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薇:联系青年以“三变”促“三到”
2017-08-12张海兵
文 | 张海兵
张薇薇:联系青年以“三变”促“三到”
文 | 张海兵
张薇薇,女,中共党员,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团委素质拓展部部长、学生会副秘书长,曾获安徽省共青团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自2016年全团开展“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以来,张薇薇以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目标为追求,围绕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工作职责,注重把工作对象转变为依靠力量、把教育管理转变为倾心服务、把学生所需转变为工作所为,实现联系青年身到、心到、做到。
身到:扩大“朋友圈”,线上线下凝聚青年
办公电脑上,QQ的企鹅头像闪烁着,点开,“老师,打扰了,我是文学院的***,我们学院的同学都在问暑期社会实践的学分认证标准今年有调整吗?”张薇薇QQ上的“素质拓展答疑工作群”弹出一则消息,学生@她并希望给予答复。这是她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像这样在微信、QQ上创建的群还有十余个:“挑战杯+创青春”、第二课堂信息系统交流、对话成长学生成长跟踪、学生会系统、“三走”挑战赛等等,群成员多达200余人。这些群就是她的学生“朋友圈”,她把日常的一项工作、一次活动、一场座谈作为认识学生、结交朋友的重要契机,并用工作答疑、生活关心运营着她的“朋友圈”。
倾听青年之声
作为一名高校团干,她深知青年是共青团的组织根基和力量源泉,凝聚青年跟党走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和使命。然而,现在的学生关心什么?如何做到走出机关联系更多的青年?带着这个思考,她意识到不能呆在办公室做“团干部”,而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走进学生,将“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与青年对话。她坚持每学期走进课堂,结合个人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兴趣与思考,与青年学生聊大学、聊情感、聊人生,谈困惑、谈思考、谈成长,在彼此了解中把握学生特点。她坚持每周一次在课外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既有构思方案、审核文本、会务准备等工作指导,也有学分、成绩、人际关系、成长发展等青春导航,她在关心和帮助中教育引导学生,学生在成长与获得中凝聚合力。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她牵头组建校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委员小组,抓住“班级干部中的认证委员”这一关键群体定期开展培训、调研,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要求,借助小组的力量指导学院、社团、班级的具体工作,既弥补了团委工作人员紧缺的现实问题,也提升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举办“赭麓大讲堂”,从身边优秀的青年学生中寻找主题、遴选主讲人,发掘身边的“明星”和普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围绕志愿服务、学生工作、社会实践、读书分享、考研就业等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广大同学分享励志故事。“1+100”中的若干个单一个体用自己的成长故事、经历感悟把她想传递的“道理”说了出来,同学们真信真学真做,将青春正能量传递和辐射到校园生活中。她,更多时间是做好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执着坚守,静待花开。
与学生分享交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日复一日的坚持与陪伴、一言一语的回复与鼓励,不断拉近她与学生间的距离,正能量的辐射与传导也让她与更多的青年学生打成一片。她注重把工作对象转变为依靠力量,情感的认同让她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成功地把“我”变成了“我们”。
心到:提升“获得感”,问需问计服务青年
在联系青年的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座谈,她意识到:活动的形式、意义不是根据文件、数据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怎么看,最根本在于活动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她追根溯源,在认真思考“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中寻找工作的动力与初心,推进“第二课堂”的转型升级。2016年,针对学生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她与团队成员直面现实困境,反思活动规划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创新思路举办首届“青春创意秀”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设计大赛,鼓励个人或团队自主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如果我们所给予的不是你所喜欢的,那么,欢迎你来设计”,优秀的创意将直接被列入新一学年的素质拓展规划课程表中供广大同学选择;2016年底至2017年,考虑到学生使用习惯的改变,学校团委和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合作,全面运行和推广“第二课堂”信息管理平台,即在手机端实现活动浏览、报名抢票、学分查询等实时互动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实现线上自主选择,还能分享感受、评价讨论,参与的体验直接影响“第二课堂”的活动规划与组织实施。“学生的视野受限,我们来规划设计;学生的使用习惯改变,我们来调整引导”。“第二课堂”工作中每一次的尝试与调整,都是秉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学校“第二课堂”坚持十年并走入全国第一方阵,入选全国首批36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高校,连续二十四次获得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服务青年不是“作秀”,而是要踏实工作,要做到眼往下看、脚往下走、心向下沉。她用一次改变、一场讲座尝试着去推倒一堵堵名叫问题的“墙”,一堵堵横亘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墙”,构筑起沟通彼此的心灵之“桥”。她注重把教育管理转变为倾心服务,通过问计于青年,问需于青年,改变现实与青年诉求不匹配的情况,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中刷出组织的“存在感”。
做到:构筑“共同体”,以心换心引领青年
身到、心到,关键要做到。她立足工作岗位,努力整合资源,虚功实做、难事长做。她深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不能仅仅是一次会议、一场活动,而是要能够真正地解决学生的关切与期待,着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
青年有什么需要,就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服务。“寝室的问题我们反映了很多次,但都没有回复。”她所联系的青年学生反馈的这一件小事让她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掌握学生诉求,更要针对性地精准服务。她依托校院团委、学生会等力量,多渠道地将学生最为关切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指导学生开展问题调研、情况核实,连同学校办公室将累计形成的400余条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建议以“抄告单”的形式反映给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学校本科生日常诉求梳理与反馈工作机制,常态化地开展学生诉求调研,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利益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还要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青年学生也不应当仅仅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应该是心系家国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她所联系的学生中有一位学艺术设计的摇滚青年,像大多数“90后”一样,他崇尚个性、自由,不喜欢平庸,不关心政治,不在意别人的想法,但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缺少场地、资金支持,没有大型活动组织经验也让他屡屡受挫。于是,她发挥共青团的优势,主动关心,给予支持,提供场地让他们排练、存放乐器;手把手指导,帮助完成活动的组织、策划、安全保障、外联赞助;沟通交流,和他谈音乐、谈理想、谈人生价值。他们先后举办“红与黑,爱与艾” 防艾抗艾、“温情安师大,冬暖索玛花”主题音乐节,他本人也已经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即将奔赴西部支教,带着他的音乐和他的梦想。他依旧是那个热爱摇滚的热血青年,个性十足,魅力不减。但同时,他所认同和坚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也成为很多青年学生学习、追求的目标与方向。从这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化中她获得“灵感”,组织开展“对话·成长”交流活动,邀请学校领导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为学校领导倾听和解决广大同学关切和诉求拓展新途径,让学生更加真实直接地了解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她用爱与责任融入教育与服务,实现教育的同频共振,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
立足学生期待和党政关切,她主动承担,注重把学生所需转变为工作所为,把学生的“痛点”变成工作的“关键点”,用一场活动、一篇微信、一次座谈、一张表格、一份报告实现精准滴灌,搭建联结学校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在解决具体事务中增进理解和信任,在维护学生权益中引领广大青年,努力在实干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也得到了温暖的回报。学生眼中“高冷”的工作狂变成了青年心中“暖暖”的VV姐。她说:“是‘1+100’把我和身边的青年大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很值得。因为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这份青年团干独有的快乐和纯粹。”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