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解读路径探析
2017-08-12柳淑兰
柳淑兰
[摘 要]教材是为实现既定教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材料。系统全面地解读教材,加强与教材对话,解决好文本“有什么”、文本“教什么”和文本“如何教”等问题,全方位挖掘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學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路径。
[关键词]教材解读;教什么;如何教;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34-01
教材是为实现既定教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材料。小学语文教材既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原材料。它不仅为教师实施多样化有效教学提供了条件,而且为学生高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平台。作为语文教师,深入系统地解读教材,加强与教材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全方位挖掘教学资源,是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路径。
一、加强与教材对话,解决文本“有什么”的问题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简而言之,教材就是引领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实践证明,教师与教材对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与教材对话,就是思考和研究如何用好教材、如何赋予教材这个范例更多的价值和意义,让教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与教材对话,重在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解读文本的问题。这是导致语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文本解读,重在研读。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心灵对话的过程。首先,要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导老师,它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掌握自己任教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的具体要求 ,了解课程评价的内容、要求等。其次,要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是实现具体教学目标关键环节。研读教材过程中,应重点做到把握教材价值取向,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写”的问题;把握学习目标,搞清楚“编者为什么选”的问题;读出独特见解,搞清楚“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二、加强与编者对话,解决文本“教什么”的问题
与编者对话,关键是领会编者意图。编者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本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任何一篇文章,在没有被列入教材之前,它只是一个社会文本。只有被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承载着编者赋予它的某种特定的教学内容之后,它才真正成为一个教学文本。真正搞清楚编者意图,深刻领会特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理解和把握文本“教什么”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教材编写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呈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系统性的这个根本,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首先,领会编者意图,实现有效对话。目前语文教材的阅读导向,包括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泡泡图等。如,“单元导语”集中体现了编者对教材体系的顶层设计意图。如果教师忽视单元导语的解读,或者解读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系统,极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的发生。其次,领会编者意图,还要有创造性。教材并不是法定的文本,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要经过反复的消化吸收、加工重组,变成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内化的“食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编者的意图,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加工再造,使文本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加强与学生对话,解决文本“如何教”的问题
思想家杰伊·迈克丹尼尔认为,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好礼物是“根”与“翼”。“根”是指安全和情感的归属地,“翼”则是指人所固有的对探究、创新、求知和希望的热情。教师要给予学生这样的礼物,就要在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深入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对话,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人。
首先,诱发动力,点燃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对话,基础是掌握学生的需求,关键是在教学文本和学生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这就需要教师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感悟、领会教学文本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意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的目标。其次,创设情境,碰撞对话火花。创设恰当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及相关教学资源的生长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本文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三,升华意境,推进知识内化。以往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和知识的价值,存在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因此,着眼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由知识本位向情意价值本位转变,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