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用视角 优化词语教学

2017-08-12赖建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策略

赖建妹

[摘 要]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的重要载体。在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要借助情境,凸显词语理解的过程性;借助对比,凸显词语品悟的准确性;借助表达,凸显词语运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语教学;语用视角;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4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贯穿与渗透,语用涉及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的重要载体之一,词语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是,如今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却存在着重认读、轻理解,重积累、轻运用的现象,这使得学生的词语学习偏离了语用本位。新课标对三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都提出了关于词语教学的具体要求,都主张要把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要基于语用视角对词语教学进行优化,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借助情境——凸显词语理解的过程性

在语用视角下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要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解读的。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来辅助教学。这样才能凸显词语理解的过程性。

(一)借助生活情境,让词语理解形象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直接地理解词语的本质意义。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借助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词语,让词语理解形象化。

例如,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余晓娟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借助生活情境来教学“垂下来”这个词语。

余老师首先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指导学生读好“垂下来”这个词语,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蜘蛛逃走了的敏捷。然后出示四幅图片:(1)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2)成熟的向日葵;(3)小兔下垂的耳朵;(4)掉下来的树叶。余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这四幅图的过程中感受“垂下来”和“掉下来” 的不同。

以上教学片段中,余老师基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示了四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片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观察图片中不同物体状态的过程中,对“垂下来”和“掉下来”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辨析。这样,他们对“垂下来”这个词语的词义有了深入理解,也掌握了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词语的策略。

(二)借助文本语境,让词语理解深刻化

虚词教学是词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对于一些虚词的理解往往是很不深刻的。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应把虚词置于具体的文本语境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具体意义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兰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时,借助文本语境引导学生理解“果然”这个虚词。

师:在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列宁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了。”这个句子中的 “果然”是什么意思?

生1:小男孩说过灰雀还活着,它还会飞回来的。

生2:灰雀还没有死,这是小男孩的推测,所以应该会飞回来。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知道,他们对“果然”这个词语的理解很模糊。于是,黄老师追问:“你们刚才说的意思我有一些明白,但是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其实,联系上下文就能够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说得很明白。请你们读一读课文,再试一试。”

生3:小男孩对列宁说灰雀还活着,列宁开始的时候是不相信的,但是后来灰雀果然又飞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那么,结合这个句子,“果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4:“果然”就是指小男孩假想灰雀会飞回来,后来灰雀真的飞回来了。

生5:“果然”就是指人们预料的某一件事情到后来真的发生了。

以上案例中,对于“果然”一词的教学,黄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样,原本难以理解的虚词就有了文本意义的载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感知,明白了“果然”是指意料之中的事真的发生了,从而对这个词语的本质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借助对比,凸显词语品悟的准确性

引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准确运用进行品悟与对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词语在文本表达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语用意识,才能凸显学生对词语品悟的准确性。

(一)借助语境对比,让词语品悟敏锐化

语用意识往往表现在对文本语用特点的敏锐捕捉上。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语境对比的策略,让学生的词语品悟敏锐化。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时,引导学生通过语境对比“漂”和“飘”这两个词语。

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同学们,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有“漂”和“飘”两个字。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

生2:这两个字的偏旁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三点水”旁,一个是“风”字旁。

生3:从偏旁上看,这两个字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4:“漂”字是“三点水”旁,应该和水有关,而“飘”是“风”字旁,应该和风有关。大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师:你们能够分别用这两个字说一句话吗?

生5:竹子在水上漂呀漂。白云在空中飘呀飘。

……

教师借助语境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对“漂”和“飘”进行理解是十分有效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两个形近字进行了对比剖析,并且对汉语中形声字的特点进行了敏锐捕捉。这样的词语教学,能使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深入学生内心。

(二)借助换词对比,让词语品悟精确化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用词是十分精确的,这些课文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换词对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品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确性,从而为语用训练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作者用了“冒”这一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白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换词对比的方式去体验作者用词的精确化。

师:作者在描写白荷花时用了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们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冒”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钻” “长” “露”的意思。

师:把这个句子中的“冒”字换成你们刚才说的这些词语可不可以?

生2:我觉得是可以的。

师:那么,请你们把换了以后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师: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生3:我觉得把“冒”字换成其他字不好。因为“冒”字可以表现出荷花的生机和活力,其他字都不能。

生4: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冒”字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也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通过“冒”字仿佛可以看到有一朵白荷花正在我们眼前渐渐长出来。

以上案例中,通过换词对比,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验到了“冒”字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比较揣摩的过程中,就能够品味出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感悟到词语本身的表现力。

三、借助表达,凸显词语运用的有效性

在语用视角下,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词语的有效运用。这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词语恰当地表达思想。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表达机会,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词语的表达应用。

(一)借助迁移应用,让词语运用具体化

词语运用的具体化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中的词语运用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自身的语用能力。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香港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香港的美景形成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薛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屏幕上出示“和煦、沐浴、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溅落、璀璨”等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最后,薛老师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生借助课文中对这些词的用法的迁移,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有的学生利用这些词语写出了家乡的美丽景色,有的学生利用这些词语写出了自己以前旅游过的一些景点的景色……

以上案例中,薛法根老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感知词语,然后组织他们进行迁移训练。这个过程是学生词语运用具体化的过程,对于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十分有效。

(二)借助对比应用,让词语运用准确化

用词的具体性是词语教学的重点,而用词的准确性则是词语教学的难点。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应用的方式对词语进行准确化地运用,这样能够使词语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余晓娟老师在教学《雷雨》中的“垂下来”这个词语时,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对这个词语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后,给学生出示了以下两句诗:(1)万条( )下绿丝绦。(2)千朵万朵( )枝低。让学生选择“压”“垂”两字进行填空。

这样的词语对比应用形式对于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作用的。学生在这样的词语运用训练过程中,能够对“压”和“垂”的意义进行巩固,同时也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进行了有效训练。

总之,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语用视角下,我们应借助情境、借助对比、借助表达,凸显词语理解的过程性、词语品悟的准确性、词语运用的有效性,让词语教学更高效。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