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籍银行家”杨粲三的经营之道

2017-08-13苏小小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7年5期
关键词:刘湘杨氏四川

苏小小

杨粲三,名培英,字粲三,1887年生于四川重庆。其父杨文光是重庆进出口商号聚兴仁的老板,有“杨百万”之称。杨粲三嫡亲兄弟5人,加上堂兄弟共10人,杨粲三排行老五,他的大哥杨培德与人开设聚兴成商号。杨粲三自幼入私塾读书,但受家庭熏陶,对经商特别感兴趣。因此稍大后在其大哥开的聚兴成学做生意,并被派到万县、汉口、上海等地经营桐油、汇兑生意,广泛接触社会,熟悉各地商情。

1910年,杨粲三的大哥不幸病故,年仅22岁的他受父命接办聚兴成商号,成为掌握杨氏家族企业的实权人物。他胆大有识,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并认为要人聚财兴,重在“诚”字,因此将“聚兴成”更名为“聚兴诚”。1913年,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留学的二哥杨培贤回国,力主将商号革新扩大,商号资本遂由2万两增至10万两,增设国外贸易部和航业部。

随着规模的扩充,资金周转需求大增,杨氏兄弟决定筹创“聚兴诚银行”。杨培贤以事务员兼总经理,杨粲三以事务员兼协理,于1914年底呈北京政府财政、农商两部立案。1915年3月,聚兴诚银行正式宣告开业,杨粲三为银行的实际负责人。

聚兴诚银行成立后,原商号改称“诚记”,由其七弟杨培善主持,原来在成都、万县等地设立的分号,均改为银行分支机构。杨粲三开始时以经营汇兑为重点,但并未与商号业务分清,既在宜昌、沙市为申、汉各纱厂办理押汇业务,又代四川铜元局在贵州采办铜铅,并为井盐商采购机件和运销食盐。由于兄弟齐心协力,银行业务拓展很快,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银行为中心的杨氏家族企业的雏形。但1919年春节前后,杨粲三与杨培贤兄弟因为经营方针上的分歧逐渐激化,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在如何发展家族事业上,杨粲三认为应以银行为中心,待实力充足后再及其他;杨培贤则主张银行与外贸部等事业应同时发展,互相支援。兄弟两人因此分道扬镳,银行业务也处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中。

1923年冬,杨粲三为了躲避四川军阀的勒索,只得将聚兴诚银行总管理处迁到汉口。同时,杨氏兄弟之间因经营上意见相左,家族内部不和,也影响到业务的开展。1924年,杨培贤病故,杨粲三接任聚行总经理兼国外贸易部经理,从此统一事权,进行整顿。但当时军阀混战如故,摊派勒索照旧,聚兴诚银行的营业仍多风波。1927年,四川军阀刘湘向杨粲三硬派短期公债8556万元,并包围、逮捕银行职员,迫使聚兴诚银行停业。

杨粲三于当年11月7日通电全国,发动全行职工向政府请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声援,最后迫使刘湘释放被捕人员,准许聚兴诚银行恢复营业。杨粲三为了打开出路,创设储蓄部,注重吸收小手工业者的存款和试办农贷、农仓,办理抵押放款。同时,除继续经营四川土特产外,又收购各县沙金,炼成赤金到上海出售。另外还进行公债、纱布等投机活动。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杨粲三认为蒋介石必败,乃与江浙财团的策略相反,在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大做公债投机买卖。但战争结果是反蒋各派惨败,杨粲三在交易场上的公债赌博不仅毫无所获,而且蚀去老本130余万元。

这次上海投机失败后,杨粲三感到不能与江浙财阀势力竞争,便于1930年冬将总管理处迁回重庆,确立了“把聚兴诚银行建成西南第一金融机构”的新方针,着力在西南地区发展。随后,他在长沙、常德设立汇兑所,裁并了国外贸易部,并自行设厂提炼桐油。1932年改贸易部为代办部,增设信托业务。经过数年的整顿,到1933年前后,业务大有起色,1934年,聚兴诚银行增设了地产部,1935年又创设华兴保险公司,派他的儿子杨锡远主持。同时,他陆续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重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扎下了巩固的根基。尽管抗战开始后省外各大银行前来四川,但也无法与聚兴诚银行抗争,聚兴诚银行业务始终不衰。杨粲三“植根西南”的方针,被金融界誉为“明智的决策”。

