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整合,让阅读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2017-08-12马嵘嵘
马嵘嵘
[摘 要]苏教版教材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时,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因此,教师应紧扣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整合的教学策略,探寻文本的共同点,开掘文本的异质点,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理解文本的表达顺序,初步积累文本的表达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对比整合;阅读教学;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36-01
语文新课程各个学段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苏教版教材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同样是反映科学实验的叙事类文本,早在二年级就设置了《鲁班与橹板》一文;随着年级的升高,编者又先后编排了同类型的文本《天火之谜》《夜晚的实验》等课文。如何紧扣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展开教学,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呢?采用对比、整合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对比中感知,初步体会叙事性文本特点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比,是学习两篇文章写作策略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教师可引领学生紧扣相似文本之间的共同点,深入探究,对文本进行辨析与思考,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之前学习过的《天火之谜》,充分运用对比的策略,引领学生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个性发现三个维度进行探究。以对比的策略观照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学习《夜晚的实验》,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类叙事性文本的特点形成初步的感知。有了这樣的认知,学生在写习作六的“记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便有了支架,实现读与写之间的高度融合。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既有资源,让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效激活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探寻共同点,深入提炼独特文体表达顺序
进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的整体性,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结构与顺序。而对科学实验类文本,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对比观照,深入感知两篇文本之间的相同点。
在深入对比中,学生整体把握了文本特质,理解了文章的结构,为后面的习作奠定基础。如,两次科学实验都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首先,富兰克林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发明了避雷针;斯帕拉捷解开蝙蝠飞行秘密的同时发现了超声波;其次,两位科学家都是借助实验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和观点,或者寻找到了相关的答案;最后,两者都是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展开科学研究。据此,教师引领学生对科学实验类文本的表达顺序进行提炼与总结:观察现象→实验分析→形成认知→造福人类,从而为学生写作此类文本奠定认知基础。
三、开掘异质点,初步积累文本基本表达策略
阅读教学要在关注文本内容与信息基础上,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深入感知文本蕴藏的写作方法。两篇课文在实验的次数以及过程安排上,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因此,教师再次引领学生运用对比的策略,探寻内容素材呈现的不同点,感受不同的表达策略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于是,教师引领学生聚焦实验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发现除了实验的次数不同之外,《天火之谜》详写唯一的实验,而《夜晚的实验》对四次实验过程的描写有详有略。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夜晚的实验》为什么要详细写第一次实验呢?这样,让学生意识到当在写作中需要反复叙事时,就应该对文本的内容、节奏进行适当的处理与变化,从而更加凸显中心。
在本案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教师的巧妙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详略安排有了充分的认知,掌握了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形式巧转化,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是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补充。在科学实践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非连续性文本的训练融入其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学习完《夜晚的实验》一文后,学生知道斯帕拉捷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据此,教师为学生补充了超声波的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资料与课文中蝙蝠飞行的秘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将对超声波的理解,尤其是蝙蝠借助超声波飞行的秘密通过示意图的方式绘制出来,并按示意图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呈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课文中蕴藏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引领学生进行巧妙的形式转化,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单独教学某一篇课文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要充分运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