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来无恙

2017-08-12宋小词

长江文艺·好小说 2017年8期
关键词:母亲老师

作者简介:

宋小词,女,供职南昌市文学艺术院。创作中篇小说《血盆经》《太阳照在镜子上》《开屏》《直立行走》等,小说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第八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小说《直立行走》获《当代》杂志2016年度全国中篇小说总冠军,并入选2016年度中篇小说排行。

1

我母亲要找老伴这话一年前就听说了,这是谣言,不可信的。小地方的人就是舌头长,一天到晚无中生有,乱嚼舌根。镇子里以前还有人说我在广州当小姐,有人亲眼看见的,说坐台费一个小时三百元,天地良心,广州在哪方我至今都不清楚。而且也太抬举我,一个小时三百元,就我这姿色,不是寻死么。可是嘴长在别人身上,我又能怎么样呢。但今天小姑打电话也说我母亲要往前走一步。我说不可能,不可能。但是小姑的語气不容置疑,再说小姑是什么人,有必要造她亲嫂嫂的谣吗。在我说第三遍不可能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相信这是真的了。

记得当初父亲死后,母亲捶胸顿足,发丧时头直往墙上撞,恨不得随父亲一起去,亏得身边人眼疾手快拦住了。大半年里,每跟人说起父亲便言语哽咽,双眼落泪。父亲三周年过后,我曾试探性地问过母亲可有再找个老伴的想法,话一出口,母亲两只眼睛刀一样横了过来,恶狠狠地说,你再说这种话,小心我用鞋底板抽你。又说,你若嫌我是个包袱,不想养我,要把我往外推,那我宁可讨米,也不指望你。由此我便知道了母亲的心志,她是要从一而终的。

我们家的女人好像都是寡妇命,也都有守贞节的气性。我太祖母三十五岁太祖父走了,太祖母一人拉扯六个孩子长大成人;我祖母四十岁时祖父去世,那时国家处在亢奋年代,大跃进赶超苏美,农村里搞集体挣工分过日子,祖父没了就等于家里天塌了,可是天塌了我祖母也没有另找男人,她守着三个半大孩子以野菜树皮和糠面混在粥里,也把日子过过来了;现在轮到了母亲,她四十七岁的时候,父亲身患绝症,拖了三年就向这人世道了别。她便成了我们家又一代寡妇。

我问小姑那个男的是谁?小姑哼了下鼻子说,你妈不说,多问一句脸上就跟撑了篾一样,绷着。母亲的态度令我不快,她是出于保护对方才不说的,还没踏出高家门呢,胳膊肘就朝外拐了。我心里一阵毛焦火燥。母亲的性格脾气一向温软,知进退又善忍,但遇到事情,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浑身都是硬骨头。

虽然到了年终总结的忙月里,但娘要嫁人是件大事,我只得厚着脸皮孙子似的向老板磨了两天假。车程原本只有四个小时,但路上堵车用去两个小时。到县城,天已黑了。隔着车窗看满城灯火,记忆中的许多街道和房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开的门面和超市,县城里还新添了电影院、商业街和国际酒店,重新选址修建的县委县政府如泰山般巍峨,让人望而生畏不敢靠近。县城变了,变得我都不认得了。这种陌生令我羞愧,这些年我确实很少回家了,父亲去世后,母亲便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更好地赡养母亲,不使她在钱上感到拮据,我在工作之余不停地接私活。每次节假日前母亲打电话来问我回不回,我便总以事情多、忙来推脱。母亲每次都是“哦”一声就不再说话。电话里的沉默让我感知了她的失望,这让我烦躁。我觉得母亲总是在情感上绑架我。但现在,我真的觉得我就像个骗子、无赖。

到家才九点,左邻右舍灯火通明,人声喧闹,独母亲的屋里黑咕隆咚的。母亲一直都有早睡的习惯,父亲走后,母亲睡得更早了。问母亲,她总说,我一个人又没什么等的盼的,早点睡,一觉睡醒,一天就过完了。我说,人活着又不是捱日子。母亲说,活着可不就是捱日子么?母亲这种对生命的消极态度也让我恼火。但临到家时我忽然体会到母亲的孤独,一个人每天没有等的盼的是多么的悲伤。那些亮着灯的人家不是在等孩子就是在等爱人,一家人等齐了便收门关灯睡觉。十三年前母亲过的也是这样的日子,那时母亲从来不觉得人活着是在捱日子。

我举手敲门,蓦地感到心酸。

谁?母亲在里面问。因为母亲的手机处在无法接通的状态,我这趟回家她是不知道的。我说,是我。

是洁儿吗?今天怎么有空回来了?母亲说着就把门打开了。

见到我,没有流露出多少欢喜来。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如果我这样的回来,母亲定是喜出望外,她会一把搂住我亲热一番,然后进厨房做吃的,做吃的还要哼着小曲儿。现在母亲还是像以前一样下厨做吃的,但她一脸的淡然,让我觉得她锅里煎的不是鸡蛋而是我。

半晌后,母亲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端到我面前,说,你吃完就放桌上不管,我先去睡了。

她不坐在一旁看着我吃,这又与往日不同。我内心愈加伤痛,我为我这一年来没有回来看望她感到愧疚,但也为母亲这样的待我感到气不平,我再不孝,每月两千元的赡养费却是分厘不差,为了母亲用钱宽展,我经常是熬通宵赚外快。

鸡蛋面还是昔日的味道。鸡蛋打匀,在锅里摊成薄饼状,然后切成细丝下在汤里,切上几片肥瘦相间的腊肉煎出油来盖在蛋面上,撒上葱花胡椒粉,又好看又好吃。从记事起,每年的生日母亲都要如此与我过一番细,在外求学后,不常回家,每一次回家第一餐母亲必要做鸡蛋面与我,这碗吃食看相朴素,做起来繁琐,既要熬汤又要煎肉,但母亲必要以此隆重来表白她做娘的心情。

鸡蛋面虽然咸淡适口,香气扑鼻,但我却吃不出从前的滋味了。才吃上两三口,便觉得胃满,起身去敲母亲的房门。母亲说,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

母亲一定知道我此番突然回家的意思,她再嫁的消息亲戚们都知道了,唯独没有说与我知,她的心里必定很是为难,亲戚们俱是反对的,她也知道我的态度。因为中秋节的时候我跟她说过这个事,我表明了我的立场,是不同意的。母亲说,这是谣言。这事也就没再说了。

母亲的拒绝,令我周身感到寒意,回房时途径走廊,看着墙上挽了黑纱的父亲遗像,胸中忽然生出委屈,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2

次日起床,见母亲要去集市买菜买米,我要同往,母亲拒绝了。我站在廊檐下看着母亲单薄的背影,心内一阵难过。

母亲在四十五岁上发福,胖成大肚罗汉,身上晃荡着的肉跟端着一碗汤似的,要泼了出来。母亲想天方设地法减肥,节食,吃药,还绑过一段时间的收腹带都不见效。但在父亲走后的半年时间里,母亲的这身浮肉像是被刀割了去,瘦得连肋骨都根根可见,母亲也一下子老了许多。从此母亲再没长过肉,永远是这副皮包骨的身架。

廊檐下炉子已经生好了,两块蜂窝煤都烧红了眼,炊壶都开始滋滋作响了。六十三岁的母亲身体硬朗,脚尖眼尖,走起路来,足下生尘,做事手脚麻利。大早上的,一旁的炭盆也已发好,蒲扇扇去浮沫,便是一盆鲜亮的炭火,端到屋内来,心里顿时便一阵发热。我和母亲到了冬季都喜欢向炭火,每年父亲打年货,买炭是重头。大雪天,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炭盆边烤火,母亲唱歌,父亲打拍子,他们的拍子打着打着就会打在我烤火的手上,然后捉住我,使我不得挣脱,他们笑,我也笑,惊得一旁的猫儿直拿眼瞪我们,埋在炭边的橘子发出一阵阵煳焦的甜香味儿,这是我记忆中最为温暖最为浪漫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再也不会有了。

我掏出手机给亲戚们打电话,邀他们来家中吃饭。知道我此番回来的意图,亲戚们都答应了。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每遇家庭矛盾,或口角或争吵,父亲便会请亲戚们出面调停劝解商量。父亲不在了,我延续了父亲的治家传统。大姑小姑离得近,母亲买菜还没回来,她们就已经到家了,两位姑姑多年来在我们家都没把自个当外人,一进门不用我忙活,便自己给自己倒茶,自己给自己找椅子。屁股一落座,便开始说起母亲的事情。

大姑说,洁儿,你妈的话我们说了很多,她不听人劝,这次当你面说也不一定就听我们的。还不如你做儿女的多说说,你說跟我们说不一样。

小姑说,说了还要听得进去才行。真不知道你妈是怎么想的,这么大年纪了,经期都回去了,还有这心思。

小姑到底是没进学堂的人,说话粗糙。我虽对母亲这事不满,但这么说她我还是不高兴的。是人便会有七情六欲,跟年纪,跟绝经没有关系。我说,我妈太孤独了,我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我一走她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倘若回去十年,我不会阻止她这个事,但现在她老了,这个年纪哪里还能与人做夫妻,只能与人做个伴儿,说白了我妈是去伺候人,我妈伺候了我爸几十年,我不能让她老了老了还给自己添个包袱,再去伺候旁的人。

