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夏日青岛

2017-08-13梁凤英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八大关崂山栈桥

梁凤英

青岛,旧称“胶澳”,又被誉为“东方瑞士”。1897~1919年间,青岛沦为德国、日本殖民地。巴黎和会后,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中国的海岸边上,有这样的一座美丽的城市,热情且奔放,又兼容含蓄与内敛。它就是山东省的青岛市。青岛,旧称“胶澳”,又被誉为“东方瑞士”。1897年~1919年间,青岛沦为德国、日本殖民地。巴黎和会后,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青岛也被称为“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青岛旅游景点众多,享誉海内外的就有道教名山崂山、栈桥、五四广场、八大关、奥帆中心等。

走上青岛栈桥

汽车驶近青岛!有座座的红屋顶闪过,有潮潮的海风拂过,进入市区,温馨的空气漫上心头,柔柔地在胸间萦绕。道路并不平坦,弯弯曲曲,忽上忽下,穿行于那些风格多样的建筑、别墅群,古朴典雅的,颇有一派异国风情,水乳交融,相映成趣。打眼看去,绿树红瓦,别有一番风味。

早就听说青岛有座一百多年历史的栈桥,它是青岛历史的见证,自然也是青岛的象征。我穿越青松碧草的栈桥公园,一座长440多米,宽8米的海上栈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栈桥与市区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

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栈桥划波斩浪,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伫立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进入阁内,沿螺旋楼梯登到楼上,四周尽是宽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风景,“飞阁回澜”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涨潮时,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数十米巨浪,轰然作响,蔚为壮观,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岩沙滩上满是赶海挖蛤蜊的游人。近年来,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活动,每到风平浪静时,成千上万只海鸥在灣内徘徊,与蔚蓝的天,远处的回澜阁、近处观景赏海的人们构成一幅和谐画卷。栈桥上游人如织。我沿着这条通往海中的栈桥一路走去,一直走到栈桥的尽头。栈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导游指着回澜阁对面一座小岛告诉游客,那叫小青岛。小青岛上因为植被茂盛,郁郁葱葱,看上去一片翠绿因此得名“青岛”。青岛建市后,便以它命名,这就是青岛的由来。

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青松碧草,花木扶疏,并设有回廊石椅,与沙滩礁石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夕阳西下,从栈桥上眺望,披上了一层金纱的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黄昏时刻,我迎着清新的海风来到五四广场,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主体雕塑“五月的风”高30米,直径27米,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很是壮观!背后是一座座现代的高楼大厦,最吸引人的当数那一高一矮两座市政大楼了,远远看去,果真如一把古朴的太师椅,又形似一顶肃穆的乌纱帽。这里有着广阔的海岸线,宽阔洁净的广场,海边的别墅群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尤为动人心弦!入夜则华灯齐放,桥上、岸上如株株玉兰盛开,水中波光粼粼,与远处的“琴屿飘灯”遥相辉映,美不胜收。

走进海底世界

青岛清新、怡人、美丽、洁净,这里有宽广的海,柔软的沙,有神奇的岛,顽皮的浪,早在网上了解了一些它的故事,今天我终于来到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曾经领略过海南的碧海蓝天、椰树风情,尖叫过,激动过,拥抱过,如今,竟然少了年少时的那份狂热!虽然青岛的海并不是特别的蓝,但立于桥头极目远望,面对着深沉而美丽的大海,我仍然感动着,欣喜着,伸开双臂揽风入怀,心海亦起微澜……

来到栈桥不远处的海滩。孩子们赤着足,时而在浅海里和浪花拥抱,时而在沙滩上来回奔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欢笑声令海都不由兴奋,卷起一层层的浪,柔情地涌至岸边,一直涌到我的心里。于是,心情也如这潮水一般起伏着,纵使还有一丝丝的烦恼,也被这海浪轻柔地抚平了……看那边,七八个同行的年轻人挤上一个大礁石,欢呼着摆好姿势准备拍照,却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脚下一滑,掉下去两三个!其他人也失去平衡大呼小叫。哈哈……大家乐得笑弯了腰。浪正涌来,我旋即按下快门,留下了这精彩的一瞬!在海滩上,柔软的细沙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调皮地搔着人们的脚板。微风拂面,海上不时翻起阵阵浪花,从遥远的天际嬉笑着,追逐着,陆陆续续地扑向岸边。海边的人们有的在游泳,有人在做沙雕,海上总有一群接着一群的人在坐快艇,来来往往的人看得我眼花缭乱。

