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生活具象,促进言意共生

2017-08-12孙凤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孙凤平

[摘 要]农村小学生的视野相对窄小,在理解一些他们不熟悉的领域的课文时常常会有思维阻滞的现象。教师可尝试借助相关生活的具体表象,触发学生对文本中陌生描述的通感体验,再在交流表达中引领学生回视现实生活,实现阅读教学文本理解的言意共生,从而达到迁移运用,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活具象;言意共生;通感体验;指向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58-01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很多高大上的美文都塑造出一个唯美、大气的情境。这份崇高和优雅,对于生活在质朴、简单、平淡甚至有点枯燥的环境中的农村学生来说,难免有些遥远,理解起来也会困难。因此,寻找文本和学生认知之间的隔阂并合理桥接,成了我们农村教师教前必备的功课。

一、联系相似生活琐事,让文本内容与之互为诠释

一些课文所叙述的事件,我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对照到生活里相关的现象中。借助文本情愫触发学生敏锐的心弦,唤起他们生活的真感受,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可以让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相對陌生的文本内容互相诠释,并生发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如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大家对天游峰那里的风土人情毫无了解,但对文中质朴、勤劳的老人却有如故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亲人和左邻右舍,谈谈他们离不开这片土地的原因,从而走进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的内心,感受他那份悠然的田园之乐。如此,作者借助外貌、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也内化、迁移到了学生心里,为他们今后写街坊邻居多了一份示范。这样的互相补充、互为诠释,让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运用都更进了一层。

二、生发共同性质话题,让文本内容在通感中具现

因为性质的相同,我们通过生发的相关话题可以将文本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排于同一理解维度,让学生能够通过曾经的经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相对陌生的文本生活。同时,通过文本的抒写反过来对照生活,可以唤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并将这样的表现手法迁移到自己对农村生活的摹写中,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如《半截蜡烛》一课中,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都没能成功转移藏有情报的正在燃烧的半截蜡烛,而小女儿杰奎琳仅仅一句娇滴滴的请求,就轻松地实现了风险的转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小弟弟、小妹妹通过撒娇从大人那里索得心仪的物品的例子,从而理解装出娇弱可以轻易换取同情的人之常情,让文本内容在通感中成功具现。

三、补充相关现实画面,让文本内容更加具体可感

相对狭隘的农村生活限制了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真实体验,他们很难感受到那种来自城市人的复杂感慨。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引入一些相关的生活画面,补充学生缺失的体验,从而为理解文本做好铺垫。如《烟台的海》一课中反复提及天海之蓝、树冠之绿、沙之亮软,再浓墨渲染了夕阳红得醉人的色彩之美,以及夕阳下落过程中的动态之美。这对生活在内地平原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无法想象。这时,教师可借助三亚落日的一些视频资料或者图片,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同时,通过去背景(海南热带风情图)让学生比较品味:如果删去课文第二自然段,行不行?看似与落日无关的第二自然段在文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就能体会到背景营造的意义。此时,再结合我们拍照时总会找个美丽的风景、有风味的建筑作为衬托的实际,学生会更加心领神会,明白写作时背景创设的作用。

四、想象体验彼时情境,让文本内容如同亲身经历

很多时候,文本的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彼时生发的相关情愫需要仔细揣摩、思量,甚至假想才能参透。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一些静默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尝试走进作者心灵深处,去体会那份独特的感受。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再现三次战斗的激烈画面,通过复述表达自己对日寇深恶痛绝、对我军胜利感到痛快淋漓的情感,通过大量运用课文词语讲“七七事变”的故事加大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体悟和积累,从而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渐入当时之境,体会文本思想指向和表达之妙。再如《爱如茉莉》中的父亲,在一片静谧的晨光中紧握母亲的手整夜陪床,这样的画面是温馨动人的。怎样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人世间的这份真情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再忆生活中握手的画面,并由此拓展到一杯热茶、一把雨伞、一块橡皮、一声问候……让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爱、真情具体化、丰满化。这样,课文中流露出的爱之深就有了真实的依托和体验的支持,学生在如同亲身经历的体验中就能感悟到情景交融这一表达方法的绝妙。

仔细研读那些历史久远或者远离农村学生生活的课文,通过找寻它们与农村学生生活可以桥接的关联之处,再通过互为诠释、通感具现、补充画面、想象体验等,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文本去陌生化,就能使学生有效地意会课文、迁移写法,实现课堂阅读的言意共生、读写相长。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