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妈妈的反校园欺凌记
2017-08-12李文霞
李文霞
林瑾第一次在家长群里看到欺凌事件的视频,是在两年前。那年她女儿7 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视频里一个女孩被另一群女孩辱骂、扇耳光。林瑾想到自己的女儿,心头一紧。如果这事发生在女儿身上,她有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如果我没有去教她,她会不会也欺凌别人?
90分钟的预防校园欺凌课程
“我觉得校园欺凌这件事不能停留在舆论的谴责,还是要实实在在去做些事情。”作为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注册心理咨询师以及考取了美国正面管教资质证书的教育工作者,林瑾设计了一个帮助低龄学童预防校园欺凌的课程。在获得班主任的同意后,她在女儿班级上讲了反校园欺凌的第一堂课。
“两个小朋友争抢玩具算不算欺凌?”“起侮辱性的绰号是不是欺凌?”林瑾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理清概念。
“讲到欺凌者。我会先问,欺凌者是不是坏人?他为什么要欺凌别人?欺凌别人快不快乐?”这个时候孩子们给了林瑾很多惊喜,他们有的回答说,欺凌者没有朋友,我愿意跟他做朋友。林瑾接着问:“如果你是欺凌者,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纷纷回答说:“我会跟被欺凌的人道歉。”“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欺凌者也是受害者。”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林瑾便带领大家一起做手工,教她们把粉红色的纸张折成小衣服。这件小衣服有特殊含义,寓意反欺凌日。课程最后,她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粉红色小衣服,在上面写下对曾经被自己欺负过的同学想说的话,下课后可以把衣服偷偷放进对方的笔袋或者抽屉里。如果没欺负过别人,就写上对朋友的祝愿。
林瑾自己也没想到,她收到越来越多的讲课邀约。两年时间讲了30 多期课程,后来需求越来越多,林瑾觉得自己一个人力量有限,便从2017年初开始组建一个讲师团队,取名“超人妈妈队”。
欺凌不是一件小事
林瑾在2015 年发起过一个问卷调查,线上有一千多人参与。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家长为什么对欺凌事件后知后觉,超过70%的答案是:“如果我告诉父母,与其被他们数落、指责,还不如我独自面对。”
“孩子不觉得告诉父母,就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他们期待的帮助,还有可能是指责。”当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一些父母会武断地质问他:“你不惹别人,别人怎么会惹你?”也有粗暴者教孩子:“那你打回去啊!”更有甚者,对孩子的遭遇不管不顾——这其实都是一种冷漠。家长的麻木、嘲讽可能会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很多家长认为欺凌不过是一件小事:“我小时候也是这样长大的。”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状态是不是稳定,比如一下子就很火大,积蓄了很多怨气。再一个是外在的,有没有衣服的破损,身体上的伤痕,等等。再比如一些奇怪的行为,例如最近孩子独自待在厕所里的时间比较多。这些都需要家长注意。
“女儿让我感到欣慰”
大学时林瑾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2011 年她离职去考心理学硕士。“职业理想和谋生技能能够合二为一,这样的人也不是那么多。除我之外,我觉得我的孩子也会从中受益,如果我是一個职场白领,可能在教育方面我不会给她那么多正向的东西。”
她讲起女儿在一年级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女儿下楼滑滑轮,滑完后自己回家。“她回家后告诉我,妈妈,我下去之后被一群男生围住,他们要我道歉。他们说L 滑滑轮的时候撞到了他们,却没跟他们道歉。”
L 是每天都和女儿约在一起滑滑轮的小姑娘。看上去是这群男孩子想要在林瑾女儿身上找到一个补偿。“我当时说,你们被撞了,L 没跟你们道歉,你们肯定很生气。但我不会跟你们道歉,因为撞你们的不是我。我可以去问L,看她愿不愿意跟你们道歉,如果她愿意的话,我就带她来和你们道歉。”7岁的女儿稚气地跟林瑾复述了整件事的经过。
“首先,她看到了男孩子们的感受,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她在跟对方共情。”林瑾分析道,“接下来,她又很坚定地拒绝道歉。很多时候欺凌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双方力量悬殊,一方强一方弱。那时一群男孩子围着她,她没有退让,气势没有输给对方。第三,她提出了解决办法。后来她领着L 去跟这些男孩子道歉,这事情就算解决了。”
“我很欣慰。我女儿不大会被欺凌,她内心足够强大,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从事校园反欺凌工作,一开始就是为了女儿。看到女儿的处事方法如此冷静、理智,作为妈妈的林瑾每每想起,便露出开心的笑容。
(摘自《女报· seaside》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