母亲买菜回来后,舅舅和姨妈们便都前后脚进了屋。我们围坐在火盆旁,母亲要进厨房做饭但被小姑硬拉了坐下,简单寒暄后,便直接进入了主题。

大姑说,姐,这事还是要过细想一下的,出了高家的门路大,再回高家的门路就小了。

小姑说,也要替洁儿多想一下,她又不是不孝顺你,不养你的老,你往前走这一步,后人脸上多不光彩。

姑姑们历数了高家三代寡妇,说她们在丈夫做了亡人后是如何如何为人处世的,是如何如何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如何如何撑门立户,不下堂不改嫁,她们的为人和志气在地方上受到了怎样的恭敬,方圆几十里一说起高家的女人都是人人竖大拇指的,都是被人高看一眼的。两个姑姑你一句我一句像是在讲相声,口若悬河,喉咙粗声音大,一口一个我们高家,好像高家是多么的高高在上。我忽然感到有些羞愧,守寡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姑姑们居然能说得这么陶醉。

姑姑们在讲话的时候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对面,对面坐着的是我母亲和母亲的娘家人。我的舅舅和姨妈们一人端着一只塑料茶杯,低着眼睛盯着火盆里的炭火,泥菩萨一般一动不动。母亲的腰快弯到地上,双手捧着脸,像是在听也像是在汆瞌睡,这令我的两位姑姑有些不高兴。我知道一个人讲话讲得唾沫星子横飞,听的人像聋子,这是很得罪人的。

大姑说,高洁,我们讲完了,你让你舅舅跟姨妈们讲几句。

我没做声。这不是会议,也不是研讨会,没必要人人都按着顺序讲几句。亲戚们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无非是劝母亲打消再找老伴的念头。

沉默了半晌。一直低着头的母亲抬起了头,她说,大妹,小妹,当年搞集体的时候,你们的妈挑着一担松毛跌在水沟里,扑腾半天才爬起来,一身的泥巴,全大队的壮劳力看得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有谁看待是孤儿寡母的份上恭敬你们了?我嫁进高家,分田到户,屋后的钱家为了多占几分菜园子地,使全村所有姓钱的人来家里闹事,把我陪嫁的一张五斗柜都打烂了,那时又有谁高看了你们高家一眼的?母亲轻言细语的两句问话问得两个姑姑四门倒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连我也有一种被抽了耳光的感觉。毕竟我也姓高。

给人家打破这种事,就跟断别人的财路一样,是讨人嫌的,我们是高家的人,也是凭良心说话。大姑比小姑多读了一个三年级,心性高,是不轻易输掉半颗芝麻的,她说,高家再怎么对不起你这嫂嫂,大哥在世时,对嫂子可是没有半点假心,你跟了大哥,大哥跟别的女人玩笑话都不讲一个,把嫂子你是很当人的。

大妹妹,你大哥生前敬重我,我也没有玷污你大哥。你如今说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母亲明显有些生气了。

咳。火盆旁的大舅舅咳了一声,又抽了抽鼻子。他制造出的动静令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他瞄了瞄我们仨姓高的女人,说,我来说几句吧。文梅自从嫁到这个家以后,这个家除了与人合伙喂的那头黄牛外,主要劳动力就是她了。高大哥说起来是公家人每个月有工资,但钱没有打文梅手里过,家里有老太太做主。高大哥身体又不好,不能负重,分田后第一年,我们兄妹几个来看她,在田边上看到她扬着鞭子用牛耕田,一身泥。我的心是最硬的,那天我都流泪了。大舅舅说到这儿,声音哽咽。母亲的眼眶也开始泛红。母亲说,哥,别说了,那个时候,农村里每家每户都是从钉板上滚过来的。我知道母亲的不容易,小时候我亲眼看见母亲挑着一担稻子在雨中飞跑,脚底一滑连人带谷摔在了泥塘里。那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想起来我的心口都会隐隐作痛。我瞥了瞥两位姑姑,她们有些坐立不安,像是有几只生虱子在身上。

大舅舅说,好,这段日子我们掐掉不说。家里老太太得病倒床三年,是文梅请医煎药日夜照顾,把老太太送上山,没过几年,高大哥又瘫痪在床,久治不愈,磨的也是文梅。本来这话不该这样讲,但事实就是如此,文梅在高家这么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要说对得起对不起的话,只有高家对不起我妹子的,没有我妹子对不起高家的。我妹子这一生太苦了,如果高大哥去世后的头三年里,我妹子说要再找人,只要对方投缘,我们绝不会反对,如今高大哥走了十几年,文梅也成了老人,应该过几天好日子,再找个伴住到一起,照顾别人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没多大意思。文梅要是说一个人孤独,没个说话的人,我们兄弟姐妹勤走动,再者,在外面有说话说得来的人交交朋友可以,但没必要结婚。

大舅不愧是泥瓦匠老师傅,说话跟砌墙似的,一口砖咬着一口砖,有条不紊,有一点缝隙最后也都用水泥糊得密不透风。我不由得朝他多看了一眼。

我知道这是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年代,谁都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母亲虽然老了,但她作为一个人,她享有任何自由,包括婚恋自由,儿女本无权干涉。这些大道理我都懂,只是出于对父亲的情感,我无法接受此事。如果母亲不另抱琵琶,即使父亲离去十多年了,我依然觉得我们仨还是一家,但母亲要是跟别人过日子去了,这种还是一家人的感觉就荡然无存。在我心里母亲就像一个叛徒。

所有的人都是反对母亲再婚的。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们你一嘴我一嘴,鸡啄米似的不停地劝说母亲。他们列举了身边许多找了老伴的人家,没有一家可以作为母亲的榜样,想着以后不孤单了,但却凭空多出许多的烦恼,两家子女的不和,亲戚间的掐架和耳朵里听不完的冤枉话,你不服气我,我也不服气我,当初的花好月好,最终也不过朝东朝西,让人看笑话。母亲没再吭声,她像一块修炼成精的顽石,千锤万凿,愣是不留一点印子。看来母亲是铁了心的。母亲这辈子有两件铁了心的事。第一件是不顾家人反对,拼死拼活要嫁给我爸。我外婆差点都跪在我母亲面前了,说高家穷,又没劳动力,进了他家门饿肚子不说,她生的女儿到了这家就成了耕田的牛了。母亲说,我就是吃糠都认了,当牛做马我也认了。第二件事就是生下我,八十年代,我母亲怀上我后因妊娠反应剧烈到县医院住院,B超得知腹中胎儿是个女孩,奶奶一心要抱孙子,派了大姑医院里带话叫母亲打掉孩子,母亲毫不所动。奶奶以死相逼,父亲最后动摇了,与母亲做商量,说,文梅,要不——。母亲说,没什么要不,离婚都可以,我是不会打孩子的。从此,我母亲与我的祖母矛盾深重,二十年争吵不断。如今,母亲的态度又是这般坚决,我知道这事再劝说也无益。这是一定要做成的。就算我威胁她断绝母女关系,母亲也不会动摇,她有一种革命者的气质。当初外婆没有威胁过?奶奶没有威胁过?没有任何用,她谁的账都不会买。

但我好奇那个男人到底是谁,他竟有如此魔力,令母亲可以做出这样的牺牲,差不多是众叛亲离了。

我说,妈,这样吧,您的事我不会说什么,虽然我内心里不情愿,但我也不会再反对。只一样,那个人是誰,应该要让我们知道吧。就跟您一向教我一样,临出门,得跟家里人交代去处,家里人也好放心。

所有人瞬间都住了嘴,被炭火烧得燥热的客厅陷入一片死寂。我的亲人们也晓得在母亲内心是尖刀子也杀不进去,搭再多的言语也是枉然。而且说来说去,连对方到底是谁都没弄清楚。好比女人怀了别人的孩子,打掉孩子是重点,但把奸夫挖出来同样也是重点。

大家一起的沉默反倒比语言更有力量,母亲感到了些压力。她脱掉了棉袄。还是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默契地不发出任何声响,都静静等待母亲交出那个人。过了半晌,母亲说,那人叫周向楚。

这个名字令我的舅舅和姨妈们都惊讶不已,可我的两个姑姑却是一头雾水。但没有关系,我的姑姑们有特工的潜质,她们一定会顺着周向楚这根细藤慢慢去摸索的。估计不出半个月,我的姑姑就会知道周向楚是我母亲娘家那地方的人,当年从省城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村小学当过老师,教语文也教音乐,“文革”结束后就不知去向了。这人并不算是个人物,而且活到现在也是个正宗老头子。

我很小就听母亲说起过这个人,母亲在音乐舞蹈上的才华全出自这位周老师之手,他教母亲学会了识简谱和拉手风琴,学会了指挥乐队和指挥合唱,学会了唱歌和跳舞。母亲说周老师为人很温和,很尊重学生,不像别的老师对学生大吼大叫,把学生当成无知的孩子,动不动就体罚辱骂。字里行间一点也听不出母亲与周向楚之间除了师生情外还夹杂着别的感情,斗转星移,如今我母亲却要与此人结为夫妇。这么多年来,难道母亲的内心除了父亲还一直隐藏着别的男人?我觉得我和我父亲受到了侮辱和欺骗。