来到海底世界,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造化。走进海底世界,首先是海洋生物标本馆,里面有巨大的螃蟹、比目鱼、珊瑚、鲸鱼……然后我们到了真正的海底世界。我们一进去便看见成群結队的鱼从我们头顶上,从我们的身边游过,人们就像在海里似的。那里全是用很厚很厚的玻璃围成的,下面是一种人踩式电梯,那个电梯是自动带人慢慢的围着海底世界转,海底世界有好多好多的鱼,有凶猛的鲨鱼、有好玩的比目鱼、有立着游泳的海马,还有海星、海胆、蟹类等无脊椎动物,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有的像色彩斑斓的蝴蝶,它们五颜六色,自由地在海底游着。我仿佛掉进了童话的海底王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景点——“八大关”

对于喜欢各式建筑的人,来青岛而不去逛八大关,如同到北京而不去故宫,到上海而不去外滩。在青岛“八大关”幽静的区域中,有200多栋建筑,包括了俄、英、法、德、美、日以及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是又一处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建筑群落。身处独具匠心的欧式建筑群中,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历史的气息。诸多的历史文化名流已经消逝,而这凝聚着无数建筑师心血的欧式建筑群依然屹立于这座滨海城市,让世人去领略其恒久不变的风情。

八大关景区面积70余公顷,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八大关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建筑与环境融合无间、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东方与西方贯通一体、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可谓是八大关建筑的总体特征。众所周知,八大关的得名均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军事关隘,包括纵向连接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实际上共有十条之多,八大关只是泛称。

八大关本身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在西洋风格别墅中可以发现不少借鉴中国传统营造法式之处,而这里的园林艺术则是以中国古典园林为基调的多元文化合奏。中外建筑师共同创造了这部文化经典,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对话图景。

我来到花石楼。这是黄海路上的第一座别墅,也是八大关景区最著名的一座私家花园别墅。从外观看,它有旋转式露台、哥特式尖塔、拜占庭式的门廊,组合主体是巴洛克式的建筑,整个花石楼是个格调与文化拼在一起的集中式建筑。进入别墅里面,墙面摸上去光滑且渗出丝丝凉意。花石楼的得名据说就与这些“滑石”墙壁有关。原来,滑石是当时来自莱州的一种石材,在中国建筑中少有采用,这座别墅里面的墙壁却镶嵌有大量滑石,人们便将其称之为“滑石楼”,后来觉得“滑石”二字不好听,便取了与它谐音的“花石”。

花石楼从造型上共有五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塔楼到五层,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一层是会客室、餐厅,二层是卧室,三层则是咖啡室和书房。特殊的建筑、美丽的外表,都成为花石楼招徕游客的闪光点,除此之外,还有一层神秘吸引大家前来探索,那就是据说蒋介石曾经在这里住过。在一楼只有几张陈毅元帅在花石楼居住时的照片。

而后来到位于居庸关路10号的“公主楼”。这是一幢丹麦式建筑,建有墨绿色的外墙和流畅简洁的建筑线条,使其具有典型的欧洲哥特式风格。关于“公主楼”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据说在1929年,有一位丹麦王国的王子乘坐“菲欧尼亚”号豪华游轮来到青岛游览观光。他被八大关美丽的海滨风光所吸引,遂委托首任丹麦领事购置土地,按照安徒生童话中的意境设计了这座丹麦古典式建筑,准备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丹麦公主。虽然公主最终没有来青岛,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不胫而走,广为传播。在“公主楼”尽管没能遇见金枝玉叶的公主,在附近却遭遇到“荷枪实弹”的“卫兵”。

