容与学习方式两个方面。前者,《纲要》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有明确表述,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这就说明,教师的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必要着眼于学生全部的“直接经验”“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就是突出关注基于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整合;否则,就无法实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的目的。后者,虽然《纲要》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实施指南”,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判断,或单一方式,或某一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只要其与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相一致并能够达成既定目标,即可。第二,《纲要》对于“开放性”的规定性描述,更多的指向“人”的开放性,即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但这种开放,基于对小学阶段多数可设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把握,还应增加实践活动“过程”的开放性,即教师所设计之实践活动,虽为课堂而设,也应并能够放在课外来进行,在室内开展与室外开展之间不应有明确的界限。如此,方可真正适应学生成长所需。
二、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积极促进活动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并以之为“核心”,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更加注重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就使得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没有办法“教”的,但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也不能放弃或推卸自己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责任。故而,《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条下,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有效指导”,且要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既如此,在活动实践中,教师就应努力使自己保持在学生的活动参谋和积极的活动伙伴,以及能够对学生的活动施加积极影响的影响者地位上,既不会包办原本应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事情,也不会放任学生自由进行、导致活动实践的浅尝辄止或偏离正规。
2.立足生活,关注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没有人会否认兴趣在学生学习活动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学生有浓厚兴趣、迫切需要和强大动机,才会有参加活动并浸润其中、积极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而,《纲要》才有“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这一明确表述和要求。因此,综合性活动实践中,教师从活动主题的选择到对学生活动开展的指导,都必要从“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出发,并结合所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经验、活动能力、兴趣心向等,來做切实符合学情实际与教学活动实际的选择。这样,才会让学生对活动有需求、有期待、有热情、有欲望,从而得以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观察、认真思考、探究方法、交流合作、总结得失。
3.多元评价,及时肯定,弘扬学生的参与精神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整个活动进行中最精彩的部分。尽管《纲要》明确表述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也不忘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显然,这与新课标的评价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即“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因此,如前述引文中,鼓励、了解、肯定等词语所蕴含的积极、正向等含义一般,教师在针对学生活动的主题选择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问题解决、活动总结与效果取得等做出科学的评价时,亦必要注意使评价语言的运用保持高度的针对性、生成性和激励性。这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肯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会带给学生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积累,在助力学生重建或深化后续活动实践的探究自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外溢效应,即它会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积极的课外探究,并取得相应成果。二是来自教师的肯定或鼓励带给学生的探究喜悦,会形成同伴影响效应,它会影响、鼓励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这这两者,无一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相信,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认知课程性质和特点,并从实际出发创新活动方法,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就会不断被激发,探究能力就会得到持续成长。如此,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实效,也才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