一截生炭忽然爆出响来,陈了十多年的炭如今烧起来还是这么热烈,像一段死灰复燃的旧感情。

小姑说,这是大哥在世时买的炭吧。

大姑说,嗯。

我忽然替我的父亲感到愤怒,我将一杯水倒在炭上,“噗”的一声腾起一阵白灰。它们于半空中落下,颜色与形状令我想起了父亲的骨灰。父亲已经灰飞烟灭了,而母亲还是有血有肉的母亲。一个伟人不是说人定胜天吗,可人却无法胜过时间。这是多么悲哀却又多么无奈的事情。

3

我母亲有一条好嗓子,她的歌声像早晨秧苗上映着太阳的露珠,水灵灵,滴溜圆,还带着光芒。小的时候听母亲唱“马儿哎,你慢些走哦慢些走哦”那声长长的“哎”让我觉得母亲的嘴里有锅麦芽糖,又黏又香又稠又甜,能把人听得定住神。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是整个村子里人气最旺的人家,到了冬季的闲月里,我家的堂屋常常是黑压压坐一满屋人,女人们做针线,男人们搓麻绳。我母亲边做针线边唱歌,唱的是那种有故事情节的鼓词,唱词差不多有小半本书,但她却能一字不落地从头唱到尾。她惊人的记忆力让从小背书为难的我佩服得四脚朝天。至今我都记得母亲唱的《张百春拜年》,起头是春到百花开,草死根还在,人生百岁不再来,男儿赴幽台,人在阳世上,善恶两大行,女学贤德男忠良,万古把名扬。一句连一句,小河淌水似的。

以前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乡会组织所有小学进行文艺汇演,这是一次公开向乡镇领导和群众亮相的机会,全乡十三所小学都暗暗比拼着。我们村里的小学每年在汇演中的名次都是倒数。在我进了学前班后,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随便哼了一段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那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被学校新来的音乐老师听见了,问我谁教的?我说我妈教的?他问我妈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妈是种田的。音乐老师说,能叫你妈妈来一趟学校吗?

自从我妈那一次来了学校后,她就成了我们学校的常客,特别是到了六一汇演前的一个月,我妈待在学校操场上的时间比在田地里还多。而我们学校在全乡的文艺汇演从此稳居第一,令其它学校刮目相看。每年的节目中,不是我领头唱歌就是我领头跳舞。我一个小小人儿,头上顶着朵大红花,一边唱一边跳,因为年纪小,还不知羞,表演欲又强,小屁股扭得跟打算盘似的,只要我一出场,底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就会把巴掌拍断,为我叫好,他们都会站起来看我。那些年,我也成了乡镇人民眼里的小明星。别的学校的小演员们服装都是统一的,但我们学校的演出服装从来不要求统一。母亲说,都是种田人家的孩子,钱不宽裕,不要为难人家父母拿钱出来做演出服装,节目出彩可以在道具上动心思。比方跳《春天在哪里》时,我母亲就会用皱纹纸做出一朵朵颜色绚烂的花朵,花盘大得跟洗澡盆一样,一上台就把舞台给铺满了。那些花朵打开收拢,收拢又打开,变幻出的造型,令人眼花缭乱,不像别的学校孩子手里拿着塑料花,举上举下,呆滞又小气。每年演出完后,学校都会给母亲发一套床上用品和一对开水瓶,我们家的开水瓶身上都用白漆写着“一等奖”三个字,这三个字像一张嘴,跟所有的人讲着我母亲的风光。

在我读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何缘故,乡里不再组织这种大型的文艺汇演和集会了。那栋贴满马赛克的礼堂大楼也就此冷清下来,弃妇似的矗立在清瘦的街边,木门的朱红油漆一块块剥落,缠绕在门杠上的铁链大锁锈得快要成粉末了。没几年,礼堂就被拆了,建成了一条门面房,生意人在那里卖些日用品,没多少人来买,那些货品躺在货架上通身一层灰,像死了半截没埋的。

没有了大礼堂,没有了文艺演出,我母亲的身上好像也布满了灰尘。以前我母亲蓄着一头长发,乌黑得像淋过沥青一样,每天一大早她就站立在镜屏前梳洗。我很喜欢母亲梳一种叫“蓬蓬头”的发型,把头顶前半部的头发拢起来然后朝前一推,孔雀开屏似的,再用钢丝夹子固定住,这种发式蓬松又整齐,给人妩媚秀气又精神抖擞的形象。母亲梳着这样高耸的发髻,骑着自行车奔走于学校与田地间的公路上时,会让村里所有干活的人抬起头来看她。但自从没有了文艺演出后,母亲好像再也没有梳过这种发髻,她剪了一种厚厚的齐刘海覆在额头上,像舞台上合上的幕布一般,虽然也好看,但是总觉得少了那样一种傲然的神采。

没有了文艺汇演,学校还是聘请我母亲做了几年的音乐代课老师,但最后我们村连小学也没有了,母亲也就无法教课了。不过母亲好像也能接受命运里这些飘忽不定的东西。但一個人内心里流失了些什么,往往会透过某种神情和姿态传递出来,我是感觉母亲没有了以前那般的快乐了。

与母亲的聊天和旁人的闲谈中,我知道母亲小时是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当年也是很受群众追捧的角儿。母亲每次说起来,脸上都透着一股子神气,她说,每次演出完后到农户家中吃饭,我的饭碗里经常能吃到荷包蛋、咸肉或是鱼干,这是主家老板的心情。母亲说这些格外的待遇时,经常能引得我流口水。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像母亲一样把歌唱好。我对村里王二婆家的香肠垂涎已久,她们家拉的麻糖又白又好吃,但王二婆又瞎又小气,我想我要是给她唱歌听,她一定会以香肠和麻糖来款待我的。为此,我每天没事就唱我母亲教我的《红灯记》选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母亲说,你唱歌都不拐弯的吗?唱歌又不是读书。

我说,怎么拐?我家的表叔,这没拐吗?

母亲摇摇头,说,你这歌唱得实在是换不来吃的,可以换几把扫帚。

我问,为什么?

母亲说,扫地出门。

我有些丧气又很着急,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前班,才三岁,心眼小,不能承受一点点否认。看我着急,我母亲安慰我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唱几遍,慢慢就会拐弯了。妈妈十四岁才进学堂门,才知道唱歌,你比妈妈强多了。

我母亲是外婆外公的第一个孩子,她脚下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全是由她带大的,她从两岁半就开始学着带孩子,一直带到十三岁。她的弟弟妹妹们都上学了,我的外公外婆才陡然想起他们的大女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才把她送进学校,不至于让她当个睁眼瞎。我母亲是整个学校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她高高耸立在一年级教室里的最后一排,一个人独坐,那些鼻涕流到嘴边又被吸了回去的小毛虫们都不愿意与她同桌,嫌她年纪大。我母亲那个时候挎个布袋子去学校,村里经常有人取笑她,说,这个年纪了还不赶紧找婆家,混在一群奶孩子堆里读书,不知道丑卖几多钱一斤。

母亲说,不读书当然不知道,读了书认了字才知道丑到底价值几何,到时候我一定会算给你听,就怕你听不懂呢。

哎呀,我的天,文家这大丫头以前多老实本分的娃,才读了几天书,好生霸道着呢。好啦好啦,再也不跟你讲话了,以后见着你啊,绕道走。

我母亲站在堰边哈哈大笑。哈哈,上了学,果然连走路都变宽了。

那天母亲上学时的心情格外好,村庄里到处盛开的油菜花和偶尔几株野桃花野梨花,黄的,红的,白的混着大片麦子的青绿,寻常看惯了的风光,头一次在母亲的眼里形成景色,她第一次仔细品味了她生命中的春天。

好心情,好风光让母亲唱起了她从广播里学来的歌儿,“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

母亲说,我一路唱到学校,路两边油菜花又高,蜜蜂一个劲儿地嗡嗡嗡,我也没留意后面还有个人跟着。直到进了学校门,我才听到身后有人叫我,问我,这位学生,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班级的。我说,我叫文梅,是一年级的。

哦。那个人哦了一声。就走了,走了几步又回头说,文梅同学,你的歌唱得真好听。

母亲对我说,那个人就是周向楚老师,是才来学校的,教语文,也兼音乐课。讲话口音与我们这里不一样,听起来像是从很遥远的地方来的。

在母亲的回忆里,周向楚老师白白净净,文质彬彬,头发自来卷,很是洋气。不冷不热的天里,经常就是一件白衬衣,外套一件浅灰色的毛线背心。牙齿整齐又洁白,像上了一层釉,太阳下一张嘴,能反射出光来。长脸,高鼻梁,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目光里带硫磺能擦出火星来,让人又敬又怕。还有圈络腮胡子,虽然刮得很干净,但那隐隐的乌青像是墨汁滴到了水里,从这边鬓角一路荡漾到那边鬓角。这泼在脸上的水墨,令斯文的周老师凭空又多了份男子气概。

在母亲的描述中,周老师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一头狮子。

母亲说,是狮子,也是一头不吃人只吃斋供的狮子。

读到下半学期后课表上终于有了音乐课,可母亲盼了一个月,才知道课表上的音乐课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为这节课是全天的最后一节,班上的孩子虽然屁大点,但也是家中的小小劳动力,音乐课既不识字又不算数学了何用,不如回去帮家里挣工分,所以学校里的音乐课有跟没有是一个样。

