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

2017-08-11张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环境语言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一个新兴发展起来的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语言学分支。它注重于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其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们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文章从生态语言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对生态语言学做一综述,以引起大家对其关注。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语言 生态环境

一、引言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简称EL)是研究特定的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Haugen, 1972:35),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形成又一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生态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将语言复归于自然生态的认识观。它的产生不仅是建立人类与生态环境新型关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语言学价值的自我完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虽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国内外均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相比于国内,国外的研究更早,更深入系统化。国内研究较晚且层次较低。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生态与语言关系的研究较早就出现在学者们的论著之中。在19世纪中期,施莱歇尔就曾在其著作《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中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的发展进程与达尔文进化论有很大的相通性,可以尝试将达尔文对生物的研究范式借用在对语言系统发展的探讨上(刘润清,1999)。20世纪初,萨丕尔对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有如下阐述:“由个体所运用的语言能够判断出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区域文化状态。”萨丕尔意识到了文化语言相互作用的多样性,被看作是语言生态研究的开拓者(转引自赵波、李晶,2013)。1964年,沃格林就使用了“语言生态”这一术语,还谈及到“语际生态”和“语内生态”。1970年,豪根正式提出“语言生态”这一概念,把语言与环境联系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隐喻式研究视角。从此,“语言生态”开始被语言研究者接受并广泛使用。1990年,韩礼德在《新的定义方式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中进一步提出了将语言学与生态学联系起来的研究思路,即将前者纳入生态研究,并作为后者的一个组成元素来探讨(Halliday,1990)。20世纪末,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才真正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艾尔文·菲尔,他是第一个把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成为生态语言学两种研究范式的人,他的论著有《生态学读本》《语言学与生态学》《生态语言学引论》等。21世纪初,生态语言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应用语言学会(GAL)每年组织召开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地专门成立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组织;互联网上也建立诸多探讨语言学网站;此举都方便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有利于交流与沟通。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运用生态学语言学观点的著述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是三个方面: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李国正(1991)将语言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前者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构成;后者指语言的各组成要素如语音、语义、语法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范俊军(2005)将艾尔文·菲尔的《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译介到国内。同时,他还发表“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等。应用研究则将生态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中。如刘云秋(2011)提出了通过建立教学网络平台,充分调动主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教学新思路。郑文君(2010)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生态分析,指出要加强互动才能保证课堂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实践研究侧重于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徐佳(2010)探讨了在地球村快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面临着被强势语言代替的威胁。肖自辉、范俊军(2011)提出建立我国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系统。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学自身的科学健康发展,同时语言生态学的研究可促进生态学的发展,为建设生态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

一般认为生态语言学有两个研究模式,一种叫“豪根模式”,另一种叫“韩礼德模式”(Fill,2001)。

(一)豪根模式

“豪根模式”使用的术语是“语言生态学”认为语言生态是隐喻,把语言和言语社团的关系比作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语言有其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地区以及对所用语言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的生存环境。语言生态学研究的就是特定的语言与其所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说语言生态是隐喻,是因为语言本身并没有生命而使用它的人却有生命可以主宰。语言是如何产生、发展、灭亡,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濒危语言的保护,语言与世界的互变互动关系等都是语言生态的研究焦点。生态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语言的良性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生态的平衡,语言生态平衡了就会保证文化生态的平衡,这样人类社会也就可以可持续发展。因此,语言生态学向人们呼吁:人类要安身立命和谐生活,生态平衡中的语言生态得要平衡。所以“豪根模式”也常常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

(二)韩礼德模式

“韩礼德模式”则强调语言的非隐喻,认为人类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人类的所作所为是由其他人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通过语言来反映现实,构建世界(Halliday,1990:145)。因此,语言是我们人类在行星生态中所起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是非常復杂的环境的一个部分,语言本质和语言在人类社团中的角色是生态因素决定的(Garner,2004:33-34)。韩礼德模式强调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所以注重话语和行为的生态批评,研究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系统的生态特征与分生态特征,明确指出等级主义、增长主义、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问题。“韩礼德模式”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运动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体系,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必须以维护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黄国文,2016)研究者力图呼吁、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用批评的眼光来鼓励和宣传与生态和谐的话语和行为,同时抗拒那些与生态不和谐的话语和行为,反思和批评人们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掠夺和摧残(Stibbe,2015)。“韩礼德模式”也称为“环境的语言学”。

