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用,开掘文本教学价值
2017-08-12孙宏琳
孙宏琳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不但具有传播知识、交流情感思想等信息价值,还具有艺术特色、言语智慧等如何传播信息的教学价值。这些价值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供了条件和依托。教学价值是内隐的、杂乱的,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眼光去开掘。教师要根据实际学情与课程标准来确定恰当的教学价值,同时要立足语用理念,从语言特色、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特点等四个方面去开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价值;语用;学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23-02
语文教材主要是由若干篇在内容上并没有必然联系的文本组成。每篇文本在未编入教材之前,对阅读者而言,目的是从阅读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它们所具有的是知识传播、情意交流等信息价值,也叫原生价值。但是,文本一旦编入教材,成为学生的“学本”、教师的“教本”后,除保留文本的原生价值外,又增加了“如何传播信息”的教学价值,如遣词造句的智慧、语言表达的技巧、布局谋篇的方法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毫无疑问,文本的教学价值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供了条件和依托。
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杂乱无序的。仔细解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文本都像一只五脏俱全的麻雀,兼备多种教学价值。是不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呢?当然不是。那怎样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呢?
一、学情分析是根本起点
学生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仔细分析学情。因为,不同年龄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思维水平各有差异,在确定文本的表达方法和言语智慧的侧重上,需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进行权衡。例如,寓言《鹬蚌相争》一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模仿,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篇课文内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爱读,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提取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体悟寓意就有点困难;另外,大多数学生的表达仍然缺乏条理性。针对这些情況,笔者围绕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利用文本语言特点,学习抓关键词概括自然段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合并段意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二是借用文中的基本句式“今天不……明天不……你就……”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有声有色地讲故事;三是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展开想象,用上“……不……, ……不……就……”的句式,写写最后鹬和蚌在鱼篓里的对话。这样,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概括、理解、想象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发展。可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是最恰当的,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课程标准是航标指南
语文新课标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向与准则。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如果不参考新课标,就可能出现年段模糊、目标不明、重点不突出的尴尬局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就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一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爸爸妈妈之间的平淡而深厚的爱,二是体会作者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三是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四是初步尝试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教学价值,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当然,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具有内隐性,隐藏在教材深处,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眼光去开掘。立足新课标的语用理念,我们该开掘哪些教学价值,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呢?
(一)独具的语言特色
学习和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应该说,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教师要关注它们,仔细研读,挖掘其教学价值,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领会其神韵,再借鉴运用,以达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有一段话:“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段话表现了园子里植物的自由与生机,文字活泼、流畅而有变化。整段话的前半部运用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后面则采用了复沓的手法;句式的运用也有变化,前面都是“愿意……就……”,后面却是“若愿意……也……”。细细品读,这段文字隐藏着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价值。一是用“愿意……就……”的句式表达自由自在的心境;二是借景抒情——借景物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心境,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达;三是描写事物要发挥想象力,语句要生动、有变化。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内容,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精准的遣词造句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入选教材的文本,每一个词句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的结果。因此,关注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中领悟作家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是每篇文本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例如,《珍珠鸟》一课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小家伙”来称呼小珍珠鸟。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悟这一内容的。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将“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中的“小家伙”换成了“小珍珠鸟”。自由朗读后,马上有学生举手提醒老师:“课文里写的是‘小家伙而不是‘小珍珠鸟。”教师故作疑惑地说:“‘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是小孩子的意思。作者怎么用它来称呼鸟呢?可能是作者写错了吧?再读读,看看真的合适吗?”学生品读后,兴致勃勃地说:“合适,我喜欢用‘小家伙这个词,读起来感觉小鸟特别可爱。” “太合适了,我奶奶也常常叫我‘小东西,我知道她是特别喜爱我,才这么叫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的情感秘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个词,习得了独到的表达方式,不得不佩服教者发掘教学价值的独特眼光。
(三)特殊的表达方式
语文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能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领悟其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特殊的表达方式中寻找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一般文章都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情来塑造人物的,但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本却是通过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根据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一是抓住内心活动的描写来感悟司马迁的品质,二是运用文本的写法写一段人物的内心活动。再如,《黄果树瀑布》一文,作者以游踪为序,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了瀑布宏伟壮观的景象。因此,抓住特点描摹、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就是本文的教学内容。
(四)不同的文体特点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就是对一种文体的认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类型众多、风格各异,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不一样,蕴含的教学价值亦不同。关注文体特征,开掘不同文体独有的教学价值,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秘密,可以让语用训练更有效。古诗具有画面感强、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特点,因此感悟凝练的语言、体会传神的意境应该是古诗独具的教学价值。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曲折紧张,善于通过环境烘托主题。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变化,体会悬念的巧妙,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等,应是小说文体的主要价值。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家力求用精准的语言传递细腻的人生体验。因此,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散文的教学价值。议论文重在说理,教学价值可定位在读懂文章所述之理,了解观点与材料之間的逻辑关系,感受论证严密、语言精要等说理的智慧。而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价值,则是引导学生准确提炼知识信息,体会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科学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技巧等。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一篇说明文,立足语用,依据文本的实际特点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了解本课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二是了解过渡句的作用,能够通过过渡句提取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了解课文是按什么样顺序介绍金字塔的,体会本文语言科学准确和质朴平实的特点;四是学习运用本课的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的特点。这些教学内容凸显了说明文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语言发展。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全部奥秘都在“语用”上。作为语文教材,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果我们都能站在语用的高度审视教材的语文价值,把隐藏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挖掘出来,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言语智慧得到有效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敏芝.通盘谋划 聚焦整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之有效策略探微[J].语文教学,2013(1).
[2] 许红琴.适度关注文体特征 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
[3] 范水国.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J].广东教育,2014(5).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