又一次音乐课,别的孩子收拾书包回家时,我母亲去了周老师的办公室。周老师正在窗边吹口琴,窗外是一排绽出新绿的梧桐树,清亮的颜色让人眼底生风。远处的田地里农人和牛正忙活着,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紫云英被铁犁翻出来埋在泥水里,准备沤成绿肥。农人使唤牛的喝喝声、青草与泥土混合的腥味都被春风吹进办公室。周老师吹的是那几天广播里天天都放的一首歌《我们的田野》,吹了一遍又一遍,他像是陷入了某种很深的情境里。母亲不敢打扰,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她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的口琴声。她们村也有人吹口琴,但吹出来的曲子就跟面没和匀似的,疙瘩成堆,听在耳朵里,就跟积食一样半天不消化。周老师吹的口琴,就如开闸放水,水沿新修的渠道汩汩而流,曲折蜿蜒,那水流啊能一直流进心田,滋养五脏六腑,把内心里的泥沙也冲洗了,令人神清气爽。

母亲听着曲子,看著窗外,脑子里一片天马行空的景象,一会儿如踩在棉花上,一会儿如掉在河水里,一会儿又好像长出了翅膀飞在天上。

周老师像是察觉到了什么,曲子戛然而止,一扭头吓一跳,你是?

我母亲也顿时清醒过来。说,周老师好,我是文梅。就是上次您说我唱歌唱得好的那个学生。

文梅,哦,想起来了。周老师看了看办公桌的钟,问,文梅同学,你有事吗?

周老师,我想上音乐课。今天最后一节课是我们的音乐课,我等了一个多月了,一直没有等到。

周老师看着我母亲眼睛里的两点星光,叹了一口气,说,眼下,眼下吃饱肚子比上音乐课要紧,你们村一分工一角二分钱啊。

我母亲一字一顿,说,可是音乐课比挣工分更让我感到快乐,唱歌让我觉得投胎做人还有点乐趣。

哦,你是这么认为的。周老师的眉毛往上抬了抬,很惊奇又很欣喜。那样子像是在一堆鹅卵石里刨出了块美玉。他说,真是下雨出星星啊。周老师在办公室里转了一圈,说,可是就你一个人怎么上音乐课啊。

母亲没做声。她也忧愁,是啊,一个人怎么上课呢。生产队放牛放鸭子都是一群一群放的,从没见过老李叔只赶一头牛上山,或是只赶一只鸭子下水的啊。

周老师说,一个人就一个人吧。谁叫你喜欢呢。你说是不是?嗯,哈哈。

母亲说,真的?

周老师说,真的。一群羊是放一只羊也是放嘛。

母亲说,说反了,我们那儿是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

周老师说,哦,是吗,哈哈。

据母亲说,周老师在教母亲唱歌前,先要求母亲上学放学必须跑步,中途不得停歇。跑了一个月后,也没教母亲唱歌,而是天天要母亲对着堰里的水发咿和啊的声。

咿——

啊——

发音从弱到强,起先从嘴里出来如蚊子嗡、苍蝇嗡,慢慢是蜜蜂嗡,再是蝉鸣,最后要如撞钟响,又次第回到蝉、蜜蜂、苍蝇、蚊子,循环往复,声不能断,直至气绝。

母亲说,喊了一个月的咿和啊后,周老师听了后说不行嗓子没吊起来还得继续吊,我又喊了一个月,周老师才跟我放磁带听,学的第一首歌是《洪湖水浪打浪》。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啊。以前唱这首歌,遇到啊后面的拖腔总是一团乱麻,腔如果还长一点,嘴里就跟长了刺一般,张不开。周老师很有一手,又蛮耐心,他把一个长音砍成几段,跟喂饭一样,一截一截喂给我,又教给我一些偷气换气的方法,经他点拨,慢慢才开窍。学了一个学期,我自己不知道唱歌到底唱得如何,没想到周老师偷偷给我录下来了,有次在办公室里放,老师们问这是谁唱的,听起来像郭兰英又不像郭兰英。周老师呵呵大笑说,是咱们学校的学生文梅唱的。老师们都不相信。周老师就到操场上把我喊进办公室,叫我随便唱首歌给老师们听听,我唱《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我才唱第一句,就发现所有老师都停住了手里的笔,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我还没唱完呢,就听得满办公室都是掌声,办公室的两大扇窗户也爬满了脑袋。周老师示意我停下,又把录音机放给我听,说,你听听。我一听,连我自己都吓住了,原来我的歌唱得这么好听。后来校长决定,学校里所有课程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来,音乐课就是音乐课,美术课就是美术课,不准提前放学。母亲说这段时,说得喜滋滋的。

学校恢复音乐课后,母亲成了周老师的得力助手。周老师又陆续教会母亲识简谱,和各种舞蹈基础身段,母亲的悟性和勤奋也令周老师十分喜欢,对母亲没有半分保留,凭着自己知道的,统统都教给了母亲。这也是母亲自己说的。

现在再回过头去想想,那个时候,难道母亲对她的周老师就没有一点爱慕之情吗?而单身的周老师对她这个特殊的学生就真的是心底无私,没有一点儿非分之想?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真的已经不相信男女之间真有纯洁的感情了,哪怕是母亲说她们那个干净的年代,哪里有什么干净的年代,只不过那个年代里,人性被压抑,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假正经罢了。我就不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这个女学生,毕竟这个学生已经半大成人,身体在发育,不是完全懵懂无知的黄毛丫头,而正是婷婷袅袅豆蔻年纪。谁钻到他内心里去看了。

4

火盆里的火熄灭后,亲戚们也都散了。母亲留饭,但亲戚们都说忙。母亲也就没有认真挽留,说,忙就都忙去吧。客厅里只剩下了我和母亲后,我们各自竟局促起来。

母亲说,你坐着,我去做饭。语气很是客气。

冬天日短,待母亲一顿饭端出来天已经黑了。我和母亲坐在灯下,咀嚼,吞咽,像完成一桩任务。母亲吃了几口饭便开始打嗝,她一定是哽住了,吃饭的时候想事,食物就容易吊在胸间不下去。我给她倒了一杯水。她喝了,伸了伸脖子,似乎好转了。她脸上的神情忽然落寞起来。她的内心虽然坚定但还是难以掩藏忧伤。我绷着的心有了些松动,母亲是个可怜的女人。她从前都是守着父亲和我生活,后来父亲消失了,接着我也离开了她,虽没有消失,但与消失也没什么两样。她像是一下子掉进深水潭,又冷又黑。夜晚一个人对着四面墙,孤寂久了,人也变得反应迟钝,有时候我觉得她的身上在生锈。

我突然想到一年里母亲终会有生病的日子,头痛脑热,起不来床,身边连个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而千里之外的我隔三差五打个电话也只是礼节性问候。我忽然觉得我好混账。

我浇灭炭火的那杯水,肯定浇在了母亲的心里。

我生长的乡村里一直有句话,生者为大。母亲与父亲,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我为何要以一个死人来绑架一个活人。

我的心里划了根火柴,我想传递给母亲一些温暖。我想和母亲友善和平地聊一聊周向楚。

我问母亲,周向楚现在好吗?还是住在省城吗?

母亲说,他腿脚不好,右腿截肢了,没有住在省城,住在他以前下乡时住的那个老乡家里。

截肢了?是个瘫子?我跳了起来。内心的火柴忽然变成柴火,腾起万丈火焰,熊熊之势。我的母亲真的是要去伺候人去的。我说,你要去伺候一个不能走路的老瘫子?给他端屎端尿,洗衣做饭,做牛做马过你的风烛残年。我搞不懂母亲为何要将自己为时不多的岁月摁在污水沟里,要搬一座山来压在自己身上。

我真想掀翻这张桌子。我努力压着胸中的怒火,克制自己不要成为咆哮的獸类。但我体内的岩浆奔涌,受侮辱的委屈感决堤而来。我大声道,我的爸爸竟连个瘫子都比不过?我将手里的筷子和碗摔在了桌上,一杯水倒在了母亲的腿上,她愣了半晌,忽然掩面痛哭,她迈着湿淋淋的双腿回到房里,重重摔下她的房门。

我也回到我的房,也重重摔下我的房门,“嘭”的一声,感觉连地基都震动了。几扇窗户也格格作响。这个世界真是糟糕透顶,荒唐可笑,你一直以为你的手心里藏着一颗珍珠,到头来一捻却是一把灰尘。没什么东西是值得放在心上的。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天花板上漏雨的痕迹像一只下山的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像是要把我吃掉,又像是一股扑向礁石的风浪,像是要把我卷走。我腾起而坐,听隔壁动静,母亲还在痛哭中,而我的愤恨也还没有消失。我们就这么对抗着,你磨我的心,我也磨着你的心,我们都躺在彼此的砧板上,受着活活的折磨。

这促狭的空间憋闷人,像是对我充满诅咒,桌子椅子书柜和四面墙壁全幻化成魑魅魍魉,逼得我后背发凉,汗毛倒竖。我的内心充满恐惧。是死去的父亲在表达什么吗?