海上名山——崂山

崂山,东南临黄海之滨,在中国的名山中,是唯一一座傍海而立,山海相连的高山。当地有句古话:“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未见此景,不知景色之美妙,坐在进山的车中,右侧望去,透过树影,是一片海水蔚蓝,朝阳下的大海将周边衬的如此明媚。汽车驶向“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路上,车箱内欢声笑语。孩子们兴奋的在车内又唱又叫。窗外,刚刚从梦中醒来的太阳,望着早已经在忙碌的人们,害羞似的红了脸。路两旁那密密的杨树林,在晨风中招摇着那些嫩绿嫩绿的葉子。被阳光一照,发出了紅绿色的光,一闪一闪的,很漂亮。向正前方放眼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树林飞快的从我们的身边向后滑过。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驶入了崂山区。当车在依山而建的弯弯延延的柏油公路上行驶时,映入我们眼帘的一边是高高的山石,一边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红红的朝阳把大海染成了一片橘红色。远远望去,闪着耀眼的光。这时才明白“波光粼粼”的真正含义。海面上漂着大大小小的渔舟,这景色就像是一幅构图丰满、色彩丰富的油彩画,让人赞叹不已。

走了大约20分钟的山路后,我们才来到了崂山脚下的停车场。这里早已经是“游人如织车如海”了。当我们的车在指定的车位停下后,我第一个跳下车,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深深的呼吸了几口新鲜的空气。仿佛真正的和山、海融在了一起。最先通过的是崂山的山门。它好像是一座用大理石雕刻的门。呈“口”字形。最上面雕有吉祥云纹。下面两个石座上雕有不同的图案:有蝙蝠、铜钱和寿形纹。我伸手去摸了摸这些已经发亮的纹理。寓意着“金钱满仓”“福寿无边”。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来到了崂山太清宫,只见门口站着一位身穿青色道袍,头带道帽的中年道士,在迎接前来游玩的客人。从外面看,它是一座很古老的道观。因为那矮矮的墙沿上布满了斑斑驳驳的青苔痕。史料记载: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北宋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净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三官殿这组建筑大,前后三进院落。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它对面的墙壁上写了“道法自然”四个镏金大字。许多游人在这里拍照留念。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一座人造的木桥上。只见这木桥在密密的树林中弯延。抬头是上百年的古树,桥下是流水潺潺、清澈透明的泉水。水的中央有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小花园。里面植满了绿色的小草,还有一些开的正艳的山花。一块块形状不一的鹅卵石整齐得堆砌在上面,形成了一道漂亮的石篱笆,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独具匠心。沿木桥继续上行,是一座很精美的翘沿小亭。静静地站在在葱茏的树林中。此情此景,真的是有点“一山一水一风情,一涧一桥连一亭。一瀑一潭沉一月,一僧一庙一钟声”的感觉。

现在的崂山正是绿满青山水满川的时节;满眼的翠绿一道道,一层层如染如织。连路边的小草也长得鲜嫩嫩,油亮亮,叫人不忍落脚。偶尔会见到绿树丛中一股股清泉从石缝中冒出来;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低声吟唱;细看,这里泉泉相接,水水相连,仿佛整个崂山都浸泡在泉水之中。泉水欢快地跳动着,汇成水溪,汇成瀑布,一路歌唱,向着深潭和大海奔去。

从栈桥一路走来,不论是海底世界的奇特,还是“八大关”的多元化建筑,都能给人一种新奇之感;而崂山不同,它更像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地,给人以厚重之感。总之,青岛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城市,青岛之旅让人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八大关崂山栈桥
水中栈桥搭设及平台冲孔灌注技术探讨
美术作品
基于ABSgangway规范的登船栈桥设计
在栈桥上
游青岛八大关
登崂山
雅鲁藏布江特大桥的临时钢栈桥结构计算
八大美:冬日不问世事沧桑
八大关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