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贺龙元帅的十大精神
2017-08-12刘纯规
文/刘纯规
略论贺龙元帅的十大精神
文/刘纯规
贺龙元帅一生功勋卓著,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既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共性又有贺龙自身个性特点的贺龙精神。
一、寻找真理,追求真理,执着坚定的探索精神
贺龙一生经历了无数不平事,且最爱打抱不平。他想要给穷人找到一条好路子。在探索中,他认为穷人要不受欺负就要抱成团,所以他参加哥老会。但哥老会却不能解决穷人过上好日子的问题。随着经历的不断丰富,他渐渐明白:在这个不平的社会里,穷人靠努力劳动是过不上好日子的。靠黑心肠欺侮别人去发财,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个骑在穷人头上的土豪劣绅。贺龙开始了关于社会变革的探索。18岁时他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从革命党的理论中贺龙看到了为穷人找一条出路的希望。
贺龙在真理追求的路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的。在反袁护国护法等斗争中贺龙虽然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但却被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搞得十分迷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依然如故,同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人却互相倾轧,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贺龙找不到明确答案。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里,贺龙的部队几次被别人吞并。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寻求正确道路的决心。从种种探索实践的失败中,他深深地认识到:“孙中山是个伟人,可是,他依靠的还是军阀队伍,早晚是靠不住的。”在征战的过程中他注意结识各种人才,听取不同的政治观念,在一次听取陈图南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与其归国的同学方汉儒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论中,他凭着多年探索的经历,认同社会主义理论是可行的。
在贺龙执着的追求下,他终于接触到了真正革命道理。1924年夏贺龙率部移驻贵州铜仁县时,收到在广东黄埔军校学习的周逸群寄来的许多马列书刊和关于国共合作情况的书信。从此以后,他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并朝着这个光明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正是贺龙这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才使他寻找到真正的为穷人打出天地的革命真理——马列主义。
二、不畏强权,反帝坚决,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但不屈的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依然涌现了无数个反帝爱国志士激励着后人。贺龙正是无数个反帝爱国志士中的一员。在斗争中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却又热情似火的爱国主义精神。
1923年护国战争时期,吴佩孚利用日本商船运送军火打内战,结果让贺龙扣押。贺龙扣押“宜阳丸”号,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不仅敢扣,还敢索赔。面对日方的强横交涉,贺龙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真正中国人应有的爱国立场和一个中国军人的严正态度。贺龙的反帝斗争能获得胜利与他的勇气与智慧密不可分。在以后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坚决,和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斗争的坚定立场无不体现了贺龙同志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三、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
贺龙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上。南昌起义前,蒋介石为了拉拢贺龙,许以500万大洋,汉阳兵工厂以及武汉卫戍司令的官位给他。高官厚俸,权倾一方,其巨大诱惑,换上任何一个军阀都难以抵挡。可是贺龙却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带领部队开赴南昌。此时的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可他坚信共产主义才是他所要追求的真理,坚信共产党才会真正为穷人打天下,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成功。所以没有什么诱惑可以动摇他的这种信念。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贺龙辗转回到桑植洪家关,准备再次发动乡亲举行桑植起义。有个族叔劝他说:“现在是国民党一统天下,势大力强,你们为什么要当‘红脑壳’呢?”又说:“你当过镇守使,当过军长,为何现在不穿皮鞋穿草鞋,当了共产党,落得赤手空拳,你还图什么?”贺龙铿锵有力地回答他道:“我贺龙找真理,找个好领导,找了半辈子,现在总算找到了,就是把我的脑壳砍了,我也要跟共产党走到底。”
贺龙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还体现在他坚强的党性原则上。他不怕强权,不怕恶势力,更不怕帝国主义。可是当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却事事听从党的指示,处处服从党的决议,听从党的指挥,维护党的团结,这正好体现了他坚强的党性。
他的这种党性原则体现最为突出的是与张国焘分裂中央的斗争。贺龙以其在红军中的崇高威望和坚定的党性原则,不畏张国焘的威胁,与朱德等同志一起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维护了党的统一,维护了红军的统一,维护了中央的权威。这对我党我军是有重大贡献的。
他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更体现在他坚定地服从党的安排,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上。对党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在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代表党的前委,委任还不是党员的贺龙担任起义军总指挥。贺龙以激动的心情坚决执行了党的命令,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起义军南下失败后,贺龙主动要求回湘西拉队伍。得到中央同意后,从此就走上了艰难的组建红军,创建根据地的道路。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在湘鄂西地区经过两年多艰苦奋斗,创建了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大苏区之一。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贺龙在晋绥抗日根据地