这房子这村庄还有什么好留念的,我决定连夜出走,一刻钟也不想待在这个鬼地方。许多事眼不见为净。我打开行李箱,将带给母亲的礼物拿了出来,一盒铁皮石斛,一盒灵芝切片,是给母亲煎水喝的,她眼睛不好,听说喝这个对眼睛有帮助,两件鄂尔多斯的羊绒衫,一只足底按摩器,一个平板电脑和一摞从孔夫子旧书网淘来的一些老歌本。那个平板电脑里我已经给她下载了很多老歌曲。这些老歌像烙铁一样烙在了她年轻的岁月里,听一听,能让她回到过去那些闪着光的日子里去。我一直觉得我在挖空心思地理解母亲,尽可能地让她活得自在舒适和满足。但是当我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摆出来时,我觉得我是如此失败,狼狈。我将这些东西一一摆在客厅的条桌上,那是最显眼的地方,只要她出来就一定能看到。

那些包装都红彤彤的,搁在那里像一枚巨大的跳动的心脏。

我回房收拾东西。想着再也不回来了,我想把能带走的东西都尽量带走。书柜顶上有一只樟木箱子,是父亲年少时外地求学的行李箱,父亲说是他生命中第一位陪他远游的伙伴,父亲很是珍惜。里面放着父亲喜欢的书籍,有他年轻时订阅的《人民画报》,有他师范学校的校徽,有几套纪念邮票和几套钱币.父亲生前就说过,那只樟木箱子和箱子里面的东西在他过世后就归我保管。父亲也说过,箱子里虽然没有金和银,但却是父亲认为最有意义的,是金和银不能比的。父亲嘱托了,我肯定要将它带走。

我将那只箱子取下来,掀开盖在上面的金丝绒布,一枚铁质的小钥匙被宽胶布粘在箱子上,我割开胶布,撕下钥匙,将这只红漆斑驳的木箱子打开。一股久被尘封的霉味儿直钻鼻孔。十几本码放整齐的《人民画报》,每一本都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上面有我的涂鸦,我用彩笔画的画,一些畸形的人物像,还有我小时写的毛笔字,都被父亲收在这个箱子里,翻了翻,有一个信封,打开看,全是我的照片,从满月的到我读大学时的,我看到我小时额头点红痣头扎大红花在乡里礼堂演出的照片,一张一张翻看,从前的岁月如浪打来,历历在目。

还有一个档案袋,我将扣绳一圈圈绕开,倒下来,也是一些照片和一些塑料封面的小笔记本。有一些是父亲少时和年轻时的照片,穿着中山装拿着钢笔伏案工作照,有穿着灰色长风衣在水库大堤上手指远方照,有坐在藤椅上跷着二郎腿聚精会神读《人民日报》照,还有摊开双手比张比李在大会上作报告照,每一张都打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迹,看得出年轻时的父亲心中有个红太阳。往下便是母亲的照片了,有烫着波浪头的母亲,有留着学生头的母亲,有梳着两条长辫子的母亲还有编着蜈蚣辫的母亲,还有几张照片是黑白的,应该是母亲在文艺宣传队时的演出照。有一张是母亲穿着军装弓着腿举着《毛主席语录》的照片,还有一张是母亲穿着一身补丁衣服,扎着长辫子坐在板凳上侧着头看着一旁,一旁站着一个笑盈盈的老头,手里拿着一根线。这是歌剧《白毛女》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那段戏。我仔细看了看“杨白劳”,长脸,高鼻梁,因张着嘴看得出有一口好牙,好像有一圈络腮胡子,是的,络腮胡子。天啦,真是冤家路窄,这头狮子竟然一直关在我父亲的箱子里。

我想起来了,父亲是认识他的。那时我父亲师范读了两年,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完成学业,回到村里当小学代课老师,一年后调镇公社负责宣传工作。父亲说,那个时候他负责四处刷标语,出黑板报。后来他用攒了三年的工资买了一部海鸥牌相机,那是全公社第一部照相机,父亲也成了全公社第一个会照相的人。母亲的那些演出照片全是父亲拍的。父亲那个时候穿着他的中山装,骑着他的凤凰牌自行车,带着他的海鸥牌相机十里八乡地追赶着母亲。记得在奶奶去世后的那个冬天里,我们围坐在炭火边,父亲喝了些酒,便央求母亲唱歌,《红梅赞》《珊瑚颂》《绣红旗》《南泥湾》《马儿啊你慢些走》一首接一首,他们最后还一起合唱了《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也长明,伟大的领袖灯前坐,铺写祖国锦绣河山……唱到最后两人都热泪盈眶。那时,我不明白几首老歌会让他们如此伤感。慢后才渐渐知晓那一代人历经风雨磨难,像我家门前石磙旁饱受虫害的桃树,满身伤疤,又流出许多亮晶晶的桃油。

父亲有一次对母亲说,我当年那个相机就是为你买的。

如今,这个相机就在箱子里,全金属的机身,褐色牛皮包裹着,那个深邃的镜头凸出来,像一只眼睛在看着我。

我继续翻着照片,还有许多母亲与周向楚一起演出的照片,或是田间地头,或是学校礼堂,背景都是超大毛主席像,拉的横幅都是大桥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多少次母亲与周向楚四目相对,笑容满面,各自的眼睛里都像浸过油,亮晶晶的。看得出周向楚是喜欢母亲的,他的目光温和又真诚,像初夏的风也像初夏的太阳,全落在母亲身上,绝不是做戏能达到的境地。而我母亲只是单纯地在表演。这赤诚多少令我有些动容,他是真心喜欢我母亲的。

有这样的目光落在我母亲身上,我即便不回来,我亦很放心。我将父亲的遗像摘下来放在箱子里,一手提着那只樟木箱子,一手拖着行李箱打开房门走了出来。此时母亲也刚好从房里出来,她脸上的泪痕还没干,眼睛红红的,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肩上还背了一个鼓鼓囊囊的挎包,这也是打算要说再见的架势。

她准备去哪里?回娘家?还是去周向楚家?我心头一紧,脏腑一阵跳动,有种绳索要即将断裂的感觉。

母亲说,没想到三十年了,从我肚子里爬出来的是一只白眼狼。

我的母亲终于将我砍在了砧板上。我说,您要去哪里?我的亲妈,这是要让我死吗?

母亲说,是你不让我活。

我真的要死过去了。我说,你的事我没有阻拦你,何苦要为了一个瘫痪的老头跟自己的亲女儿闹成这样。真是可笑。这般遭了疯魔,只会让我更加地痛恨那头瘫狮子。他是给你灌了迷魂汤还是下了巫蛊?老了老了还这么不自重。残废了还要算计自己的女学生去伺候他下半辈子。怪不得要瘫痪,怪不得流离失所,怪不得晚景凄凉,报应,报应啊。

母亲叫道,你给我住嘴,混账东西。

我说,你不用收拾东西出门,这个房子是爸爸留给你的,要走也是我走。我这只白眼狼不孝,不能很好地赡养您,这是我的错,但无论怎样,你是我的妈妈,生了我又把我拉扯大,你对我没有二心,同样我对您也没有二心,我只希望你能过得舒坦过得舒服。我指着条桌上那堆红彤彤的东西说,那是给您买的,完了告诉我,我再寄。您保重,再见。

我转身去拧大门的锁。我逼迫自己一定要果断一点,不能有一丝犹豫。我的左手提着我的父亲,我身上淌着他的血脉,我不能背叛他。(我父亲生前对我说的,人立于世上一不能背叛故乡,二不能背叛祖宗,三不能背叛心灵。)

高洁。

母亲叫我,但我还是打开了门。

高洁。

我毅然走了出去。门外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了。

高洁。

母亲追了出来,她拉住了那只樟木箱子。她终于软了下来,她说,妈妈错了,妈妈不该说我的儿是白眼狼,你不是,你一直都是妈妈的骄傲。可是妈妈也有妈妈的苦衷。

我终于响亮地哭了。母亲一把拥住我,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我很久没有享受母亲的怀抱了。我们在黑夜中以一种奇怪的姿势相拥在一起。别扭又温暖。

母亲说,回吧,我们娘俩好好说一回话。

5

如果早知道母亲的身上有这样一块伤疤,我定会阻止她揭下。那些脓與血结成的痂,无论历经多少岁月都不会真正与皮肤融为一体,它突兀地存在,呈现麻痹状态,不碰到,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碰到了,疼痛依然凌厉而尖锐。

母亲说,周老师不是生下来就瘫痪的。

我说,当然,要不怎么能下乡当知青呢,又怎么能教您唱歌跳舞呢?他是中风了吗?我是说脑溢血。

母亲说,不是。然后母亲就没再说话了。

我试探地问,难道他的瘫痪跟您有关,是您把他弄残废的?

