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侠骨柔情

2017-08-11程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鲁迅

摘 要:鲁迅,作为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界对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拨开历史和现实的层层乌云,文章将从其作品、生活等方面揭示与传统视野不同的冷峻而又柔情的鲁迅印象,通过他与爱人、孩子、朋友、青年等的交往表现鲁迅的拳拳赤子之心。

关键词:鲁迅 冷峻 柔情

一、走进鲁迅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些代表性的、体现民族文化思想精髓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泉、精神的标志,具有普适性的意义,超越种族,超越国界,汇集于世界文化的洪流之中,成为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美国的爱默生……笔者认为,在现代中国,鲁迅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思想的文学大师、文化巨人,也只有他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提到鲁迅,大家首先会想到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诸如此类的称号,同样,也会给他贴上“硬骨头的”“斗争的”“尖刻的”“孤独的”“真实的”诸如此类的标签。不同的人对鲁迅有不同的印象,正如钱理群在《与鲁迅相遇》一书中,开篇就说:“鲁迅是一个世纪的遗产,不管你怎样评价他,你要讨论20世纪的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讨论鲁迅。”当然,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体验:少年时读不懂鲁迅,青年时懵懵懂懂,到了中年才豁然发现读鲁迅的文章如同掘一口深井,越读越深,越到底下越觉得甘甜。因此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也不是毫无道理。鲁迅自己也曾说过,他的文章不是写给学生看的。看来鲁迅的文章也只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才会真正读懂,也只有在真正读懂了之后,才能体会他那如“匕首”“投枪”一般的文字背后深藏的爱恨与血泪。

二、侠之风范: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是他的意志坚定、口诛笔伐,他的敢于斗争、坚持斗争,他的思想深邃、揭露犀利,所以有人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无疑,鲁迅是一名斗士,他严厉、冷峻、尖锐,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对各种社会丑恶、腐朽、黑暗,都予以了深刻无情的鞭挞;对于某些怨敌,直到去世前,鲁迅仍毫不妥协坚定地表示:“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诚然,作为与腐朽、黑暗、不公作斗争的战士,在他为真理、正义奋斗的一生中,他的冷峻、犀利的文笔让他树敌无数,同时也令他被攻击、被辱骂,但这从不影响他不顾一切地为人民、为国家奔走呼告。

他用阿Q揭露孱弱国民麻木、病态的灵魂,批判国人“精神胜利法”的普遍病症。狂人在书页的夹缝中看到了中国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吃人”的骇人历史。而闰土的一声“老爷”无形间划出了与“我”鸿沟般的隔膜。孔乙己酸腐而潦倒,既可悲又可怜;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投水而去的范爱农,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却又折翅而归的涓生和子君……国民的种种精神创伤与危机在鲁迅这里暴露无遗,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他的逼问下,落荒而逃。他痛贬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露国民的奴性和弱点,对中国人麻木、病态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尖锐的批判,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广大劳苦大众鸣不平,呼唤公正,发出正义之声。“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1]而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让我们勇敢地正视自身的弱点和弊病,绝不能欺瞒和逃避。

阅读鲁迅的小说,你会感到沉重,不花哨,一字一句都直往根子上去,作品描绘和面向的范围最广,揭露得也最深刻、最入骨,思想和意义历久不衰,他在近一百年前对国人劣根性的描写,直到今天,依然完全适用。国人的精神胜利法、看客的麻木冷漠、社会的腐败黑暗,依然存在。犹如一个代表正义的侠士,他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敢于叛逆、大胆反抗的硬骨头精神,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气概,同国民劣根性、同一切封建专制文化做斗争,永远捍卫着世间的公平和正义。