四、投身革命,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涌现了成千成万的革命英烈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英勇献身。何谓献身精神?献身精神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献身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牺牲局部,献身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这一切无不在贺龙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献身精神首先体现了他为了大家,牺牲小家。我们从贺龙纪念馆中可以看到贺龙家族为革命牺牲的亲人清单。从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名副其实的满门忠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因为贺龙的这种牺牲精神,才有了南昌起义的主力军,正因为有了贺龙的这种牺牲精神,才有了后来无数人跟随他出生入死,前赴后继。也才有了后来的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
无论是作为一个革命家还是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贺龙,他的全局意识都是完美的。1934年10月,贺龙等同志领导的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师不久,兵力不多,枪弹很少,部队疲惫。但为了支持和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他率部向湖南敌军展开猛烈进攻,占领桃源.包围常德,牵制了围堵中央红军的敌人达122个团,10多万人,这对这支刚刚会师不足8000人的疲惫之师而言简直是引火自焚。当时也有人提出了重重困难和无比的担忧,可贺龙说:“对全局有利的仗,困难再多也要打。”这是不计得失,力保中央红军安全的胸怀全局的英勇行为。
“我指挥的军队是党的了,我的脑壳也是党的了,党就是我的生命。”他的这句话已经给世人作了他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
五、高超指挥,善于斗争,巧于斗争的创新精神
刘华清将军在对贺龙作出的高度评价中,有一条就是“高超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共和国十大元帅中,贺龙是唯一一个没有进过军事院校的元帅。可他却一生征战无数,战威赫赫。不能不说这与贺龙拥有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贺龙的创新精神首先体在他在军事上展示的斗争艺术。战争是一门学问,战争更是一门艺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是策略谋划。贺龙在几十年的对敌斗争中创造了无数个斗争策略。多交朋友,化敌为友,或假打真帮,或因势利导,以敌打敌,无不显示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首创精神。
贺龙与敌斗争中,为了不树敌过多,以利于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团结友好的,争取中间的,打击反动的。对于不愿意打出红旗但同国民党有矛盾的武装,贺龙与他们建立联系,争取其暗中配合红军作战或者中立。比如田少卿拥有2000多人的武装,贺龙一回到湘西就与他联系,劝他当红军,但他不愿意却也表示不反对红军,在红军进攻杉木桥的战斗中,他暗中配合红军。不仅如此,贺龙还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调动国民党部队来攻打反动土著武装。如攻打西教乡之战,贺龙就约他的旧部下、当时隶属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的吴玉霖团助攻。在吴玉霖团的配合下,攻占了大恶霸熊相席号称天险的坚固堡垒,抹掉了阻碍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的大障碍。这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调动国民党部队来打反动武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同时,为了保护支持红军的国民党地方团防武装在国民党那边站住脚,贺龙还运用了“假打真帮”的策略,使他们不受国民党的危害。如假打徐小桐就是一例。
贺龙的创新精神也体现在经济斗争中。其中最为出色的亮点就是创建了西北农民银行,从此结束了晋西北币制混乱、通货膨涨的局面,稳定了金融市场。该行后来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前身之一。历史证明,贺龙创建的西北农民银行,为发展晋西北的经济,为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红色金融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六、坚持原则,立场坚定,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就是敢于承担、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攻坚意识,雷厉风行、认真负责的执行意识,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进取意识。贺龙元帅战斗的一生中处处昭示着他的担当精神。
贺龙扣押日本运送军火的商船“宜阳丸”就体现了他的担当;在津市英国商人索赔事件中也体现了他的担当;在组建红军建设根据地时体现了他的担当;在执行党的各种决议时体现了他的担当;在党内各种复杂的斗争中同样体现了他的担当。他的担当,是勇于面对大事、难事的责任意识,是一股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拼劲,是一股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韧劲。
在整风运动中,贺龙于1942年11月2日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发言道:“整风整什么?是整我们党内不正之风,……整风要从上面整起,上面整好了,下面一定整得好,这是个领导问题。我责备下面首先要责备自己。我今天是一个司令员,如果军队做了坏事,犯了纪律,违犯政府法令、政策,这个责任是领导机关负,我要负,我是一个司令员嘛。”他所考虑的首先是自己的责任,这既是一种职责担当,更是一种政治担当。
这就是贺龙的担当精神,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他总是把使命和责任牢牢记在心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面对困难则迎难而上、勇于牺牲,面对职责则严格履行、无私奉献,面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则锐意进取、永不懈怠。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远放在第一位。
七、联系群众,心系群众,一心为群众的爱民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宗旨。贺龙还在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时就把穷人放在自己的心里。所以他在拉队伍反袁护国北伐时期,无论部队到哪里,一有机会他就为民办实事,或兴修学校水利,或废除苛捐杂税,或惩治土匪恶霸,或修桥筑路便民,从而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可以说贺龙每到一个地方的作为都会受到民众的交口称赞。如1920年,在彭水郁山镇,动员并带头捐款修建“断矶桥”,至今为当地民众立碑口传称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更是全心全意地践行着党的宗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他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的困难当成是自已困难的行动上。如1942年,在晋绥联防军驻扎的兴县,洪水把村里的水井全淹没,贺龙带领战士和群众,亲自挖井,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