母亲没有正面回答我。她闭着眼睛斜靠在高枕上沉默着。我想这一定是深藏于母亲心中的秘密,是难以启齿的。我隐隐感知到了某种沉重与压抑。不能说的硬要说出来,是件多么残忍的事。那些言语带着锋利的弯钩,每吐一个字就会在心里划拉一下。就跟我至今都不愿想起父亲临死前的那段日子,我知道他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可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亲戚们该借的都借了,单位上该捐的都捐了,那场疾病拖了三年之久,家里真的是油尽灯枯了。与医生交谈,说父亲只是在捱日子了。我不知道父亲还要捱多久的日子,而我还有一个活着的母亲,她没有工作,完全需要我来赡养,这都需要钱。以前一直隐瞒病情鼓励父亲战胜病魔的我,在那个鞭炮声响万家团圆的除夕夜,我站在病床前冷冷地对父亲说,爸,你知道吗,你患的是癌症,淋巴癌已到晚期了,我,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泣不成声说完这句话,父亲没有任何表情。但在夜里十二点的时候,父亲一阵呼吸困难,来不及按铃喊医生上吸痰器,父亲便直挺挺地倒在了床上,顿时血色全无,苍白得如同一具石膏,他死得如此果断而决绝,连一句遗言都没交代。以前每次呼吸困难,父亲都要挣扎半天,忍受吸痰之苦,一次次死而复生。我一直觉得父亲是含着对我的恨意去世的。是我逼死了我的父亲。关于父亲的死我至今没有对母亲说,我不能说,说不出口,我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责,忍受心如刀绞的痛楚。

我不想让母亲说出来了。

我说,妈,睡吧,忙了一天,累了。

母亲闭着眼睛说,一晃也四十二年了。

母亲说起了一九七四年的春天。说是春天,但春没有立起来,异常寒冷,下了三天的雪子,一天到晚打得窗户噼啪响,像扔豆子。接着就是三天的鹅毛团,铺天盖地,直到雪埋膝盖。水缸的水都冻成了牛皮凌。下雪不冷化雪冷,到处湿答答的,走在外面,手如果不筒在袖子里,你会感觉那风长了牙齿,在啃你的指头。

天冷,无法进行春耕生产,队里的农活都停了,村庄难得的清闲。公社领导便安排文艺宣传队下各个生产队演出,一则慰问社员,二则为春播耕种做动员。母亲那个时候二十出头,已经是公社文艺宣传队的当家角儿。当时宣传队正排练一个新节目,叫《社员个个顶呱呱》,春风吹开遍地花,天上桃园开仙花,地上人民谱神话,挺直了腰杆来当家,社员个个顶呱呱,嘿,顶呱呱……这是周老师自己谱曲填词的歌曲,不仅宣传队所有演员参演,各个生产队也要出几个人参与节目排练,小到三岁走,大到九十九,男女老少,满台人载歌载舞,表现公社生产和收获时的劳动场面。已经演出两次了,不仅群众叫好连公社的领导们也都非常喜欢很是满意,几次交代周老师要加强排练,精益求精,等节目成熟了到区里县里去演一回,让区领导县领导看看咱们公社社员的风采风貌。

宣传队排练节目的地方就在那所小学里,方便周老师课余编排节目。周老师上课去了,一摊子人就交由母亲来安排,或是继续排练或是原地休息。周老师对我母亲很是倚重,宣传队姐妹们就私下里开我母亲和周老师的玩笑。每次母亲申辩反驳翻她们白眼时,周向楚就会在人群里喊,文梅,文梅,过来,我们把这个挑担子的动作跳给他们看。姐妹们便一阵哄笑。周向楚继续说,我和文梅给大家伙跳一段,你们看看真实的挑担子跟舞台上的挑担子的区别,女人挑担子和男人挑担子的区别。姐妹们说,快去,让我们看看真的跟假的有什么不同。母亲哼一声,大辫子骄傲地一甩,落落大方地走到中央,与周老师一起挑担子。姑娘们啊快收割啊,小伙们啊来挑担啊,嗨哟嗨哟嗨哟,双脚踏得尘飞扬啊,劳动的号子震山响……

那天母亲像往常一样去学校排练,经过公社,看到公社门口的水泥影壁上用红漆刷了“打倒臭老九,破师道尊严”十个字。字是刚刷的,红色的漆顺着笔画流下来,像流血一样。母亲打了一个寒战,前几年因为周老师的右派身份被红卫兵押着满大街游行,戴高帽子,架土飞机,天天挨批斗,差点没死过去。才宽松了几天,风向说变就变了。她警犬般地从风里嗅出一股血腥味,母亲的后背流出一身冷汗,她飞奔到学校。还好,排练正常。

办公室的角落里生着一盆炭火,几名生产队参演的社员蹲在那儿烤火,一支叶烟你抽一口我抽一口,办公室里一股刺鼻的烟味儿。周向楚一看见母亲就招手道,文梅,快来快来,咱们把舞台上收割的动作展示一下,这个大妹子又忘了。一边的姐妹们又是一阵笑。

母亲问,周老师今天没课吗?

周向楚说,哈哈,你记性更差,今天是星期天。

哦。母亲稍稍松了一口气。看着气氛好像没什么要紧的,可能是公社例行公事喊喊口号而已。打倒了臭老九,学生们到哪去读书?打倒了周老师,这么好的节目还怎么到区里去展演?真是瞎担心。

母亲开始示范周老师编排的收割动作。左腿弓步,右腿绷直,身子下倾,抓稻,挥镰,抹汗。手上没有镰刀,但只要心中有,观众的眼里就有。在母亲再次直起身擦汗时,她看见操场上忽然拥进许多学生,有十多个高高大大的男生,应该是初中生,也像二流子。他们一番东张西望后来到这个大办公室,然后趴着窗户观看。他们犹如看西洋景,兴奋地吵吵,哎哎哎,你们快看,还有个男的跳舞,跟女人一样扭啊扭的,哈哈,好不害臊哦。

周老师朝窗户这边看了看,眉头皱了皱,微微有些生气。母亲说,小孩子无知无识,别理他们。

窗外又在叫嚷,嘿,还是个络腮胡子呢,我奶奶说长络腮胡子的都是畜生投胎,哈哈,畜生还会跳舞。

窗外一阵哄笑。

虽是孩子,但出言恶毒,充满了挑衅。周老师真的生气了,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今天非要好好教训这帮野崽子们。母亲心里一咯噔,这群孩子今日来得邪门。她拉住周老师,说,又不是您自己的学生,这年头莫要管闲事,管不得的啊,而且您又是外地的。母亲只想息事宁人。花坛里背阴的地儿还有一堆堆的雪没有化尽,寒飕飕的,天空也是阴沉沉的,这天象总让人有种大祸临头的感觉。

周老师站在廊檐下,袖子一挽,吼道,你们几个过来。

那群大孩子嬉皮笑脸地过来了,问,怎样?

周老师问,你们刚说谁是畜生?

为头的那个大个子不紧不慢地说,我奶奶说的,络腮胡子都是野兽转世。

话说完,那群孩子叽叽笑了起来。

周老师说,你奶奶是几几年生人,你是几几年生人?你奶奶是封建社会里长大的旧人,你是受毛主席思想哺育的新人,全中国的四旧都破了,就你们家没破?张口闭口投胎转世,一套迷信说辞,我看你的书读到牛屁眼里去了。周老师手指着校门大声说,赶紧滚回去学习,没事别出来捣乱。

受训的那个大孩子突然抬起头,一双眼睛疯牛般横了过来,裤腿旁的手握成了拳头。

周向楚的火也被勾上来了,上前捏住他的下巴,说,嘿,你小子不服气?劲鼓鼓的,想干仗啊?

那个孩子抬起腿一阵乱蹬。周向楚一番躲闪,然后卡住他的脖子,将他抵在廊檐的柱子上,死死摁住。那小子脸憋得紫黑,却高声叫着,你们看老师打学生了,老师打学生了。

周向楚驳斥,告诉你,这不是打,是教育。

那小子呸了他一口,说,教育?你这是教训,是奴役欺压学生。说着喊了一句口号,打倒臭老九,响应党中央号召,破师道尊严。

周向楚一惊,手顿时松开了。他像是一下子顿悟了过来。喃喃自语,又变天了。

很快公社革委会的唐主任领着一干人就赶来了。唐主任披着一件军大衣驾坐在办公室中央,黑风罩脸,额头上有一片乌青,一看就是伤淤。他还没问上两句话,就把周向楚定性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分子。他的录音机、歌詞本连同他的自然卷头发和右派身份再次成了他资产阶级做派的物证。说他的教学是意图资产阶级复辟。

母亲听不下去了,她说,唐主任,您今天喝多了吧。

唐主任愣了一下,随即听出了我母亲言语中的不满。冷冷一笑,说,文梅啊,你贫下中农,思想觉悟要高,要与右派分子和修正主义分子划清界限,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敌人。毛主席说过,时刻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母亲说,毛主席也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怒气冲冲地来,来了就听了两句一面之词就说人家是修正主义,是搞资产阶级复辟,您这样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不认账。

唐主任嘿了一声,却没有嘿出下文,脖子伸得老长,像是哽住了。

母亲说,我看您今天不像是来解决师生矛盾的,您是专程赶来定罪的,哦,只怕这场事故的引线也是您放的吧。

文梅你给我闭嘴!周向楚大声呵斥母亲。

唐主任头上火冒出三丈高,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把一只搪瓷缸子吓得浑身发抖。唐说,你脑子严重不清白,我看你不要留在宣传队了,省得荼毒广大群众。

