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度整合,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在实处

2017-08-12陆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落实学习习惯整合

陆英

[摘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板块是苏教版教材所编排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时,通过内容和方法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明理与践行整合的策略,可以将这一板块的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习惯;整合;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59-01

苏教版教材在每册开篇都根据具体学段的学生特点,设置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板块,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明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形成学习习惯的方法。笔者以六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个内容的教学为例,谈一些做法。

一、内容和方法整合

苏教版在设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时,并没有过多文字的赘述,而是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图片。一方面,以其他学生的亲身经历向学生做出了示范,便于学生模仿与践行;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直观冲击对他们来说,更能激發其内在的认知意识。因此,教师就应引领学生细致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中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深入提炼,让学生从中获取养成习惯的方法。

如在教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逐一观察教材中罗列的照片,并组织学生以“某某在某地干某事”的句式,通过一句连贯的话来概括每幅图片的主要内容。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从这些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了哪些“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一习惯形成的方法?学生则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可以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写作、写字、信息收集的语文能力;可以在春节时书写春联,运用自己丰富的与春联相关的知识积累并施展自己的书法能力;可以在演讲比赛中发挥自己的诵读、演讲能力;可以在古诗文课外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古诗文诵读积累的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无论是内容的感知,还是方法的涉及,都不是教师直接提出来的,而是学生紧扣教材中的资源,在细致观察、概括感知、深入开掘的思维过程中提炼出来。这样的教学将内容与方法的获取巧妙整合,效益鲜明。

二、课内与课外整合

由于教材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部分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教师的教材解读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教师决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教材的内容与课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有效提升。

如在教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习惯时,教师就没有直接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教材中的图片上,而是首先让学生关注问题,细致辨析,从中认识到这一方法旨在让我们以广泛读书为基础,在社会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回忆:古今中外有哪些名言警句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学生提出,陆游写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的有效补充;有学生提出,著名作家鲁迅说的“要学会读社会这本活书”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引领学生将三句话融合在一起,畅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认知形成共性之后,再深入到教材中展开全面学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首先借助课内外资源的整合,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明确了道理,从而为深入开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明理与践行整合

纵观当下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师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板块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仅仅将其作为开学适应的过渡,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明理和践行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懂得道理的过程中进行自然整合,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提升学习习惯培养意识。

仍旧以“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一习惯的培养为例,在学生了解到培养方法之后,教师不要顺势鸣金收兵,而要多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借助情境现身说法,从而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笔者在教学中就紧扣这一习惯,创设运用情境:如果我们需要出一次主题为“庆祝教师节”的黑板报,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语文能力?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有的提议可以搜集“尊重教师”类的名言警句,有的想自主创作“感恩教师”的诗歌,有的说要挑选写字水平高的学生来书写墙报……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情境,但却为学生明确了历练和实践的方向,把道理的明晰与自身行为的实践有机整合了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材编排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这一板块内容编著的特点,在内容感知、道理明晰、实践方法中展开教学,为铸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基。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落实学习习惯整合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