一般认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是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路径,它们为人们研究语言与生态问题提供了不同是视角和侧重点;正如菲尔所说“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四、存在的问题

语言生态研究时间较短,有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科体系基本问题

语言生态研究尚浅,基础理论、性质、内容、研究范围等都没有清楚的界定,研究者对相关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普遍认可的理论概括,相关研究多为零散的研究,学科体系并没有形成。以往相关研究多为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这类研究多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个别而不见全景,只见昔时状态而不见现时状态的研究(郝文荣,2016)。

基于上述所提及的问题,急需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明确学科术语、定义和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可以阐释生态语言的性质和其发展规律的缜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学科内部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可以促进生态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与扩展,取长补短互为补充。这个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几代人、各国语言学者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二)研究方法问题

对于生态语言研究的调查多为田野式和个案研究。“至今为止,语言生态调查主要依靠语言工作者的田野调查,通常锁定某一目标语言进行个案调查研究,尤其是锁定某一土著语言或濒危语言,将活的语料记录在案、考察分析、归档保存,然后或发布报告,或会议交流”(梅德明,2014:7)。这种传统的调查方法比较片面、不能紧跟实时,属于静态调查,因而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全球语言生态,所以也就无法科学、准确地研究。

传统的研究方法遭遇挑战,其的确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有些落后,“语言生态研究亟待方法突破”(郝文荣,2016)。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探讨语言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强调语言的生态保护。需要更多的研究着眼于对语言的批评和微观研究,像分析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尽管耗时耗力,但是如果成功的话,则会使语言更生态地表达整个世界。

(三)与其他学科的分工合作问题

生态语言的研究必须要涉及其他学科的参与。“在语言学内部主要涉及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领域,同时其又借用了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因此也需要文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参与”(郝文荣,2016)。生态语言学定不能脱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而在人文学科领域也出现了诸如生态翻译学、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等一些新兴学科。因此,生态语言研究面临着如何和其他学科与同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其他学科的协作问题。

与其他学科的分工合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此学科的发展壮大。可以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把学科之间重叠的理论或方法综合应用于生态语言学这门学科上;与此学科不同的则深度挖掘重点描述,体现学科特色。

五、发展展望

(一)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因为人的行为对生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人类不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多元化。在人们深感生活便利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可修复的变化,像资源减少,动物濒临灭绝。从语言的角度看,现在人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因为科技的发达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交流更加频繁,而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法语等“强势语言”甚至于扩展全球;而相对应的“弱势语言”比如第三世界语、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的危险。加上不同国家、民族、人民对语言的政策、制度、选择及态度不同使语言原生态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门专门从语言生态的角度来研究的学科,而生态语言则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

(二)迎合学科发展的趋势

语言学的多元化发展早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生态语言学就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交叉学科。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科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开始涉及语言的生态问题,这也为生态语言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随着全世界语言系统发展的变化,语言生态问题也日渐显著,而关心语言生态问题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以至于研究者也不断增加,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研究生态语言已无法满足其深度挖掘和探寻,所以生态语言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也是迎合了学科发展的趋势。

(三)促进语言发展的需要

语言的发展需要合适的生态环境,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语言如何生态发展,语言与生态和谐相处,自然人与生态就可以和谐相处。单独设立这门学科,会使更多人的接触到它,对它感兴趣然后研究语言生态。这样从学术理论上和实践作业上更能准确解决语言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或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世界中各种语言和谐存在与长足发展。

六、结语

生态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科相比还比较年轻,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但它顺应了生态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其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领域做了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功引起我们对语言生态危机和语言濒危现象的重视,让我们意识到语言多样性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语言的生态保护,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认为,生态语言学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参考文献:

[1]Fill,A.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Language,Ecology and Environment. London:Continuum, 2001.

[2]Garner,M.Language:An Ecological View.Bern:Peter Lang, 2004.

[3]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37.

[4]Haugen,E.The Ecology of Language.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5]Stibbe,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London:Routledge,2015.

[6]冯广艺.关于语言生态学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4):1-15.

[7]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10-115.

[8]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1):8-12.

[9]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112.

[10]郝文荣.大数据下语言生态研究文献综述[J].外语与翻译,2016,(3):46-52.

[11]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1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3]梅德明.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5):3-10.

[14]赵波,李晶.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文建设,2013,(11):23-24.

[15]楊艳丽.语言生态学初探[J].语言与翻译,1999,(1):6-9.

(张丹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201)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生态环境语言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