母亲顿时哽住,她觉得她身上的要害被人给拿住了,动弹不得。周向楚说,今天不排练了,你带着乡亲们都回吧。又朝众人拱了拱手,说,乡亲们都回去吧。

看这架势,大伙儿知道周向楚老师是又要挨整了。一路上也都替他惋惜,一个省城来下乡的知识青年,落在这地方,无依无靠,又是个右派成份,平时连大声说句话的日子都稀少,见谁都是笑脸,就这么个谨慎人,还是躲不过灾难。

一路上母亲却是又焦急又愤慨,又惧怕又担心。在冷风中走了一段路,心情松散了一些,她觉得刚才不应该表现得那么强硬,应该圆滑机智一些,既不让周老师吃亏又不得罪唐主任,两全其美多好,那么冲动干什么,于己于人都不利。母亲为自己讲话不知轻重很是懊悔。

6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赶去了学校,才一夜,学校已经变得她不认得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被风吹得呜呜响,像传说中妖怪在兴风作浪。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浆糊混合墨汁的腥臭味儿。大字报贴不下了,学生们还在到处贴,连花坛的杨树柳树上都贴满了。过去的大地主死了办丧事也没有这个场面。母亲头皮一阵发麻。

大办公室里,校长与老师们在矮凳子上坐成两排,一个个低着头,拿着小笔记本做记录。唐主任坐在一侧的高椅上,鼓眼子将军般怒目圆睁,一个男学生站在前面举着一张《人民日报》结结巴巴地读着,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远没有消,消(肃)清,旧的传充(统)观念还是很元,元(顽)强的。在教育革命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力,形力(势)下,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没有看见周老师。母亲心里一沉。悄悄向自己生产队的一位小妹妹打听,小妹妹两边看了看,没说话,直往前走。母亲跟了上去,在学生厕所旁看到了周老师。一夜之间,周老师像变了个人似的,一件土黄色的棉袄,到处是破洞,棉絮挤汤圆似的到处挤出一坨坨来,自然卷的头发失去油润,蓬得像树上的鸟窝,络腮胡子明目张胆,黑黢黢地绕了一圈,消瘦加上憔悴,越发地显得脸更长了。他拿着一把竹扫帚,正清扫垃圾。他的背驼着。

周老师看到母亲,连忙转过身去。不想他背上居然背了一只大破鼓,两根鼓槌还吊在下面。母亲认得这是她们生产队的一只鼓,族里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用于开春的时候敲打,以此催促农事,吓跑害虫的。破四旧时被人用刀把鼓面划烂了,鼓就此废了,废鼓一直放在公社的仓库里。不用说,这鼓一定是唐主任示意这么做的。

周老师意识到那鼓的不雅,又慌慌转过来,还是觉着不妥,看见母亲走过来了,索性抱着竹扫帚躲进了男厕所。

母亲在厕所外面叫周老师,不应声,不一会儿从里走出个枯猴一般的小男孩,边提裤子边唱歌,周向楚,周向楚,资产阶级纸老虎,背上背个大破鼓,敲一下,噗!

你个小毛崽子,站住。母亲一把扯住那孩子的衣领,那孩子泥鳅样挣脱去,在远处向母亲抛了块土疙瘩,正中母亲的脚踝,母亲哎哟一声。那猴崽子又唱道,新姑娘,会情郎,情郎嫌她不漂亮,躲在茅房不出来,撅起屁股晒太阳。

母亲跛着脚追了上去。那猴崽子嘻哈着一闪就不见了。母亲气得头晕,站在教室前的长廊上一片茫然。

文梅。有人叫她。她扭头一看,是唐主任。

唐主任说,你跟我来。

母亲呆呆地跟在唐主任后面,进了校长的寝室。唐主任顺手关上门。母亲将其打开。唐主任哈哈一笑,说,文梅同志,自我保护意识强,值得表扬。唐主任说,开门见山吧,我们宣传队一直都是你挑大梁,自古能者多劳,组织上要给你压担子,公社的节目《社员个个顶呱呱》由你牵头继续编排,我们去年就报到了区里,区里报给了县里,区领导和县领导对咱们这个节目非常重视,你要负好责。你成分好,业务精,组织上信得过你,这也是你个人挣前程的机会,弄好了,我们可以保举你进军区文工团,到时入党提干,把泥腿子洗得一干二净,永远脱离农村。

唐主任说得像打机关枪,“哒哒哒”,母亲被扫射得晕头转向。但是她还是听清楚了,她没有被开除出宣传队,还可以牵头排练这个重要节目,而且还可以一步登天去往更高级的地方。周老师栽花育苗,长出的一个桃子,快要成熟了,却要被她采摘。桃子诱人,军区文工团也诱人,她仿佛听到了来自区礼堂、县礼堂打雷般的巴掌声。

唐主任又说,不过。

母亲问,不过什么?

唐主任说,组织上信任你,你也要向组织证明你是可信任的。

母亲问,怎么证明?我一定会好好排练的,遇到有拿不准的地方我会虚心请教周老师。

唐主任连连摇头,说,糊涂,无产阶级的节目怎么能让右派分子玷污,这是对毛主席思想的不尊敬,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尊敬。你晓不晓得?唐主任说,碰到这样的人,稍微有点觉悟的躲都躲不赢,你还往上凑,你叫组织怎么放心把任务交给你。

母亲说,这……

唐主任說,这什么这,你回去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告诉我一声。要尽快,节目不能耽误。

母亲没动。

唐主任说,回去,回去好好想想。

母亲依然没动。

唐主任敲了敲桌子,说,喂,文梅同志,文梅同志。

母亲说,我想好了,为了无产阶级的胜利,我与周向楚划清界限。我向组织保证,我会抓紧编排,使节目成熟,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唐主任一拍大腿,说,好!文梅同志,我是一直都很看好你,也很器重你,这个机会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7

排练场地依然是在学校里,天晴就在操场上,下雨就在办公室里。起先母亲心里别扭,特别怕碰见周向楚,每天便控制饮水,尿涨屎涨都憋着不去上厕所。母亲发现周老师也是怕见她的,不小心遇见了,远远地就背着那面破鼓绕开了,偶尔,母亲实在憋不住了去厕所,在拐角处咳一声,周老师就会躲进男厕所。

但还是免不了有看一眼的时候,看一眼,母亲的心里就像喝了汤药一般,又酸又苦。不到三十岁的周老师看起来已然像个小老头了,一脸的胡子也是卷的,快跟头发长到一起去了。身上那件破棉袄脏兮兮的,主要是背上背的那面鼓,豁了口的鼓面,和吊着的两根棒槌,这样的形象令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像一块美玉突然生了裂,这瑕疵就跟长在心里一样,受迫害的周老师每天都折磨着母亲。在沮丧与痛惜过后,母亲对周老师渐渐生出了隔阂,日久对老师也有了嫌弃与厌恶。

她去厕所再也不故意咳嗽了,周老师躲避不及碰见了,母亲昂头而过,看见了跟没看见一样。时间长了,各自倒也坦然。

排练没几天,公社就接到了县里节目调演的通知。母亲曾幻想过的县礼堂海潮般的掌声成为了现实。特别是灌溉一场,其他演员每人手拿葫芦瓢随便往天上一扬便匆匆下场,最后出来的母亲肩担一对桶,一上场连着三个大跳,稳稳落地后开始点翻,接着串翻,绕着舞台串,速度越来越快,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舞台都被母亲扫出一阵风来,两侧的幕布都被吹动了。整个礼堂除了侧幕的乐队声响,台下鸦雀无声,待母亲稳稳站住,笑容满面向舞台一側挥手喊道,哎,队长,水满啦。底下顿时掌声雷动,连县领导都忍不住站起来鼓掌,掌声弱了又变强,弱了又变强,一波一波如潮水一般久久不息。演出完后县领导上台与演出人员合影。县委书记握住母亲的手说,你旋转的时候,我们在台下为你吊着心,真怕你飞咯,真不敢相信你是来自农村文艺宣传队的农民演员,你的水平,专业的舞蹈演员也未必比你强,你是人才。

那一刻母亲的脑海里全是周老师的影子。她想起上学时,周老师给她练竖叉、下腰、旋转、点翻、串翻,寒暑不断,才有这样的好身段和基础。最后这场灌溉也是周老师特意为她量身定制的。周老师要的就是这样的高速旋转,不这样无以表现农民对庄稼对土地的深情和对丰收的期待。

从县里回来后,一干人在学校里落脚。喇叭已经播出了演出成功的消息。母亲去厕所看见了周向楚。周老师本是想避开的,但却迎了上来,在一旁的菜地边捡了一支木棍在地上画了几画,然后朝母亲看了看就又钻进了男厕所。母亲上前一看,地上画了一个伸大拇指的拳头。一时间母亲心内如潮涌。她贴着厕所墙壁说,周老师,谢谢你。然后哭着跑开了。

半个月后,公社突然决定开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批斗会。批斗会前照例是宣传队演几个节目。母亲那天唱的是《公社是棵常青藤》,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个个都是藤上的瓜……

批斗会说是批斗所有的臭老九,但其他教师好像只是走了个过场,唯有周向楚是批斗重点。那天他站在台上,背上倒是没有背鼓了,但人依旧驼着,好像那鼓还压着他似的。唐主任在铺了红绒布的条桌前坐着,桌上一只话筒,一本红宝书。唐主任说,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要文斗不要武斗。然后他念了几张说是学生检举揭发周向楚的信。说周向楚自恃是省城来的知识青年,瞧不起农村穷孩子,上课教书态度十分随便;说周向楚偏爱女学生,给女学生的分数给得高些,男学生分数给得低;说周向楚暗示学生要家长给他送鸡蛋吃;说周向楚打着家访的幌子四处骗吃骗喝;说周向楚趁同学午休期间摸女学生的身体。起先台下是一阵笑盖过一阵笑,但最后一条令台下一片哗然。有些家长已经开始骂爹骂娘了。

台上的周向楚双目圆睁,对着台下群众说,这是瞎说的,这是瞎说的啊,没有的事,天啊,没有的事啊。

唐主任说,你是说学生们在陷害你?

