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抒情性小说的特征
2017-08-11张美
张美
摘 要:郁达夫是我国现代重要的抒情作家,其抒情性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本文从多个层面,对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郁达夫;抒情性小说;特征;零余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
伤感的氛围和哀切的语言描绘是郁达夫作品独有的特点,也是小说抒发情感的总体基调。他认为“悲哀之词易工”。所以作品中大力描写了年轻人的不幸和消极的一面,刻画内心的危机感。这种艺术氛围,是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作者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写成的。
与这种抒情倾向相适应,郁达夫小说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独白式抒情,借景抒情(其中善用喜景抒悲情),使用中外诗歌词赋中的句子进行咏叹,增强感情,直抒胸臆的变态心理描写(尤其是对性的苦闷与性变态的解剖)。下面将分条展开论述。
1、独白式抒情
郁达夫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常常通过大段独白式抒情,这是构成其抒情性的最突出标志。无论是何种人物,任何情绪,这种独白自述式的感情抒发都具有大量篇幅。而这种抒情方式的形成是受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如雨果,大仲马等人的影响和日本私小说如佐藤春夫等的影响很大,郁达夫自己曾说:“在日本现代小说作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学想到他的地步,但终于画虎不成。”作者在其基础上融入自身经历加以创新,将独白式抒情作为自己感情最直接的流露和宣泄。
如《沉沦》中“他”渴望异性的爱情来慰藉自己,他内心独白到:“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地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的独白式抒情常常伴随着作者情绪失去平静,就像《迟蓦》中“他”所体验的那样:“心里忽而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灰冷的感觉”时,口上往往会“滚出一串独白”。而这饱含感情的自白,试问谁不为之感动呢?一个人在异乡的年轻学子,饱受排挤,歧视,而渴望真挚的爱情!综上所述,郁达夫的小说就像“卢梭式的自白,例外很少”。
2、借景抒情
郁达夫曾说过:“对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天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比较传统的抒情手法。郁达夫作品中曾经常使用,甚至对其进行创新。作者通过景色的变换抒发不同的心境,以此来渲染心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便是“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郁达夫在写景中花了大量笔墨,有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描写,与鲁迅,叶圣陶善于描写社会动态形成对比。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1通过景物的不断变换抒发不同的感情
如《银灰色的死》,主人翁常在晚上活动,于是描写月景以抒怀“仰起头来就看见了那十三夜的明月,同银盆似的浮在淡青色的空中。他再定睛向四面一看,才知道清静的电车线路上,电柱上,电线上,歪歪斜斜的人家的屋頂上,都洒满了同霜也似的月光。他觉得自家一个人孤冷得很,好像同遇着了风浪后的船夫,一个人在北极的雪世界里漂泊着的样子。”通过清静的街道,电线杆,洒下的月光,感怀自己的孤独,漂泊之情。而马上接下文便是“三面高低的山岭”“曲线般的小溪”在着静中写出作者恐慌,害怕的情绪。
1.2喜景写悲情
