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相抵深深处
2017-08-12娟子
娟子
虽然生活在新疆,但我们的视野和行走都十分有限,对于许多地方、许多人群都未必能够真正抵达,而正是那些地域和人群,有着令你难以想像的魔力,总是会借助着一种力量在你面前呈现出奇妙的光亮。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刀郎和刀郎老艺人,是在2004年冬天乌鲁木齐下第一场雪之时,那是一次以文会友的隆重相聚,主题正是与刀郎有关的内容。深夜席散,当我们喝光了从南疆带来的数桶穆塞莱斯,醺醺然走在这个城市初雪的街道,内心总觉得在燃着火焰。因为我们能够听到最原生态的音乐,喝到最原生态的美酒,可以说在那一晚已经远离了城市的俗囿,坠入了旷野的狂放。
此后,那些身穿白布衣、盘腿席地的刀郎老艺人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那一晚我们在刀郎狂歌之中纷纷起舞,尽管我们把胸前的嘉宾鲜花都敬献给老人们,尽管我们舞累之后就坐在老人们的脚边继续聆听,但我们总是觉得,无法走进刀郎的世界,他们的内心。
每每打开尚昌平《刀郎》一书,我就会回想起初雪之际的那一幕,面对刀郎和刀郎音乐,我们许多人都有一种亲近的渴望,却又始终无法释怀的焦灼。所幸,借助昌平在几千年来刀郎之路上的巡行步履,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亲近这一古老绿洲之上的狂野乐舞。
《刀郎》一书中对于刀郎文化的渊源与延伸、传承与表现都有着缜密的论述和详实的叙述,这自然有赖于昌平对西域文化的思考,以及她在新疆地域上的数载奔波,以此才能够厚积薄发,凝聚和升华出这一主题厚重大气又生动鲜活的灵魂。
她在文中自述:“刀郎乐舞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悬系在我的心头不得释然,尤其是在我所经之处,无论耄耋老人,还是青春少年,无不推诚相与;或即景联辞,或席地鼓琴,更令人感愧交并。”“村民在空旷的场地上迎风起舞,琴弦上跳出的音符像一颗颗长了尾巴的沙砾,在空中随风旋转,抽打在我的身上、脸上,那是一种带着弹性的击打,直至全身麻木,直至击碎大脑中的一个问号——什么是刀郎?!”
什么是刀郎?对于每一个关注新疆地域和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内涵的问题。正如昌平在《刀郎》一书中的广征博引,求证探述所得出的结论,刀郎涵盖着民俗、社会、文化现象与民族精神气质,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象征,存在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整本书中,令我偏爱的是昌平对于数位刀郎老人的考察和描述,从他们的身世、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可以透映出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刀郎,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刀郎人的生活中,喜作歌,乐作舞,悲作歌,怨作舞,所有的生活情绪都归结进刀郎,所有的语言和感情都凝聚成刀郎。
在昌平走近的刀郎艺人中,卡龙琴乐师阿不吉力·肉孜,60岁那年为求得别家院内可做乐器的上好桑木,曾经三叩其门,最后以自己的毛驴交换终得实现所愿,用这株桑木做成了三件乐器,被誉为“一木三琴”;库尔班·吐尔地·艾捷克这个艾捷克乐师,被人们在姓氏后面附以乐器名称而尊崇,他在琴体的顶端嵌上了金属制作的国徽图案,是他改变了刀郎人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用文字方式协助恢复了几近失散的刀郎木卡姆曲词;因为生活困顿有过多次结婚史的吾斯曼·艾山,不懂得稼穑之艰,令他魂不守舍地只有一把从未给他带来名利的刀郎热瓦甫;还有两位90岁高龄的刀郎老艺人沙得尔·沙依提和木沙·尼牙孜,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对于刀郎的热爱:“一个人一生可能会讨几个老婆,但他钟爱的琴只能有一把”;而被称为“刀郎雙星”的孪生兄弟艾山·牙牙和玉素因·牙牙,对生活的理解和表现虽然不同,却对刀郎有着同样浓烈的激情……这些老艺人所呈现出来的道理并不艰涩,简单的可以归结为一点——刀郎,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音符。
无论富足还是贫困,刀郎正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我相信昌平所走近,也是我们所渴望亲近的,对于她或者我们而言,并不能够了解足够深,抵达足够远,但只要能够与这些老艺人相处,即便短暂,也会从他们生活中透映的光亮来达成自我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