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推动创新
2017-08-12程子彦
程子彦
国内康复医疗行业到2020年或达700亿元
责编:周琦
一年的时间,曹升红顺利实现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向创业者的转变。这个转变对于曹升红来说,要比他人容易一些——他和导师创办公司上市的第一款产品一年前在第一届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上获奖,获得了千万级的融资。
7月1日,第二届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正式启动,此次大赛定位为针对一线康复工作人员从0.01的创意阶段到0.1的原型阶段这一过程的培育、实践和跨越。
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康复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喻洪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创新一方面是从需求层面推动,另一方面是从技术层面推动,但这两个方面要融合,只有医工融合才能推动康复机器人的发展。”
国内供给缺口巨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 2016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270亿元。随着我国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医疗服务的改革、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康复医疗相关的医保政策进一步落实, 2020年中国的康复医疗市场规模或突破700亿元,年复合增速不低于20%。
而据Winter Green Research预测,医疗机器人中占据主流的康复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行业规模到2021年将分别达到32亿美元与2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46.6%、29.9%,前者增速更快。“国外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和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结合我国老龄化人口机构来看,康复机器人前景更为广阔。” 傅利叶智能有限公司CEO顾捷表示。但现实情况却是,市场供需不均衡,供给缺口巨大,大部分康复医疗需求者得不到相应的康复服务。
数据显示,我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极大缺口,供需比高达1﹕10000左右。“引入康复机器人不仅可大幅提升行业康复水平,还可有效弥补康复医师短缺的问题。智能康复机器人在精度、稳定性、力量等方面有着人类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一对一的繁重训练过程。”顾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医疗设备上依赖进口,自身发展力不足。对于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形势仍旧不容乐观。
喻洪流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中国的康复机器人行业,特别是中高端产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国外虽然发展较早,但是实际差距并不大。我国对康复的需求要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特别是康复机器人领域,但是我们目前还有一部分处于跟学模仿阶段,亟须创新和创意。”
医生白天看病晚上画图
回想起去年参加第一届“傅利叶”杯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时,曹升红说,当时的产品还只是实验室的一个原型机,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通过那次大赛,让我们从中发现了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可能。”
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组委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像曹升红这样,只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或者一个初步的原型,真正能够解决康复相关的某些实际问题,都有可能被选中,进入实际的产、学、研、用、资的产品孵化过程,接受大咖指导。”
“哪怕这个创意还处在头脑风暴的阶段,只要提出来,能真正解决康复相关的某些实际问题,我们都可以一步一步对接到后面。”顾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第二届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的创意包括智能康复设备的创新创意、还未正式推向市场的样机或设计稿等。
顾捷称,国内外创意大赛的参赛作品基本已经实现了产品原型的七八成,目的只是希望获得投资实现产品化,但这类比赛漏掉了给参赛者从零开始的舞台。“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是一个纯粹的创意大赛,目前该领域国内还没有这样的赛事和平台。”
据悉,除了像曹升红这样的高校学生,国内各级各地一线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等均可参赛。顾捷对此解释道:“医疗器械能否成功需要临床来验证,很多研发者并不是医生,需要在医生和治疗师试验后才能获得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
2016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270亿元。
在和医生接触的过程中,顾捷发现,不少医生有很多想法,只是苦于难以寻找厂家实现产品化。更让他惊讶的是,很多康复方面的医生白天看病,晚上自己画图,在工程领域探索。
“康复一线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必会发现不少实际发生的需求和问题,更会产生出很多非常闪亮和具备实用性的创意。但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可以将这些好的创意予以孵化与实现,往往这些创意只能停留在脑海中,无法具备可操作性,成为很大的遗憾。”中国康復人创意大赛的组委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康复机构在岗人员总数达到23.36万人。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前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如此庞大的康复医疗群体,即使一小部分人在实际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再通过平台的力量变成可运用的产品,前景都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