明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以喜景写悲,倍增其悲也。”以喜悦笔调抒写景物,反向烘托人物悲惨遭遇和孤苦的境地。也是郁达夫惯用的抒情方法之一。在《沉沦》里,留学日本地主人翁是这样颓唐,心神不宁,而他眼前的景物却“都在那里对他微笑”,“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稻上的露滴,还同明珠似的挂在那里”。在良辰美景的人间,是如此的美好令人留恋。而主人翁却被心中的孤苦折磨,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杀。这般反衬是多么强有力的讽刺啊!这样的笔法与鲁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用鲁家人欢乐的祈福,聚会,和祥林嫂的悲惨境遇做对比,显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性。此外以喜景写悲情还有另一层原因,便是通过自然的美好来压制心中的苦闷,舒缓主人翁的悲伤心境。如《十三夜》中的陈先生“他的欲念,他的小我,都披这清新纯洁的田园朝景吞没下去了”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
3、借诗词、歌曲抒情
郁达夫成长与富饶的富春江边,自然有着“江南般纤细的神经”和“水一样春愁”般的诗意情怀。郁达夫喜欢在小说中融入诗歌词赋和歌曲进行抒情。这和他的教育环境分不开,作者有着很深的旧体诗造诣,同时留学日本,受到西洋和日本文化的共同影响。
其中在《沉沦》里直接翻译了湖畔诗人华尔华兹的《割麦的孤芳》与大自然的美相结合,使主人翁灵魂得到慰藉。在《南迁》中写我与O小姐散步时唱起了歌德脍炙人口的《迷娘曲》原曲抒发了迷娘思念家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用在这里正体现了主人翁身为海外游子的心境,同时反映了敏感细腻的子君,在O同学的歌声中深深的坠入爱河。郁达夫甚至在小说中自己创作诗歌。在《采石矶》中,主人翁去李白墓前凭吊。为诗人写了悼词便有“束发读君诗,今来展君墓。清风江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的诗句。
郁达夫对诗文抒情的运用还体现在小说命名上《笃萝行》,《迟桂花》等无不具有浓郁的乐府风格和民族气质。这种手法运用对我国小说的抒情方式来说是一种开创性的写法,也推动了小说诗化方向的发展。
4、掺杂丰富的散文成分抒情
上文探讨过,郁达夫作品的抒情特点便是其浓烈的主观抒发感情成分。全文中散文化的言情占了很大部分比重。陈西滢说:“郁先生的作品,严格说起来,简直是生活的片段,并没有多少短篇小说的格式。”他自己也曾在《小说论》中谈到:“小说是要热情来做血肉的。人若消灭了热情就绝没有写小说的资格。”
在自古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倾向小说应以叙事性为主,叙事性应为主线。而诗歌,词赋,散文等则被认为是抒情性的作品。将其与小说割裂开来。而郁达夫则将散文化笔法引入小说之中。他认为小说应“注意描写内心纷争苦闷”。他的笔调坦率,没有循规蹈矩。语句中具有“情绪化”波澜起伏的特点,在简单的故事情节如还乡,送别,闲聊中。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矛盾,语气的变化等,这又印证了他认为小说应有“叙述外面的故事起伏”的观点。
这种独特的散文式小说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同为创造社发起人的郭沫若曾这样评论到:“他的清新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社会里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而这种散文抒情风格的成因,言简意赅的说来有两方面,从作家自身的角度来说:郁达夫生性敏感,有着一颗江南雨丝般纤弱的神经,善于感知情绪的变化。而成长经历中受传统文学教育的根及成长经历影响,外因则是受到东洋“私小说”及欧美忏悔文学的熏陶。
这种散文化小说中情绪化抒情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作者小说中喜欢使用“他”或者“我”这样的人称代词,代替主人公的真实姓名,也成就郁达夫小说的独特叙述视角。作家“无意识的写作”状态明显。在他的代表作《沉沦》中这种无意识的创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读者不知道“他”的视野之外发生了什么,外部世界的环境全通过他的主观感受进行交代,其他人的行为,想法,皆无从得知。第二:郁达夫作品叙事的展开发展具有抒情性散文的跳跃性。往往随着人物场景的转换而展开,而这并非线性的而多为跳跃性的情节。线索的前段和后段之中常有大量的“空白”。在这留白的空档间隙,作者常加入景物环境的描写,及抒发主观感受等非情节的因素来填补。这样的小说写法,大大增加的散文化抒情的空间和笔墨。
参考文献:
[1]程远图. 论郁达夫小说中精神困境的表达[J]. 文艺争鸣,2016,(02):154-160.
[2]程亚丽. 郁达夫小说女性身体叙述的思想性论析[J]. 文学评论,2014,(02):39-46.
[3]席建彬. 论郁达夫小说的欲望叙述理路及文学史意义[J]. 文学评论,2010,(02):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