三、骨之柔情:俯首甘为孺子牛

然而,人们在了解鲁迅的冷峻、犀利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鲁迅内心柔情的一面。且不说鲁迅感情细腻、内心丰富,不说他怀有对我们这个民族深入骨髓、爱到心痛的至爱境界,就是他的处世为人也绝不能说是冷淡薄情的。他对爱人、孩子、朋友、青年等,都爱得那么细腻、那么温情,无不袒露出一颗细腻、体贴而又柔情的心。只要你拨开尖锐、犀利的文字,这种入血、入骨的柔情便可轻易俘获。

曾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苦的鲁迅,与朱安女士的婚姻名存实亡,直到他遇上许广平,共同的思想志趣和人生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鲁迅的生命焕发了新的青春。他与许广平的书信集《两地书》可谓是他们真挚的爱的见证。盡管“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但是他们的爱情依然炽热、感人。像所有爱着的人们一样,鲁迅的爱同样浪漫、热烈,他天真如孩子一般地爱着许广平,曾赠诗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鲁迅这种对爱情温柔甜蜜的宣言至今为人称道。

1929年9月,海婴诞生之后,有人就认为鲁迅对海婴太过宠爱,鲁迅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解释了自己爱孩子的理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文章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这爱就是“自己牺牲于后起之人”,[2]就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3]这是鲁迅作为一个父亲爱子之情最厚重也是最真实的体现,读来令人动容。

对于朋友,鲁迅又是真诚而细心的。在白色恐怖期间,他多次帮助瞿秋白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躲进自己的家中避难,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此他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相赠。在瞿秋白牺牲后,鲁迅全力促成他的遗稿的完成,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当年萧红、萧军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寻求鲁迅的帮助,鲁迅不仅给他们安排食宿,还为他们推荐报社,发表文章,“二萧”这才得以在上海安顿下来……像钱玄同、郁达夫、林语堂、柔石、韦素园,等等,都是鲁迅的好友,如果说鲁迅是冷漠而又犀利的,那么这些温暖的友情故事又是从何而来?

鲁迅一生最爱青年,即使在对社会最绝望的时候,他也乐意走进青年中去,与青年坦诚交流是他人生的一大乐事。纵观鲁迅一生最动人的文字,大多是那些悼念左翼青年,涉及青年成长的篇章。他勉励青年人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4]他经常为青年人艺术创作取得点滴的成绩而感到欣慰,有时甚至比自己写出好作品还开心。同时鲁迅特别珍惜青年的生命,不主张青年徒手请愿,不鼓动青年用生命和热血去与暴力抗争。他认为“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5]有时即使受到了青年的伤害、攻击、甚至恩将仇报,然而只要遇到了求助的青年,他仍然无法顾及自己,“为青年开路”的愿望始终不曾改变。能够参与、分享、帮助青年的成长,是他一生最大的快乐。

这些都是独属于鲁迅温暖、细腻而又不为人知的柔情,是与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冷峻、犀利不同的鲁迅。

四、结语

曾有个寓言故事:狂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够把路上行人的棉袄脱下来,于是,狂风呼呼地吹,太阳用自己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行人身上。因此,私以为把鲁迅比喻成狂风和太阳恰如其分,一方面,他如狂风,用诘难的笔写下对黑暗的憎恨、对国民性的批判、对丑陋的灵魂的揭露;另一方面,他又如太阳,真正地关切着生命与社会,在文字的深处,包含着对人民和国家无私的爱与希冀,用自己充满温情的笔温暖整个民族的心怀。

对于读者来说,鲁迅的冷峻也好,犀利也罢,其中无不透露着鲁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美好光明的殷切期盼。对于鲁迅,我们要继承的是他的精神,并将其化为自觉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关怀,永远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和关爱,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民族殚精竭虑,对生命勤勤恳恳,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前途,中华文明才有出路。笔者认为这也就是鲁迅留给青年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

注釋:

[1]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2][3][5]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第141页,第135页。

[4]鲁迅:《热风·随感录41》,《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程晨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0)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祝福》漫画版
孔乙己
回望鲁迅(二)
《鲁迅遗风录》
阿迅一族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鲁迅理发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