杨粲三退守西南后,逐渐改变不与官场往来的方针,转而采取“依附、利用”的策略,与四川地方军阀通融关系。1932年刘湘主持重庆证券交易所,杨粲三出任首届理事长,后又任刘湘军部财政设计委员会委员。在“二刘(刘湘、刘文辉)之战”中,刘湘从上海购买大批军火,需要调款到沪交付,杨粲三先后为刘湘运送现洋450万元到上海,帮助刘湘稳定局势。

1935年蒋介石派“参谋团”入川,以关吉玉为财政特派员,图谋统一四川财政。当关氏临时需款筹运时,杨粲三主动借垫200万元,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赏,并在成都召见杨氏,咨询川省财政大计。这种互相利用,使杨粲三不仅成为川帮银行的代表人物,也使聚兴诚银行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巨大收益。

杨粲三经营聚兴诚银行,以“便利人群,服务社会”为宗旨。1934年聚兴诚银行在成都第13次劝业会开幕时,杨粲三发表《宣言》对上述宗旨作了详细阐述:“提倡储蓄,以发展平民经济;办理押汇押款,代谋商家资金之流通;增设代办部,代客买卖、报关转运、代理保险、租用堆栈、保管贵重物品等,均以繁荣市场,服务社会为宗旨。”在实际经营中,杨粲三坚持“细水长流,薄利主义”,并将放款经验总结为“天晴借雨伞,落雨赶快收”。重庆工商界称杨粲三为“石匠”,意思就是说他行事稳健,像石匠打石头那样实在。

杨粲三重视银行职员的服务态度,专门制定了《聚行行员服务规则》26条,及相应的考核规则和奖惩规则,强调“顾客是衣食父母”,对行员的仪容、服装、举止都严格要求,并特别重视对行员进行培训。早期由杨粲三亲自培训的学徒有300多人,不仅成为聚兴诚银行的业务骨干,担任聚兴诚银行总处及分支行的中高级职务,而且其中很多人被其他各家银行聘用,成为金融界的管理人才。杨粲三虽能“识人”“用人”,但却不能容人。他的经营方式中有许多家长制的作风,只要职员违背了他的规则,触犯他的权利,即为他所不容。这种待人接物以个人好恶为转移,使他与父子兄弟、师徒同事往往难以友好相处。

1937年3月,聚兴诚银行召开第12届股东大会,决议将聚兴诚银行改组为银行有限公司,增定资本为200万元,吸收刘航琛、何伯衡、董庆伯等四川实业界名流为董事,以董庆伯为总经理,任望南为协理,杨粲三自任董事长。这一改组,表面上好像聚兴诚银行已非杨氏家族银行了,但杨家股票仍占多数,实权仍为杨粲三掌握。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人员、游资涌入四川,西南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杨粲三趁机扩展业务,从1938年至1941年,相继在昆明、贵阳设立分支行,在衡阳、柳州等地设办事处,在四川境内增设自流井等办事处,大力扩充营业区域。此时,资本增至400万元。到1943年又增资至1000万元,银行利润可观。1943年10月聚兴诚银行召开股东大会,杨粲三再次被推为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权力更加集中。

抗战期间,聚兴诚银行对西南大后方各城市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由聚兴诚银行和杨氏兄弟任董事和监察的企业达数十家之多。杨粲三先后担任川康毛织公司、四川丝业公司、重庆人造棉公司等企业的发起人和董事,四川兴业公司常务董事、重庆国货介绍所、四川合江煤矿、重庆自来水公司和铜梁造纸厂等董事,四川水力、四川电力、四川机械及华西兴业等公司监察人,并任四川省银行理事及重庆银钱业公会和银钱业公会联合公库常务委员。

抗战胜利后,杨粲三召开聚兴诚银行“复员会议”,由于家族內部纠纷迭起,他不得不再一次以退为进,于1945年10月宣布“退休”,12月辞去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以元老资格任高等顾问,但仍是聚兴诚银行的重心所在。1947年,聚兴诚银行发展到33个单位,职工1300余人,但由于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聚兴诚银行业务每况愈下。

1949年冬,杨粲三从香港赴北京,会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南汉宸。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帮助下,聚兴诚银行于1953年实行了公私合营,杨粲三被任命为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董事会副董事长、重庆市工商联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1962年3月,杨粲三在重庆病逝,他的一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变革史。

猜你喜欢

刘湘杨氏四川
Fort Besieged
成绩是最好的颜值
刘湘打破世界纪录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许愿幸福
消失的金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