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
2017-08-12劳启彩
劳启彩
[摘 要]读是阅读教学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目标、教材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读的目的、读的内容和读的形式,使学生和文字进行亲密接触,感受文本的内容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读中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目标;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46-01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明意,在读中悟理。因此,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应该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 “读”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根据学段目标、教材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读的目的。
(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都要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文字进行亲密接触,理解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的意思,然后把这些意思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基本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时,我们一般要求他们或朗读,或默读课文至少两到三遍,目的是让他们理解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是和思维联系联系在一起的。朗读或默读中,学生会随着文字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感受,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形象、具体的思维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教师的不断引导得到提高,并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科学地选择读的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哪些内容要读、该怎么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在含义深刻处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读,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领会文章的思想。如,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轻轻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望着我,我望着妈妈,轻轻地笑了。”这句话体现了妈妈对“我”的赞美之情和“我”对妈妈的爱。但一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读,使他们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二)在重点内容处读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指对全文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的片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小麻雀遇到危险时,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地站在猎狗的面前,准备跟猎狗搏斗的勇敢行为,从而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三)在内容的矛盾处读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作者的妙笔所在。多读这些地方,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思维也得到深化。如,语文S版《麻雀》一文,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准备用自己弱小的身子跟强大的猎狗搏斗的内容,看起来有些矛盾:“为什么老麻雀这么弱小,而且紧张得浑身发抖,却还要毫不犹豫地准备和庞大的猎狗搏斗呢?这不是在自取灭亡吗?”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讨论,才能让学生悟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母爱的伟大。
三、正确地选择读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方式。如,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朗读、默读、浏览等;同是朗读,也有不同的形式。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什么方式朗读,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随意。朱自清先生曾说:“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在众多读的形式中,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因为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情感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让他们懂得重音、停顿、语气、语速、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最终达到提高阅读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做到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听懂课文,引领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富有条理地分析,这样才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