二是体现在他以民为本的群众观念上。1931年在中央分局的一次会上,贺龙与分局书记夏曦发生争论。贺龙提出调出一部分红军口粮救济受水灾挨饿的群众。夏曦反对,他认为红军口粮不多,运输力不够,管不了几百万群众吃饭。贺龙火了:“群众都快饿死了,我们共产党不关心他们还搞什么革命?”在贺龙的坚持下,部队集中全部骡马和船只,不分昼夜地把粮食运给了受灾群众。使洪湖灾民渡过了难关。
三是体现在他坚决维护党的纪律,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认识上。1932年贺龙带领红三军向鄂西前进的路上,警卫员拴马时不小心让马踩坏了几株苞谷苗,贺龙不仅留下钱以作赔偿,还在半个月后专程找到主人赔礼道歉。身为红三军总指挥,每天都有无数军务缠身,可贺龙因为赔偿几株包谷苗还亲自上门道歉,可见在贺龙的心里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上。
四是体现在他心系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的情怀上。1932年春,贺龙带领队伍从洪湖向汉水以北的京山进军的路上买下了一担藕。贺龙一直挑着这担藕行军,却不让饮食班把它做菜,几天后到达京山。这里是丘陵地带,当地没有栽藕的习惯。贺龙领着战士,来到空荡荡的池塘边说:“你们看,把藕栽到塘里,以后,这里的老百姓不是也有藕吃了吗?”建国后,他的“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在国防工业系统作为传统被延续了下来。许多关于贺龙关心群众,爱护人民的生动事例,也给大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被人们传为佳话。
八、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
贺龙同志一生中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工作都注重联系实际做好每一件事。在军事斗争中战前总是做到细致的侦察工作,战后总结和检讨得失。
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贺龙同志总能依据实际不断变换方式,在1942年抢救失足运动中,贺龙发现问题后及时反思和纠正。以其务实精神纠正了一二O师在抢救运动中的错误,从而避免了更多干部受到伤害。
在经济建设中更能体现贺龙同志求真务实精神。1959年6月,贺龙在西昌视察听取了省建委负责人汇报时提出了到1965年要生产钢锭、钢材的高指标。贺龙指出:作规划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的承受能力。西昌钢厂要一个一个炉子上,一步一步建才比较稳妥,建钢厂时还要规划好城市建设等等都作了细谈。他说“工作一定要做细,开始要小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意见无疑能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处理各项建设事宜,避免了因“一哄而上”带来的损失。
在军队建设中关于学习苏联问题,他说:“我认为学习苏联首先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要根据中国实际可能的条件与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学。第二,是在我们解放军传统的基础上学习,不能割断历史,要照顾历史,要照顾我军的历史传统……要实事求是,而不是追求形式。”这种见解,无疑是贺龙同志反对照搬照抄,反对教条主义,吸他人之长走自己之路的务实精神的最高体现。
九、艰苦朴素,见微知著,身体力行的艰苦奋斗精神
贺龙身上有着一种先天性的特质,那就是执着坚定,能吃苦耐劳,而这种特质就伴随着他一生的奋斗中,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失过,而斗争越艰苦,处境越艰难时,其斗志越坚定,精神更加昂扬。
他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与官兵同甘共苦上。比如1928年冬,在湘鄂边的高山峻岭之中,几天吃不到一粒盐,炊事员想方设法弄到一点盐巴,给贺龙炒了一碗辣椒。贺龙尝后,将那碗辣椒倒进大锅,并笑着说:“我们官兵一样,有盐同咸嘛!”一旦有了特殊,就会对自己放纵。他不想因为同志们的爱护让自己成为特殊的兵。
他的艰苦奋斗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贺龙不仅对自己对部下要求严格,对子女也是一样。他说:“我对子女的要求就像我们这代一样,就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要想着成名成家,做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学问,把人做好就行了。”养子贺兴桐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新华社国际新闻部。他打电话给分配办,建议将其分配到最艰苦的甘肃地区工作。同样,贺鹏飞也被分配到甘肃。在贺龙看来,不能把子女装在口袋里精心呵护,应该把他们放在最艰苦的地方去打磨,让孩子体味真正的人生。这样长大的孩子才能不忘记根本。
十、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主义精神
“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敌斗争狠,能联系群众。”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贺龙同志的高度评价。贺龙同志一生中处处想着的是人民,人民的疾苦,人民的翻身,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幸福。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一直寻找解救人民苦难的真理,他的执着追求使他找到了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共产党,找到了马列主义真理,从此他一心一意追随着共产党,忠于党,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由一个有着朴素共产主义意识的真理追求者,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处处体现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主义精神。
1943年,任弼时在题为《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的讲话中对贺龙同志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贺龙同志是一个真正身经百战的勇士,有指挥战争与建设军队的丰富经验。但是贺龙的伟大之处,不仅在此,而在于他对革命对党的一贯忠诚的态度。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因斗争失败而气馁。他对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是坚决而忠实地执行的,从不以军队势力和党对立,不把军队看得比党高。当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合后时,他是坚决反对张国焘所采取的反抗中央的行动的。”“他还时常说,率领军队的党员,绝对不能把军队看成是自己的。”“他是立场坚定,有原则性,有组织能力,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性直率,富有魄力,大公无私的一个同志。”任弼时同志的高度评价,正是贺龙同志的最真实的写照。
1982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1982)49号文件《关于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指出贺龙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人之一”。这是对贺龙同志的最客观的评价和最高定位。历史终于拨开迷雾,还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清白,贺龙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作者系桑植县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