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热潮背后
2017-08-11吕晖
吕晖
今夏北京的炎热来得比以往更早更猛,6月中的温度打破了17年来的纪录。办公室的空调好好坏坏,满负荷运行不停,如同马拉松赛道上艰苦卓绝的跑者。实际国内马拉松的热度远超过了气温的增长,自2010年开始每年都会突破上一年的纪录而再创新高。
历经了近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走到了社会生活的新拐点,消费升级的背后是生活理念的转变。随着2014年体育总局46号文件的破局,以及之后一系列体育旅游政策的出台,全民健身这一社会发展新需求在国家的推力下井喷爆燃。短短几年间,我国马拉松从2010年的13场增加到了2016年的328场,增长25倍。2016年参赛总人次接近280万,是2011年的7倍。而马拉松也从以往简单的体育活动逐渐转变成一个大型社会活动的综合体,主办方、承办组织方、商业合作者,以及参赛者、志愿者、亲友与观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马拉松赛事业态日益成熟而复杂。
生态体系赖于彼此间的支撑与协同,却也有着相互必然的冲突。怎样的结果能达到主办方的诉求,怎样的结果能让跑者满意,绝非想象中的简单容易。除了承办者和商业合作方有着清晰单一的目的外,主办方与跑者,很多情况下都没有认清和把握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场赛事中去实现。
对主办方而言,发达城市的马拉松更注重对全民健身的推动,而发展中地区则希望由此提升城市知名度,打开旅游与发展的大门。无论哪种初衷,赛事本身需要遵循的规则与规律都容易在此过程中被忽视,于是在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和时间成本后,猛然发现,马拉松赛事是把双刃剑。相较于主办方,马拉松爱好者则更需要自我关爱与反思,毕竟身体是最昂贵的成本。跑前想想我们或许会付出什么。时间和金钱不算,绝对的付出比如膝盖损伤,对于参赛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大概率事件。赛中倒下是小概率,却是不可承受之重。我们又渴望获得什么?是坚持与自我超越,还是追寻社交热点、时尚达人?是自我要求,还是对外炫耀?是更偏颇执拗还是更阳光自然的人生?跑步能增强我们的身体与内心,也能损害它。唯有正确的跑步观、正确的马拉松,才会带给我们焕然的人生。
在策划8月跑步专题的时候,有关第一届银川马拉松的新闻和评述喧嚣于跑圈内外。我们也赶赴银川,通过对众多相关人员的采访,力争全方位、立体地对银马做个展示与梳理。一万个人眼里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跑者眼里也一定有一万个北马、上马、银马……希望本期文章能让国内马拉松爱好者、主办方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参与者,对马拉松的现状与未来有个更深的思考,最终发现“你”的马拉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冷静思考,不是為了冷,而是为了可以继续前行,长久地热下去。