母亲知道这是莫须有的事,是捏造的。批斗会散后,台下的学生和部分家长们纷纷拥上台,将周老师打倒在地。母亲拨开人群上前去,连连喊住手,住手,喊着喊着,一个高个子男生抬起一脚直踢到周老师的裆部,周老师顿时惨叫一声,捂着裤裆哀嚎着满地打滚。这一脚太阴毒了。母亲的心也跟着蜷缩起来。学生们还没有停止拳脚。母亲心里长出千万双手想要替恩师挡一挡,但是她无能为力。看着周老师这样被作践,她真心地感到疼痛,她好像自己也在遭受着摧残与折磨。看着周老师揉搓裆部,丑陋又粗鄙,她难以忍受,她想起周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便突然飞起一脚踢向他,她想着与其尊严受践踏还不如给他个快行。这一脚将周老师从台上踢到了台下,摔在地上的周老师一阵痉挛,很快便一动不动,只睁了睁眼看了看母亲,就紧紧闭上了。

就是那一眼,深深刻在了母亲的脑海里。母亲觉得周老师满含绝望,他的心死了。在那紧闭的双目前,母亲仓惶又惊恐,她抱着头尖叫,凄厉又哀伤。她一下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她怎么可以这样待他。是她令老师绝望的,心寒的,他教会她唱歌跳舞,教会她快乐的生活,可她却要结束他的生命。母亲自己都觉得这多么讽刺,这是天大的罪过,是不可原谅的孽。在那紧闭的双目前,母亲抱着头尖叫,凄厉又哀伤。

母亲讲到这里时已经泣不成声了,她捶打着自己的胸部,又敲打自己的头部。她说那双眼睛像两只灯泡经常亮在她的记忆里,照着她,烤着她,搅扰得她日夜难眠。

我抱着瘦弱的母亲,像抱着一个对人世感到恐惧的婴儿,我拍抚着她,亲吻着她。挤穿这积压了四十二年的脓包,疼痛必定是穿心的。我感同身受。

待母亲情绪稍稍平复后,我问母亲周老师最后怎么样了?

母亲说,当时学校的校长用目光狠狠剜了我,然后将此事报告给了公社党委书记,书记说绝不能出人命,要迅速抢救。后来镇医院转县医院,县医院转地区医院,地区医院转省医院,抢是抢救过来了,但从此人就再也没有回来。

而之后没多久,唐主任托人带信给母亲,叫母亲到学校去找他,有重要事情。那时正值夏收,学校放了农忙假,没有一个人。母亲去学校后,唐主任欣喜地告诉她,县领导看重她是个人才,想以招工的形式让母亲去县城工作,推荐的表格已经寄来了,只差母亲的签字和他的盖章了。虽然周老师的事令母亲终日郁郁寡欢,思想包袱沉重,但是能去县城,离开这鬼地方母亲还是很向往的,想着换一个地方或许会好一些。她对唐主任说了声谢谢,然后签了自己的名字。

唐主任从抽屉里拿出红色的木质革委会公章,沾上印泥后,欲盖却又放置一边。唐主任忽然一把搂住母亲说,文梅,你太漂亮了,可想死我了。说着一张臭嘴拱了上来。母亲一阵恶心,怒火直蹿到头顶。她死命推开唐,说,你再这样,我就喊了,你把我当什么人了?唐说,文梅,好文梅,就一次,你从了我,我立刻盖章,你从此展翅高飞做城里人了。我不图你回报我什么,就只这。啊,好文梅。说着扑上来,意图用强。

母亲死命捶打,挣扎中,抬起一脚踢中他的要害,唐夹着双腿倒吸一口凉气,不由怒气冲天,说,你真是狗坐轿不识抬举,这张表格你休想让我给你盖章。你就一辈子待在农村吧。

母亲拿起那张表,撕个稀烂揉成一团砸向唐的脸上,又将那枚红彤彤的公章“砰砰砰”杵在他的脸上,弄得他一脸的革委会红章印,像撑采莲船的丑角。母亲说,姓唐的,你莫把我文梅瞧扁了,你姑奶奶我不吃你那套。

8

母亲与父亲结婚是在七九年,那時我父亲追求母亲已经有六年了。父亲在七二年的时候就向母亲表达过他的心情,但母亲没有接受。但因为父亲的执着与真诚,母亲也渐渐转变了态度,尤其是发生了周老师那个事件后,母亲一度陷入抑郁状态,得亏父亲开导陪伴,母亲才慢慢走出阴影。七九年春上父亲去省城开会,回来给母亲传递了周老师的情况,说周老师的身子在省城调理了一年多才好转,恰逢“文革”结束,知青返城,他就顺势留在了城里,七七年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儿子。听到这个消息,母亲的心里才稍稍安稳些。有妻有子有家庭,居在大城市,周老师的苦日子总算结束了。父亲一说,母亲就为周老师念阿弥陀佛。

在我读大学时,父亲又去省城开会,回家后跟母亲说周老师已经随儿子去往美国,再也不回来了。母亲哦了一声。那天我在场,我明显感到一直凝结在母亲眉头间若有若无的那点愁容彻底消散了,像是一下晴了天。母亲像是对父亲又像是对自己说,周老师这个结局蛮好,好人最终还是有好报。

九十年代,说起移居美国,人人眼里都羡慕得掉出火星子来,好像美国是人生的美景湾,去美国,就像童话里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美好生活一样,是美满幸福的大结局。

不过母亲高兴,我和父亲也陪着一块高兴。晚饭时母亲说想喝酒,父亲就开了一瓶红高粱,给母亲斟一杯,自己斟了一杯,最后给我也斟了一杯。父亲对我说,丫头,小酌怡情,学习喝点酒,人生路上多个伴。那晚上为着周老师童话般的结局,我们一家三口喝了个小醉。

留着残羹冷炙在桌上也不去收拾,母亲竟去房中将束之高阁的手风琴抱出来,边拉边唱《祝酒歌》: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时刻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十月里,响春雷,亿万人民举金杯,舒心的酒啊浓又美……父亲被这一连串的“来来来”鼓动,也五音不全地掺和进去。唱完这首,母亲跟父亲还对唱了《蝴蝶泉边》,之后母亲单独唱了一首《妹妹找哥泪花流》,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母亲自己唱得眼泪汪汪的,我和父亲也为之动容。父亲说,文梅,唱个高兴点的吧,我们仨都会的。母亲笑着抹去眼泪,说,好,《打起手鼓唱起歌》预备齐,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千里牧场牛羊壮,丰收的庄稼闪金光,我的手鼓纵情唱,欢乐的歌声震山河,草原盛开幸福花,花开千万朵,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我们一家欢快地唱《打起手鼓唱起歌》没多久,父亲就开始起病,三年后,我大学毕业,父亲便去世了。留在记忆中最温馨最最快乐的便是那次趁着醉意,与父亲手拉手唱歌跳舞。

我们以歌声为遥远的周老师饯行,祝福他在民主、自由、富有的美国国土上盛开幸福花,花开千万朵。我从未想过他会回到这偏僻的小乡村,回到母亲的生活中,更未想过几十年后,我的母亲要嫁给他。

母亲说她是去年到娘家去走亲戚,偶然听到族里人说起周向楚。母亲一惊,问,周向楚?哪个周向楚?族人说,就是“文革”前下乡插队的那个知青,后在小学里教书,会唱歌会弹琴的那个周老师。

母亲问,他不是去美国了吗?

族人说,他回来了,现在就住在他当年插队的那户人家里,很住了一段时间了。他插队的那户人家搬去广州了,房子空着,给他住。

母亲内心一时天雷滚滚,狂风骤雨,摆好的酒席也顾不上吃,租了个摩托车急急赶去那里。那户人家是外墙贴了白瓷砖的小楼房,在河边上,河对岸是一条铁路,隔不多久就会有火车轰隆隆经过。田野里油菜花开了,萝卜花开了,紫云英也开了,黄的,白的,红的,一如母亲哼着歌儿去上学的那个春天。

一进屋就看见了周老师。他正捧着一只小碗吃饭。一头卷发全部变白,连络腮胡子也白了,但两只眼睛还是那么光亮,像两支燃烧的火炬。这眼睛发出的光烧灼了母亲几十年,如受烙刑。那次一见,母亲心里五味杂陈。过去的事像长了翅膀似的全飞奔了过来。

母亲叫了声,周老师,别来无恙。

周老师搁下碗筷,将自己的一双腿正了正,缓缓站了起来,问,您是?

母亲流下眼泪,走上前去,说,我,文梅啊。

猜你喜欢

母亲老师
母亲的债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悲惨世界
追老师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